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贼对《史记》的笔记(1)

燕贼
燕贼 (八卦!还不够!!!)

读过 史记

史记
  • 书名: 史记
  • 作者: 司马迁
  • 页数: 751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出版年: 2008-7-1
  • 第1页

    史记白文本序 八月十二日钟叔河同志来信云,他决定要把标点分段的《史记》白文本(也就是不注不译不删节的原文本)印出来,以与今译(白话)本相辅而行。这一决定,我完全同意。两者的可取之处,并不是重复的,而是真正相辅相成的。 今译本对于古汉语没有入门,或入了门而程度较低的人,确有些帮助。过去我曾不止一次说过:儒家经典如《诗》、《书》、《易》、《礼》、《春秋》之类,史书如《国语》、《国策》、《史记》、《汉书》之类,都要译成现代汉语即白话文,一边利想要阅读古籍的青年人。我这意见至今坚持,但一点也不排斥白文本,因为译著本虽有可取之处,亦有它的弱点:(1)白话译注决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与正文相符;(2)注释夹在正文中间,读者不易体会正文连贯自然的气势和意味。白文本则不然,不仅这两个弱点完全没有,而且相反有一极大优点,即能使人充分享受顾问连贯自然的文学上的优美之感。 讲到这里,或者有人说,注释之文也用古汉语不就好了吗?这不可能。既曰译注,就只能用现代汉语或白话文。而且古代的注释、集解、笺疏之类,也似乎从来就不甚理想。我最早读《史记》时,读的是所谓的《史记集解》。但所“集”之“解”,尽管是古汉语,其弱点与白话文译注的两个弱点完全相同。所以我后来编写《中国通史》及《中国政治史》时,引用《史记》,只靠白文,非万不得已,不找古汉语的注释之类。 总的来说,对初学古汉语的人,白话文的译注,虽有些帮助,但对古汉语已有基础的人来说,以读白文本为宜;而且白文既加了标点,又分了段,更便于阅读。叔河同志决定把标点分段的白文本《史记》印出,我觉得很好,乐于在篇首写这几句,即以为序。

    2012-02-16 15:39:34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