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旻对《南宋名家词选讲》的笔记(1)
-
吴文英和林黛玉的时空交错
之前读迦陵先生的【南宋名家词选讲】,无数次动容。特别是先生讲到吴文英时,提到他的词被人低看。其立意不只是高远而已,更是有仰观古今宇宙的想象,可以把读者引导一个很宏大的境界。
然后先生讲,“如果想要提升你的眼光你的作品,一个是你对人世要有博大的关怀,另一个就是对大自然,宇宙的关怀”。这就是所谓立品格,立格局,立境界比立雕梁画栋之技法更重要,和红楼里林黛玉教香菱作诗遥相呼应。
香菱刚开始学诗,起初请教黛玉,说:“只爱陆放翁的诗,有一对‘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仍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念,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来的”。黛玉三言两语,就把诗的精髓点出了,“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看香菱不知所以,黛玉继续说,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看老杜的一两百首七言律,再看李白的七言律绝句,肚子里要先有这三人做底,然后再看陶渊明,应、谢、阮、瘦、鲍。
黛玉真是太通透了,她并不拘泥于大府小姐这个肉身躯壳,她就是迦陵先生口中境界高远的仙子。并不是说陆游的诗不好,而是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境界,有不同的感发,如真要追寻细腻精巧的感发,一入逼仄的格局,就容易养成作诗的心性,对于刚学诗之人,最为忌讳。史记的开篇自序,说“亦欲以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兰亭集序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是黛玉想让香菱打的基础,做人作诗,先放再收,先立格局,再循技艺。
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说,”江间波浪乘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三人诗中的天地乾坤,物转星移,比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是否给人更高远、宏阔的感发呢。
不仅诗如此,词也如此。迦陵先生说吴文英之词被低估,因为人们无法理解他腾天潜渊的美。下面的八声甘州,为吴游灵岩山所作。词中追思吴越春秋的历史,用范蠡的视角看波澜后的空寂,又转回看今朝的衰荣,有鲁拜集中所说”搔首苍茫欲问天,天垂日月寂无言,海涛悲涌深蓝色,不答凡夫问太玄“的悲空寂寥。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再回到红楼,后来的香菱也不负黛玉点播,学的是通灵剔透,曹雪芹笔下的最后几回(七十几回),香菱和薛蟠后来迎娶的正房吴金桂对话。金桂因不喜香菱美而受宠,时时为难她,某回中,金桂冷笑说,”菱角谁闻见香来着,若菱角香了,正经那冷花香放哪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说,”不读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正是比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香菱通了。这就是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曹雪芹把大道都埋伏在红楼梦看似家长里短的对话中。他笔下的黛玉说诗,和迦陵先生讲吴文英的词,在某个瞬间奇妙的时空交错,然我瞬间明白了天地有大美的境界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