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s对《身份的焦虑》的笔记(12)
-
第12页 第二章 势利的倾向
“势利者”一词最早见于牛津、剑桥大学,他们把普通子弟与贵族子弟分开,在普通子弟学生旁边注明“sine nobilitate”。其本意是指没有显耀身份的人。 但现在的意思是指一个因他人没有社会地位而瞧不起他人的人,与原意差别很大。 后来,人们越来越普遍地将势利者定义为那种带有过分社会和文化偏见的人,他们可以宣称一类人、一段音乐或一种葡萄酒优于另一类。基于这种理解,势利者包括一切过分强调一定价值观念 的人。
-
第17页 第二章 势利的倾向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 势利的病症是群体性的。
-
第50页 第三章 过度期望
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主导观念却同这种新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完全相左: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正常;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算明智。 只有平等之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势利”这一带有贬义和歧视色彩的用语才可能出现。 宗教时期,有人试图以造物主的旨意来使社会等级现象合法化; 某人在《论政府原理》一书中将社会比作身体的各个部位,试图使社会等级合理化。 某人在《利维坦》中指出,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出现。个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加入社会组织中,他们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权力,来换取社会的保护。 后来 某人扩充其观点,认为统治者应该是人民的工具,人民是否应该服从他们,完全取决于这些统治者是否是为广大民众谋福利。政府的正当性在于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国民获得幸福和财富的机会。 美国的独立是一次实践。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与腐朽的欧洲贵族社会秩序迥然不同。 然而,即使是这样精心打造的社会秩序依然存在着问题。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有所论述。 心理学家詹姆斯公式: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公式隐含的两种提升自尊的策略: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降低对自己的期望。
-
第52页 第三章 过度期望
自19世纪初,一些白手起家的英雄自传,以及各种讲述人性生化、迅速发家并尽享人生乐事的励志书充斥了书架。这些书籍一方面让读者阅后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另一方面也无意间让读者沮丧不堪。 《国富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
第86页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社会达尔文主义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 在精英崇拜的社会的温床上渐次萌生的这些越来越苛刻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开始为社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那些杰出的人一定会迈向顶层,而那些懒汉们也注定要终身在贫困线上挣扎。人们也开始认同这样的观念,慈善、救济、重新分配财富或奉献爱心等社会行为已几无必要了。 某人在《精英崇拜的兴起》中表述:现今社会,不论一个人身世如何卑微,他都清楚自己的生活充满无限机遇……如果在旁人眼里,他一再被认为是“笨蛋”,那么他恐怕真的就是笨蛋……更为残酷的是,他们将注定身份低微,而且,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如此直白:因为他智识底下,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被剥夺了成功的机会。他应该清楚这一切,不是吗?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
第88页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焦虑产生的五个制约因素 1、受变幻无常的才能的制约 2、受运气的制约 3、受雇主的制约 4、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 5、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卡尔马克思《共产党宣扬》:资产阶级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
-
第111页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第一章 哲学
在与他人观点的关系中,哲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因素,这一因素可以形象地描绘成为一个盒子:公众的观点,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首先纳入其中进行分析,然后把正确的观点赋予新的活力置入自我形象之中,而把那些错误的观点一笑置之,将其摒弃在外,从而不使其产生任何伤害。哲学家把这个盒子称为“理性”。 (我的疑问:谁来监督或证明这个盒子是正确运行的?一个顽固的人可能永远得不出正确的推论。)
-
第121页 第二章 艺术
事实上,恰恰好像就是艺术能够削弱那些使这一切(工业、军事、科技等成就)成就得以实现的素质;长期耽溺于艺术会产生一定的危险,会导致阳刚之气的丧失,会形成过于内向的性格、同性恋的倾向、痛风病和失败主义。 牛津某老师:文化修养对那些为新书写评论的人而言、对那些以文学为业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素质,如果将其用于日常生活或政治生活中,文化修养仅仅体现为对吹毛求疵的癖好、对个人安逸的追求,以及在行动中的优柔寡断。文化人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可怜的一种人。他们在迂腐不化和缺乏理智方面无人能及。对他们来说,任何想法都不会显得虚无缥缈,任何目的都不会显得脱离实际。 面对实用主义者对于艺术的责难,某人写书《艺术与无政府状态》,主题: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
-
第156页 第三章 悲剧
作为悲剧作品的读者或观众,我们尽可能低远离报纸标题“有购物狂倾向的女通奸犯在信用欺诈之后服毒自杀”所体现的思维模式。悲剧促使我们摒弃日常生活中对失败与挫折的简单化的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 如果这个世界中的人们从悲剧艺术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的失败可能导致的后果就不会如此沉重地压在我们的头上。
-
第178页 第三章 政治
通过政治斗争,不同的群体都试图改变他们社会的尊严系统,摆脱在既有体系中利益既得者的统治,从而为自己获得尊严。这些不同的群体通过一个投票箱、一把枪、一次罢工,有时候通过一本书,来重新确立社会标准,决定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拥有上层身份的位置。
jps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5条 )
-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
- 2
- 阿拉伯通史(第十版)(上下册)
- 3
- 波斯战火
- 1
- 八千米生命高度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