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羽对《藏传佛教常识300题》的笔记(2)
空羽 (教思无穷,行地无疆)
读过 藏传佛教常识300题
-
第1页 第一章摘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 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不同点:从主观上讲,人类的一般分别思维对超理性的真理很难理解,再加上人们的认识能力、研究的深入程度、学识等方面的差别,对同一句经文、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再加上人们的认识能力、研究的深入程度、学识等方面的差别,对同一句经文、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各教派相互争论不休的主要焦点。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佛”是心续消除烦恼所知二障,达到彻底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法身。法身如太阳的广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三身合称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两种资粮:色身的因缘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是智慧资粮,二资粮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资粮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发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资粮是悟缘起性空,修二无智。简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两条,即菩提心和二无智慧,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能成佛,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不了佛。《文殊亲教》中说:“成佛之道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条,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 显宗菩提道视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学、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许穿红黄二色袈裟。汉地在家居士,穿红黄袈裟是违律行为,因为红黄袈裟是戒体清净、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 问: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答: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学习。 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重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 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正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者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总之,学问和修正成就之间不能画等号。 佛法,指的是揭示万物终极法性的无碍智慧,万物现象虽有千差万别,但万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种。佛法就是揭示这一终极法性的。佛法分显密两个部分,显法佛经称“三藏”,即经、论、律三藏,密法佛经称“四续”,即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续经。 一切佛都是成佛资粮平等,证量法身平等,利众事业平等,故称“三平等”。 F·卡普拉说:“我们将会看到《华严经》这部古老的宗教经文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 引自 第一章摘 天堂和地狱之说,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小乘佛教主地域说,大乘有“地狱”说,也有“心态”说。地域说认为:大地底下有地狱,须弥山有四天王天,须弥顶峰有三十三天,虚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八重色界和四重五色界,整个虚空中充满群星和悬浮的微尘似的无量世界。地狱非一处,天国也非一个,因众生的业缘,各得其所。 大乘“心态”说认为,六道众生未必是异地、异体。苦乐是思想意识的感受,六道虽同体而感受各异,同是人,因业力感受的差别,可以有六种心态,心中有乐无苦者为天,苦乐参半者为人,有苦无乐者为地狱生命,贪得无厌、处于饥饿状态者为饿鬼,性情暴躁、好斗、好战者为阿修罗,智力低下者为畜生。 对持万物性空观的大乘佛教来说,承认天堂、地狱的存在也是一种顺世权宜之说,在没有任何实有的情况下,虚设有何不可呢?有益的“虚设”比有害的“虚无”观也许更高明。 引自 第一章摘 佛家律制,比丘出门行乞须持锡仗。锡仗的造形象征法理,杖头系十二个铁环,象征十二分教。持锡仗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时响环当当作响,以响声驱散脚下的虫蚁,使其免遭踩踏。 阿底峡尊者拜师153位,宗喀巴大师也有30多位上师。 引自 第一章摘 什么叫传承?传承有哪几种?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传承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 经学传承又分经纶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是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正无暇的菩提道经学传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这里,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传授戒律的戒师,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解行为的人没有传戒的资格。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做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 经典阅读、讲解,也有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引自 第一章摘 20世纪中期,哲蚌寺有学僧7000,色拉寺学僧5000,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扑楞寺各有3000-4000千。大小辩经学院全藏区有1500多所,学僧有几十万人。各辩经院都设有显宗和密宗博士学位。显宗学院主修的是“五部大论”,即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律学。 因明学包括《摄类辩论》和《释量论》,学制为4-5年。般若学以《现观庄严论》为纲,学习印藏学者的般若疏论,学制一般3-4年。般若学考试答辩合格后,授予中级学位。中观学以《入中论》为纲,学习龙树《中观论》和提婆《中观四百颂》等有关中观的各家学说,学制一般2年。俱舍学以世亲《俱舍论》为纲,学习上部和下部阿毗达摩诸论,学制4年。