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ed对《苏菲的世界》的笔记(17)
-
第一章 伊甸园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味或者的滋味。 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或者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引自 第一章 伊甸园 -
第十二章 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赋予雨滴一个任务或“目的”。 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所谓的“目的因”。 引自 第十二章 目的因 宇宙之所以如此这般是因为祂非这样不可被人类观察认知。“目的因”是人择原理的早期形式吗?
-
第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
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觉观察到的事物。 我们对自己感觉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 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 不过我们也具有与生俱来的理性,因此天生就能够组织所有的感官印象,并且将它们加以整理分类。 并不否认人天生就有理性。 引自 第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 -
第二十章 两种文化
印欧民族
印欧民族相信宇宙有许多天神。 对印欧人而言,视觉乃是重要的感官。 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 引自 第二十章 两种文化 闪族
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 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 他们相信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相信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祂在这世界的旨意。 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是听觉 引自 第二十章 两种文化 西方三大宗教都产生于闪族文化,它们的共通之处是都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这与东方各大宗教的教义是截然相反的。
-
第二十四章 笛卡尔
笛卡尔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由于他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在他的心灵中,他很清楚的知道何为完美的实体。 完美实体的概念不可能来自一个本身并不完美的人,所以它并定来自那个完美实体本身,也就是上帝。因此对笛卡尔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一件很明显的事实。 引自 第二十四章 笛卡尔 虽然和柏拉图有着相似的“理型”概念,但是笛卡尔似乎解决了“理型”带来的“事物数目倍增的困难”:
如果缺少“存在”这个最重要的特质,一个“完美的实体”也就不成其为“完美的实体”了。 引自 第二十四章 笛卡尔 即使肯定了“存在”的重要性及其与灵魂之间的因果关系,笛卡尔还是承认:
外在世界也有若干我们可以用理性察知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它的数学性质。 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 引自 第二十四章 笛卡尔 笛卡尔用二元论的思想把上帝的造物划分成“实体”和“思想/灵魂”。
-
第二十五章 史宾诺莎
史宾诺莎的决定论:
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 引自 第二十五章 史宾诺莎 他并强调
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 引自 第二十五章 史宾诺莎 -
第二十六章 洛克
理性主义者相信理型是知识的源泉。不过他们可能也同意人在还没有任何经验之前,心中已经有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概念。这些概念愈清晰必然就愈与实体一致。 经验主义这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 引自 第二十六章 洛克 换句话说
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对它并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和观念。 引自 第二十六章 洛克 洛克说: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就是那些“单一感觉”。 那种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 引自 第二十六章 洛克 -
第二十七章 休姆
休姆说:
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 引自 第二十七章 休姆 休姆对上帝代表的完美理型概念的解释:
“上帝”这个观念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观念。 引自 第二十七章 休姆 可惜作者没讲休姆怎么样解释“无限”这个没办法实际感知到的概念。
休姆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的“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因此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 引自 第二十七章 休姆 所谓的“习惯性期待”。所以
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并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但他认为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畴,与知识或理性无关。 引自 第二十七章 休姆 老是对不可知论或者经验主义怀有莫名的偏见,这个应该跟从小被填鸭马列唯物论有关。后文讲休姆不相信自然法则一定可以被体验到,我们只不过是“习惯性期待”并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就是自然法则本身。就好像实验验证一个科学命题本身是不可能的(纯粹理性的数学证明当然是可以的),我们相信它是因为所有现有的实验结论都支持它。一旦出现一个反例,从前再正确的定理也会被瞬间证伪。
-
第二十八章 伯克莱
伯克莱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理论最一贯的一位。
世间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 伯克莱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点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我们的灵魂可能是形成我们本身各种概念的原因,就像我们在做梦时一般。 引自 第二十八章 伯克莱 黑客帝国?
-
第三十章 启蒙
启蒙运动在法国法院并兴盛原因在与
法国人总是比英国人更理性。英国人通常会说“这是常识”,但法国人却会说“这很明显”。英国人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法国人却会说“这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理性来说这是很明显的。 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原文开始>体认童年的价值的观念从启蒙时代开始。 引自 第三十章 启蒙 启蒙时代的哲学家认为宗教必须与理型和谐共存,他们主张取出不合理的教义和教条,提倡“自然神论”:
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和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通过任何超自然的方式现身。 引自 第三十章 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