席沧对《谈作文》的笔记(14)
-
《补习》等
《补习》
要写抒情文,得先会叹气,要写论说文,得先会抬杠。 …… 论说文的句子,是一种“是非法”的句子。 引自第14页 论说文的写法: 1.用“是非法”的句子组成骨干 2.为这个“是非”找两个以上的证据 3.如果可能,准备一个小故事 4.如果可能,准备一两位权威的话 5.如果需要,准备一些诗句 6.如果需要,准备使用描写、比喻 7.偶然用反问的语气 8.偶然用感叹的语气 引自第15页 大体说来,你的论说文必须有个思想骨架,必须找出两、三个证据,这两项顶顶要紧,其余几项,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减少。 引自第19页 将来你们在试场里写论说文,万万不可以引别人抒情的文章来开头,甚至不可以在开头的地方用感叹的句子。放在末尾是可以的。 引自第23页 有些题目非用历史证据不可,像《多难兴邦》。有些题目,特别需要引用权威来当做证据,例如《吸烟对健康有害吗?》。还有一种题目,作者可以向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例证,《谈守时》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也是。 引自第24页 能够在论说文里面作证的,最好是众人的共识,不是个人的偏爱。 引自第25页 《肌肉》
拿论说文来说,故事好比是炒菜的味精,少放一点可以提问,千万不能多放 引自第27页 我们强调的事方法,方法不是酸性的,不是碱性的,方法是中性的。 意见也许是一时的,方法是长久的。 引自第33页 论文的上骨架上面,势必附上肌肉。生长肌肉的方法,是“说来话长”。 引自第34页 《审题》
审题光审字面还不够,还得审没说出来没写出来的话。 引自第45页 -
《起承转合》
有时候,诗人留下缺口,让读者自己去“合” 引自第55页 -有时候我们正在念书,有时候老师正在讲课。我们念书的声音,火车经过的声音,常常混在一起。 -好,就用书声和火车声做“起”。 -我来写:我们的书声和火车的声音,总是混杂在一起。 -加上形容词。 -琅琅的书声,轰隆轰隆的火车声。 -这地方不要用“混杂”,一说“混杂”,书声就丑了。书声应该是很美的。 -改成“搅拌”吧? -把整个句子念一遍。 -我们琅琅的书声,总是和轰隆轰隆的火车声搅拌在一起。 -“我们”两个字显得突兀,上面加上时间。 -三年来,每天早晨,我们琅琅的书声总是和轰隆轰隆的火车声搅拌在一起。 引自第58页 -先想象一下新学校是什么样子。——想不出来是不是?就写你想不出来。 -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毕业了,我要离开这里,升入另外一座学校。我不知道那座学校在哪里,不知道它是什么模样,但是我知道,我是不会再听见这种隆隆的车声了。 引自第60页 最后这一句的语气急促,收刹不住。这地方最好用猜测的语气,感叹的口吻,使句子长一点,语气悠长一点、缓慢一点。 引自第61页 -
《推论》里的故事
话说当年有个老财主,请先生教他孙子念书,由春天教到秋天,老财主拄着拐杖带着账房到学屋里去考核孙子的功课。 老先生拿拐杖往地上一画,问“这是什么字?” 孙子回答是“一”。 他爷爷举起拐杖再画一道,问是什么字? 他回答是“二”。 爷爷狠狠地再画一道,孙子说是“三”。 老财主很高兴,认为孙子识字了,可以不必再上学了,当场辞退了教书的先生。 然后他对账房说,以后由我的孙子记账好了,他把账房也辞退了。 秋后,各地的佃户大车小车运粮食到老财主家交租,——那个时代是由佃农替地主种田,在门外大街上排成长龙等孙少爷入账,来得最早的一个佃户姓万,叫万三,他排在第一名,可是他由早晨等到中午,肚子都饿扁了,那孩子还没有把他的一笔账做好。 谁也不敢进去催问,都不知道什么道理,外面的人只听见孙少爷嫌纸不够用,不断地叫人送纸。 后来老财主忍不住,亲自走进去察看,只见孙子弄得两手墨汁,满地是纸。 爷爷问记好了没有,他说“还早还早,现在才到八千划儿呢!” 引自第66页 沿着直线向极端推论,你可以从许多人的话里挑出毛病来。 引自第67页 议论文有破有立,所谓“破”,就是推翻别人的主张。 引自第67页 攻击方法一:把对方的定义直线向极端推论,使它站不稳、倒下来。
《古文观止》选了韩愈几篇文章,有一篇叫《韩辩》。当年韩愈劝李贺去考进士,李贺不但考取了进士,还成了很有名的进士,于是有人攻击他,这些人认为,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有个“晋”字,李贺怎么能做进士?父亲是李晋肃,儿子是李进士,这不是犯了父亲的名讳了吗? 韩愈对这种论调不以为然,写了一篇文章驳斥他们,韩愈说,孔子的母亲叫徵在,孔子只避免同时连用“徵”和“在”两个字,单用“徵”或是单用“在”,他都不避讳。 韩愈说文王名昌,武王名发,但周公作诗并不避讳昌字和发字。他说周康王的名字叫钊,他的儿子做了皇帝,就叫昭王。他举了很多例子,证明晋肃的儿子做进士不算犯讳。 韩愈最后还多用了一种五期,他问对方,李晋肃的儿子不能做进士,如果父亲叫“仁”,儿子还能不能做“人”?(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引自第69页 攻击方法二:引经据典堂堂正正驳倒对方,然后从侧面插进奇兵。
如果没有正面作战那一套,单凭抓住对方一句话向极端推论,文章就单薄了。