律学以功德光《律经根本颂》为纲,学习戒律。完成五部学业共需16-17年,经考试答辩,成绩优秀的可以获得“多冉巴”、“拉冉巴”等显宗博士学位。然后再进入密宗学院,学习密宗总论和各部分论,学制3-4年,辩论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俄冉巴”即密宗博士学位。如甘丹金座法王的任职资格,必须取得显密双学位,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学修实践,品德威望俱佳者,才有入选资格。 引自 第一章摘 佛教的正信是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指贪欲驱动、忿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正信要具备三个条件:纯洁性、不疑性、向往性。 法是dharma的译名。 决定转世的因素,一是烦恼,二是造业行为。作为转世主因的烦恼,是执实无明。业分三类:一是善业;二是恶业;三是不变业。 “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 “漏”有二义:一指贪、嗔、痴等诸惑烦恼。二指分别心思想活动。将烦恼和世俗分别心称作“漏”。 金刚有两义:一是坚固、不可分离之义。如密宗“金刚乘”、“金刚持”之“金刚”,就是象征理识不离、阴阳不离、智慧方便不离等等。人体的意识和肉体是不能分离的,一分离人就死了;阴阳是不能分离的,很多东西一旦分离事物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密宗金刚乘就是利用人体规律来修炼。人身上有整个宇宙间的25种对立双合物,成双成对的阴阳。修密宗的就是根据事物本身阴阳不可分离的规律来修炼的,所以叫金刚乘。二是指一种坚不可摧、威力无比的武器——金刚杵。欲界三十三天天主因陀罗(俗称玉皇大帝)是欲界的天人,寿命也很长,神通也很大,他手里有一件武器叫金刚杵。 肉眼可以看到100由旬以内的东西,1由旬等于6680米,100由旬是668000米(668公里)。天眼可以看到三千大世界的形形色色和生命的转世因果。慧眼是超世罗汉的心见神通。法眼是登地菩萨的心见神通。佛眼是佛的遍知一切的直觉。前二眼属世间神通,后三眼是超世神通,凡人根本无法达到。 引自 第一章摘 藏传佛教是显密相结合的。严格地说藏传佛教是三乘佛法的理论和修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佛教形式。不能把藏传佛教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密法。它的教义原则是“外修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金刚禅”。 外修声闻戒。就是要把戒律修好,就像小乘上座部的戒行,佛的四众弟子(在家的、出家的)各有各的戒律。 内修菩萨行。大乘菩萨行指的就是大乘教里的菩提心,即利众的思想,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幸福、为了度脱苦难中的众生。菩提心是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 密修金刚禅。就是在上面两种修行的基础上,再修金刚禅。金刚禅就是密法。金刚禅是无上密中的生成次第和圆满次第。 简单地说藏传佛教是以小乘上座部的戒行、大乘显宗的慈悲菩萨行和金刚密乘的禅定修证妙法相结合的快速成佛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完整的藏传佛教的定义。 引自 第一章摘 “三藏为教,三学为证”,指的就是经、论、律三藏学习活动和戒、定、慧三学修习成果。也就是说“教”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证”为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教”为成因,“证”为成果,“教法”是证法的前提保证,“证法”是教法的实施结果。因此,不结合修证的教法是纸上谈兵,脱离教法的修证是盲人捉鸟。 引自 第一章摘 -
第57页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原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性的研究,证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引自 第二章 是哪些呢?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固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固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 “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是佛教的原则。佛教处世为人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善,一是智慧。佛教的修行原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 引自 第二章 释迦牟尼不止一次地教导说:“众比丘、众善知识:要像锻炼、切磨、鉴别真金那样,对我的言论经过鉴别再进行取舍,不要因为敬仰我而加以盲从。”(《律部经典》) 弥勒在《般若庄严论》中说:“只有依靠理智、善于分辨之士,才不怕恶魔的事务的作用。” 宗喀巴说:“对四谛、十二因缘等佛的教理的正确性,如果认为只靠对佛的教言的信仰相信而不能从逻辑上加以证明,那是对佛法正确性的根本性否定。”又在《密集灯论疏》中说:“我们和外道(包括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不信教的人)辩论中要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不能以佛言为理由——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佛言的正确性。在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推理论证占首要地位。”在《般若庄严论》中说:顿根弱智人“依信皈依”,锐根高智人“依理皈依”。这里所说的“依信”就是凭借言教立信,“依理”是依靠逻辑推理证明的正确理由立信。 引自 第二章 真金不怕火炼,这是佛教能绵延持续兴旺不绝的根本吧。
印度的无著大师将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归结为四种,称四理法:知法性,即了解事物的性能;知作用,即了解事物的作用;知相依,即了解事物的因缘和相互依赖关系;知规律,即了解事物的逻辑规律。佛教的认识对象分理事二谛,是应用上述“四理法”或者《因明论》中所说的现量直观验证法和比量推理论证法,这种认识方法完全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佛教中并没有所谓神灵启示、心灵感应之类的认识方法。“定中观照”是属于潜意识直觉,并非神灵感应。 佛教起信的正道是闻、思、修。“闻”是学习经典理论;“思”是动脑筋,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辨认;“修”是根据认识的道理,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亲证亲验。如此而已,别无它义。 引自 第二章 基本上可以确认“你若不怎么怎么样,就是信不足;想的多就是邪道”的话,是骗子或无知者的通用话术了。
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生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精华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的灵活方便法门。 引自 第二章 以五欲为方便法门,在佛教中也应只有宗喀巴所提。这点颇有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