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创造的经济奇迹? (1)

  • 经济官僚机构:组织、人员和意识形态
    霍尔( Peter Hall认为,新的经济思想要想被采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经济可行性、行政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这就意味着,它们必须:(1)有能力解決经济问题;(2)符合负责批准它们的官员的行政偏好,可以通过现...

菊与刀 (8) 更多

  • 第八章 洗刷污名
    “对名分的情义”让西方人感觉矛盾,要让他们理解这其中的含义,需要把这个词语转述成“使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 (日本人觉得)为什么一直那个德行不能及包括对他人善意的反应,又包括对他人恶意或轻蔑的反应呢?...
  •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尽管“义务”中的某些特定行为会使人“不愿意”,但“义务”的定义中绝不会有“不愿意”的意思。对“情义”的报答则充满内心的不快。 “为了情义”这句话,对日本人来说,最能表达那种负担沉重的人际关系。 对名...
  •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人的一生中的偶然事件可能改变义务的某些细节,但义务则是自动加在一切人身上并超越一切偶然情况的。 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忠孝)看成是无条件的。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忠孝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
  •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在英语中,我们常说我们是“历史的继承人”......东方各民族的观点则与此相反,总自认是历史的负恩人。 在整个日本历史上,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恩主就是他那个生活圈内的最高上级。 伴随等级制,并被认真遵守的那...
  •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维新对日本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但是等级制度基本没有变化 执掌明治政权的那些精明强干的政治家,拒绝一切废除等级制的思想。 在深入考察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之后,他们导演了“王政复古”,希望日本人在继续保持...
  •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人)对等级制赋予正当性,把它作为一种可行的社会结构......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预期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 强烈的对比 平等对美国人而言,是祈求一个更美好世界的...
  •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挑起战争的借口/目的真的让人匪夷所思,作为同是封建等级制度国家——中国的遗民,我们都没办法理解为什么日本人这么重视并且拼了名想要让世界一同来遵行的“各得其所”的“理想”。日本人对战争的看法完全...
  •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 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

苏菲的世界 (17) 更多

  • 第三十八章 我们这个时代
    萨特说:“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萨特所信仰的是所谓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所做的无情分析。 存在并不等于或者......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萨...
  • 第三十七章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的行为受到原始需求的驱动 我们的行动并不一定是根据理性的......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这种不理性的冲动可能是反映我们的基本需求。 其实弗洛伊德在这个问题上说的很直...
  • 第三十五章 马克思
    背过N遍的经典理论: 社会的基础与它的上层结构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 ak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承认/提出这种互动辩证关系的存在,马克思被认为是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者”。书里面说马克思认为 一个社会的...
  • 第三十四章 祁克果
    祁克果认为“对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比所谓永恒的真理要更切实际。他认为: 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一个人“自己的存在”。 在于宗教有关的问题上,信仰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我能客观的抓住上帝,我就不会...
  • 第三十三章 黑格尔
    黑格尔也使用“世界精神”或者“世界理性”这类名词,但是他所指的是 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唯独人类有“精神”可言。 黑格尔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
  • 第三十二章 浪漫主义
    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便利用这点发展出几乎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并且因此而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 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当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浸于...
  • 第三十一章 康德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 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而且永恒不变的。 康德认为“物质本身”和“我...
  • 第三十章 启蒙
    启蒙运动在法国法院并兴盛原因在与 法国人总是比英国人更理性。英国人通常会说“这是常识”,但法国人却会说“这很明显”。英国人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法国人却会说“这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理性...
  • 第二十八章 伯克莱
    伯克莱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理论最一贯的一位。 世间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 伯克莱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
  • 第二十七章 休姆
    休姆说: 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 休姆对上帝代表的完美理型概念的解...
  • 第二十六章 洛克
    理性主义者相信理型是知识的源泉。不过他们可能也同意人在还没有任何经验之前,心中已经有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概念。这些概念愈清晰必然就愈与实体一致。 经验主义这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
  • 第二十五章 史宾诺莎
    史宾诺莎的决定论: 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 他并强调 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
  • 第二十四章 笛卡尔
    笛卡尔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由于他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
  • 第二十章 两种文化
    印欧民族 印欧民族相信宇宙有许多天神。 对印欧人而言,视觉乃是重要的感官。 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 闪族 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
  • 第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 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觉观察到的事物。 我们对自己感觉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 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
  • 第十二章 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赋予雨滴一个任务或“目的”。 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所谓的“目的因”。 宇宙之所以如此这般是因为祂非这样不可被人类观察认知。“目的因”是人择原理的早期形式吗?
  • 第一章 伊甸园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味或者的滋味。 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或者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