写议论文是入世的训练,抒情文是出世的训练,抒情文为己,议论文为人,抒情文独善其身,议论文兼善天下。 引自第70页 -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引自第79页 -
说故事
小说家发现了一个故事,比较偏重那个故事的过程,而写论文的人比较偏重那个故事所能启发的思想。 引自第87页 -
直叙
起落 详略 表里 三者有一就很好,倘若三者兼备,那就是“文章本天成”了。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 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采用直叙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是没有起落。 读者反应的强弱=文章的起落 引自第99页 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章有繁简,不宜平均。 作记叙文不可平铺,不可平均,也最好做到不平滑。不平滑,文章才有表有里。 引自第103页 倘若能既见其表,又见其里,文章就格外生动。 口袋里装着成沓的大钞、和皮夹里只有车票零钱的人,单看衣冠也许难以辨别,但是其中之一听见了“当心扒手”的警告会伸手摸摸口袋,于是泄漏了“里一层”的玄机。 引自第104页 作文的材料有隐有显,可以形成一表一里。 引自第105页 -
综合
很可能,有人读了“人有权利不满现实”,想想很有道理,渐渐变成不满现实的人了。另外有人读到“人该知足,以免自寻烦恼”,想想很有道理,就变成一个知足的人。所以说,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 引自第127页 -
有隐有显谈比喻
像开门见山一样,开卷见比喻。以熟悉之物比陌生之物,例如日本关东军跟溥仪的关系,好比手与手套的关系,手套是空的,是死的,要手伸进来才起作用。 以眼前之物比难见之物,例如李进文的警句:死亡只不过是猫追毛线球追到较远的角落玩耍而已,始终有一条线与生者相连。 以具体之物比抽象之物,例如梁淑华译文:习惯始如蛛丝,终如大厦。 引自第137页 黄孝阳写《旅人书》……比喻不守陈规……用陌生比熟悉,用没见过的比见过的,他这样营造一个地球上没有的人间。村上春树也说:深而冷的沉默,如同被封闭在冰河里的五万年前的石头…… 引自第137页 文章之道,在乎“把最恰当的字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成语典故是否陈腐,是否有表现力,大半由上下文决定,不由辞典决定。 引自第140页 中国以农立国,古典文学以椿树代表父亲,以萱草代表母亲,以棠棣代表兄弟,以芝兰玉树代表子孙…… 引自第140页 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学生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爱情,他们谈话的地点在郊外,前面是一片稻田,稻穗已经快要成熟了。 苏格拉底教柏拉图从这一片稻田穿过去,捡一个最大最漂亮的稻穗回来。他规定一直往前走,穿过稻田,不能回头,而且只可摘一直稻穗,摘到手后不能更换。 柏拉图按照老师的话去做,结果空手回来,他说他从头走到尾不能决定哪一支稻穗最好,总以为最好的是下一个,谁知越往前走稻穗的成色越差,走到尽头才发现那最大最好的稻穗都错过了,他一个稻穗也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对他说:“这就是爱情。” 引自第143页 《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剧团到各地巡回公演,长途跋涉,在山中树下过夜。这天夜里气温降得很低,有个演员被冷风吹醒了,就抓来一件戏服穿上保暖,这件衣服恰巧是扮演罗刹鬼穿的。 另一个演员也冻醒了,睁眼一看,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鬼,大叫一声,起身就跑。这一叫惊动了大家,纷纷奔逃。 那个穿戏服的演员并不知道一场虚惊由自己引起,心慌意乱,也紧紧跟在大家后面。跑在前面的人,看到罗刹鬼从后追来了,跑得更快,有人跌伤了,有人被树枝岩石擦伤了,直到天亮才弄清事实真相。 引自第143页 -
反问
1.写议论文的人,要找一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是非”,在叙述证据的时候,其中有些句子不需要是非法。 2.写论说文的人,有时要用一个小故事来启发读者,他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暂时抛开是非法。 3.写论说文的人,有时需要用一段描写来打动读者,描写时用不着是非法。 4.写论说文的人,有时用诗人的口来说话,诗句不用是非法。 5.写论说文的人,有时用反问的口吻说话,反问的句子不合是非法。 引自第156页 如果没有这五种办法,论说文未免枯瘦干燥,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用,有了这五种办法,骨骼已隐藏在血肉发肤之内,而发肤之外又经过适当的化妆。
-
是非法
论文就是讲理由,就是下判断,就是表示意见。 引自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