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漪对《被讨厌的勇气》的笔记(8)

被讨厌的勇气
  • 书名: 被讨厌的勇气
  • 作者: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 页数: 194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 2021-1
  •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阿德勒认为:

    ①、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②、“我爱你,与你无关。”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③、当下的意义,才是生活的真谛。

    2024-01-18 20:56:30 回应
  • 推荐序三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价值时,才有勇气

    关系心理学家、著名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

    2024-01-18 20:56:14 回应
  • 引言

    2024-01-18 21:58:08 回应
  •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并不存在“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愤怒只是一种手段——你认为这样做可以更快捷的让别人屈服于你。例如,顾客对服务员、父母对孩子。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可以将这个词替换成“世界观”,或者说是“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对自己性格(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大约10岁左右。

    生活方式并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此可以由自己重新选择。之所以你认为无法改变,是因为你在不断的下着“不改变”的决心。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 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因为根本不在于过去。

    2024-01-19 10:28:46 回应
  •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不敢向喜欢的人表白,是害怕被喜欢的人拒绝、失恋,进而由此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鼓励”。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就想不敢跟喜欢的人表白的人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样的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会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例如,对自己155厘米身高的自卑:来自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的比较。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主观的解释”。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个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

    ①、人们追求优越感并为之奋斗。如果无法达成理想就会产生自卑感。但自卑感并非坏事,它可以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成为成长的催化剂。例如,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②、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反常的心理状态,与自卑感没有关系。自卑情结是把自卑感作为某种借口的状态,例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获得成功。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也称“外部因果律”)。害怕向前迈进或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放弃眼前的享乐,找借口来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因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便想用更加简便的方法进行补偿,即: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例如,虚报履历,或者过分追求名牌服饰。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夸耀不幸: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例如,通过自己成长中的各种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别人想提供帮助时却拒绝,其目的是用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是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在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我们有时候会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但是,这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私愤和公愤完全不同,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对方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例如,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会误入歧途、逃课、割腕自杀,目的都是为了让父母烦恼。这是对父母的报复。

    青年: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哲人:不,"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青年:不上挑衅之当这种事情有那么容易做到吗?原本您是怎么说到要控制怒气的呢? 哲人: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青年:但是,即使对方明显找碴儿挑衅,恶意说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也不能发怒吗? 哲人:你似乎还没有真正理解。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阿德勒的人生课题分为三个阶段: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被称为自闭的人。 他们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

    爱之课题: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感。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讨厌A这个人,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了“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为的是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夫妻之间也是如此,不能忍受的各种小缺点,只是一方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而在搜集所谓的证据。(这点不是很同意)

    阿德勒信息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2024-01-20 12:21:10 回应
  •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们的认可。

    追求认可,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奖罚式教育的影响。

    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这点非常同意,但是涉及孩子教育的地方我持保留态度。)

    父母认为儿子的工作让他们丢人,这是父母的课题。上司没理由的讨厌下属,这是上司的课题。但是“上司讨厌自己”不是“干不好工作”的借口。

    羁绊的本质是回报思想:

    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并不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倒数第三段“既不只以为是……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01-22 14:46:36 回应
  •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例如:非常在意别人评价、并为此竭尽全力迎合他人的人(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主人公。

    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当前环境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我感觉这个想法不太现实。。)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我感觉这不大实用,尤其是育儿方面。)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可以用:我感到很高兴。你帮了我大忙了。等等。

    不要说:你这么做很棒。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2024-01-23 22:33:17 回应
  •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 self interest )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social interest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的区别:

    ①、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②、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信用和信赖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成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如何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自我接纳

    共同体感觉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获得。

    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比给予警示。

    工作的本质就是一种他者贡献,通过工作获得归属感。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工作狂”这类人也缺乏人生和谐。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即贡献感

    我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甘于平凡的勇气。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2024-01-24 14:45:55 回应

春漪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54条 )

华丽人生
1
语文出版社 幼儿园老师对您说(大班)
11
游戏力
11
绝叫
3
孩子:挑战
20
豆子芝麻茶
1
平凡的世界
19
儿童教育心理学
3
回家
3
翦商
2
养育女孩(新版)
29
葡萄牙的高山
4
幼儿园老师对您说(中班)
13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14
走出非洲
3
生死场
1
太白金星有点烦
1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400万册纪念版)
1
幼儿园老师对您说:3-6岁幼儿家园合育实操手册(小班)
7
影响力(原书第5版)
8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14
贾宁财务讲义
1
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1
我的阿勒泰
5
三体
3
额尔古纳河右岸
1
儿童内疚情绪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
疾风号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1
柳林风声
4
长安的荔枝
1
万历十五年
1
梅里雪山
1
显微镜下的大明
4
醒来的森林
1
骆驼祥子
2
羊道•春牧场
2
长日将尽
3
动机与人格
20
四世同堂·全三册
4
少年小树之歌
7
浮木
1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1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1
相助
1
从出生到3岁
2
树上的男爵
1
父亲的战场
2
会计拉面
1
阿勒泰的角落
1
冬牧场
1
生命最重要的前三年
1
如何阅读一本书
7
中国诗人的生活
3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4
山中岁时
5
正面管教
2
养育女孩
2
解忧杂货店
1
实用心理学
2
Eat, Pray, Love
1
天使游戏
1
叹息桥
1
原来你还在这里
1
许我向你看(终结篇)
1
印度墨
1
山月不知心底事(典藏版)(全二册)
1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1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
1
美丽的英语
1
真正的勇气
1
意志的力量
1
叫我第一名
7
踏踏实实学英语
4
雨中的3分58秒
1
不完美也可以很快乐
5
赶走你的抑郁
1
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
19
非理性的时代
4
4点起床
3
刘恒自选集1-九月感应 虚证 逍遥颂 逍遥跋 拳圣
1
重建自我
4
外遇心理学
1
韦罗妮卡决定去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