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资治通鉴 (2)

基业长青 (4)

  • 第四章 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不能把核心理念和非核心的特定做法混为一谈而陷入困境。 核心理念和一心一意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携手合作,驱动所有不属于核心理念的东西变化和进步。 拥有具体切实的机制,以便保存核心刺激进步——有形,具体,特...
  • 第3章 利润之上的追求
    核心价值和超越利润的目的感。 兼容并蓄的融合法。 CEO40%的时间用来和公司上下沟通这一信念。
  • 第2章 造钟,不是报时
    美国建国,在1787年的立宪会议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应该当总统?谁应该领导我们?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谁是最好的国王?”绝非如此!美国建国先贤们致力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能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
  • 第一章 翘楚中的翘楚
    最大的感受,把科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会比较有信服力。使用对照组,精选对照组,找到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关键。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奥运金牌和银牌组铜牌组的对比,而不是和高中和大学校队的对比; 所谓的...

人类简史 (3)

  • 第三章 亚当和夏娃的一天
    演化心理学认为现代人类的各种社会和心理特征从农业时代就开始形塑。比如爱吃高热量的食品,这是埋在基因里面的需求。 没有办法靠现存文物来研究远古狩猎采集生活,方法就变成了研究现存的采集社会。但即使相邻部...
  • 第二章 知善恶树
    7万年前,智人认知突破,脱胎换骨。某次的基因突变,改变了大脑的链接方式,全新的思考,全新的语言。这就是认知革命。 一方面人类语言灵活,能组成无限多的句子;另一方面,语言产生的“八卦”信息可以进一步加...
  • 第一章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所谓属于同一物种,就是它们会彼此交配,能够产生出具有生育能力的下一代。 属--种--科。属(genus) Homo; 种 Sapiens, 科 family。 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60公斤的智人,脑容量就达到了1200-1400立方厘米...

曾国藩传 (17) 更多

  • 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
    同治中兴只是一场梦。军阀却没有割据,没有称帝。曾之忠于清朝,一方面基于礼教,另一方面也是现实国家利益,在那个时候,清朝灭亡,不仅亡国,更会亡天下。所以曾是“精卫填海,杜鹃泣山”。 在同治中兴的时代,...
  •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算是对曾国藩首倡河防之策的褒奖。也是朝廷的策略,朝廷最重要的是平衡。 直隶总督驻保定,面对极其败坏的吏治,曾国藩的破局点在:大加参劾,破除害群之马,或者叫做杀一儆百以及清理积案...
  • 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
    做大事的人至少要看出三步。裁撤湘军时的后手就是裁湘留淮。军权从来都是决定国家走向的关键权利。选李鸿章做接班人,也是曾国藩人生最大的一个决定,除此之外,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还有...
  •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首先的认识应该是金发碧眼的洋人,不同于历史上的匈奴和蒙古,所以没有老祖宗之法。所以大清朝没有国际观,还认为的是天朝高高在上,外夷俯首称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让曾国藩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一是武力本...
  • 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无论太平军的正邪,爆发太平天国,那是必然,只是看是哪个洪秀全而已,只是没想到这个洪秀全把大伙从十七层地狱带到了十八层地狱。轻徭薄赋,说得简单,地方中央,集体个人,陋规太多,实际税率畸高。 曾国藩上任...
  •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湘军平定太平军,是功是过,张宏杰论述的很清楚。太平天国代不代表进步力量,史书自有公论。毁灭中华文化在其次,人民生活的好与不好拥护不拥护,才是判断的核心。所以城市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天平天国占领地和...
  •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阵容鼎盛。不过“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曾对他弟弟的厚爱,影响了战略,影响了他的判断。家天下,是这一代人突破不了的历史局限。所以所谓的四路...
  • 第十章 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
    明代的时候,江苏+安徽是一个省,叫江南省,所以加上江西,那叫两江。是不是下江南是指的去这个省啊? 奕䜣和慈禧的宫廷政变后,两江总督+浙江全省军务,成为了曾在官场上最顺的一段时期。当然要想如臂使指,必须...
  •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胡林翼收复官文,就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总有委曲求全之处。刻意交好,让功,供财,讨好小妾,目的性非常明确,效果也非常好。 战略很重要,咸丰描写的类似老蒋,头疼医头,微操全局,想...
  •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骄兵必败,盛极必衰。九江前站半璧山田家镇战役成为了前半段的制高点。破水师算是抓住了湘军的命脉。将其大小船切分开,大败湘军。曾公第二次投水自杀,幸被救起。 一仗失败,居然在奏折中旧话重提,甩锅咸丰的决...
  • 第七章 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靖港小挫,湘潭大胜,长沙结尾,湖南解放。反思是什么?兵贵精不贵多,统帅不能临阵逃脱。因此立下保长官的将死军散将存军完的制度。 接下来收复武汉,在湖北立足,控制长江中游,有高屋建瓴之势。 何时报喜,如...
  •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这是本书笔墨最重的一章。湘军可以说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太平军的强大也强在精神控制力。太平军对中国历史的浩劫,和课本上的知识完全不同。而清朝正规军的腐败以及曾自己的抱负,让他一定需要另辟蹊径。这...
  • 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守孝是中国古代的大事,在这个面前一切都可以靠边站,以孝治天下。 抱负施展不开,怨天尤人是一种态度,乱世出英雄,乘时自效又是一种态度,索性曾选了后者。 乱世也需要铁腕,曾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意思,这一...
  •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任实职礼部右侍郎,从此有了实权。(39岁)做了十个月后,发现自己所作所为,于国计民生无补。所有人都在混日子,政治环境,让他没有办法做事。 1850年正月,道光驾崩,咸丰上台。罢穆彰...
  •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是道光朝的记录。非官非富,无根基,不善机变,凭什么? 第一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因为在翰林,前期升迁主要靠考试,这个变量自己可以控制。所以翰林的任务仍然是学习。着重写下他给...
  •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曾国藩用现在时髦的语言讲,叫做“小镇做题家”的逆袭。顺利成为京官了,才发现和别人素质教育差距很大。读书少,气质庸俗,浮躁,坐不住,还傲慢无礼,虚伪应酬。而翰林院的工作主要是学习和研究以及准备下一步...
  •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越笨拙越努力,听起来仿佛一碗浓郁的鸡汤。雄心与头脑的差距,靠超人的努力能解决么?“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这才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找到路径和方法,找到突...

浪潮之巅(上册) (2)

  • 第7章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甲骨文公司
    license fee的溯源一个是微软一个是甲骨文。 一次就成功的创业者是一种模型,比如微软苹果谷歌脸书,都是20来岁的传奇。另一种模型就是屡败屡战,30多岁还不能成功,然后发生了转换,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即...
  • 第六章 IT领域的罗马帝国——微软公司
    企业基因问题是核心问题,扯了这么多,事实是什么,事实是从股价从2011年底的10.04元,到今天2021年底335.7元(前复权),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不仅仅站在了互联网之巅,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