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枫燃对《文明及其不满》的笔记(5)
-
【章节批判】《一种幻想的未来》第一章
内容总结:
首先,弗洛伊德抛出他对文明的定义。
文明是人类生命与野兽生命不同的种种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人类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它使得人类可以不断的从自然中获取财富。
第二社会规则,它使得人类保持某种联系,以某种方式分配财富。
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
首先人类对财富的满足使得人类保持他们互相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社会规则。
其次每一个个体又被迫发挥自己作为财富的功能,与他人产生联系,被他人使用。
每一个人都在利用文明,而每一个人都在针对文明。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文明而独立生存,但文明同时又希望他们作出牺牲。
所以文明必须防范个人必须做出某种制度性的规范,对每个人的行动作出约束。
文明不仅仅是为了维持财富的分配,更是需要保护有助于征服自然和生产财富的事物,以免受到个体的侵害。
所以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也就是文明是由少数暴力集团,强加给普罗大众的。
我们自然假设这些问题不是文明的本质所固有的,而是由文明的不完善性所决定的。
那我们能不能毁掉所有的社会关系,通过放弃对个人的强制和对本能的压制来消除文明的不完善性?
弗洛伊德认为不能。人们内心存在着破坏性,由此会产生反社会和反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强度足以决定他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与行为。
也就是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压制本能,获取财富。
比如说大多数人都是懒惰和愚钝的。
你就算告诉他们压制本能,努力工作,能让所有社会的财富总量提升,我们的社会制度也会把财富合理的分配给你们。大多数人都是愚钝的,他们也不会相信,而是继续懒惰下去。
必须有一些超脱本能的人作为榜样去影响大多数人,或者说用一种强制的手段让他们接受工作,放弃本能,文明才能形成,我们才能不断的提高财富总量。
文明就是依赖于这些工作和放弃。
但这里显然存在一种危险,就是那些超脱本能的人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影响力向大众让步。让大家一起懒惰下去。
简单来说,人类天生不喜欢工作,而且理论也没有办法战胜他们的本能。
所以文明的规则只能通过某种程度的强制才能保持。没有强制就没有文明,强制是不能被免除的。
这种对本能的压制让人类天生变得痛苦与仇恨。
那么如何消解文明的这种缺陷呢?如何战胜人类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具备最多样的本能素质,其最终进程取决于幼年早期的经历。
我们只能假定有这么的一种未来。
通过高度理性观念的教育,对每一个人的幼年时代进行影响,让每一个人自小就感受到文明所带来的益处,把文明当做自己的财产,并因此乐意牺牲,放弃本能的满足,或者说把维护文明作为自己的本能。
也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超脱本能,成为那些出众公正无私的领袖。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造就这样的社会。
批判:
在这一章弗洛伊德把文明分为两个东西,一个是文明的暴力,另外一个是被文明压制的人类的本能。
他认为是这两个东西的冲突塑造了文明的正反样貌。
文明的暴力的代表是那些超脱了本能的人类。
人类本能的代表则是那些普罗大众。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好的文明就是能把后者变成前者。
OK,以上是弗洛伊德的论点。
但是它对于人的本能的引出是直接的,他的意思仿佛人的本能是天生与文明作对的,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明明人的本能与文明作对,人又衍生出了这种文明呢?
他认为文明是由少数人去执行的,这少数人能够超越人的本能,那他们超越了人的本能,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去延续文明呢?文明本身的目的又是什么?
这一切弗洛伊德都没讲明白,他只是单纯的觉得文明就是个好东西,文明就应该继续向前,但是向前是向什么方向?文明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弗洛伊德都没说明白。
但是弗洛伊德最后落到的这个论点,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下面我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从我的观点出发也能论证出,也能最后落到弗洛伊德的这个论点上。
首先我们承认弗洛伊德的定义。文明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思考与交流。这导致了表面上弗洛伊德看到的两点区别。
第一点是知识与技术的传承与扩展。动物的知识与技术是一成不变的,以狮子为例,他们的狩猎技巧来自于基因,就算存在代际的传承,但技术依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二点是个体关系结构的变动。动物的社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根本上还是因为知识与技术在进步的原因。
这两种东西在人的思想里其实可以算成一种东西。都属于某种知识或者观念。只不过第一种是对自然,第二种是对社会,也就是对其他人。
在不同人的理论里,他们有不同的名字。
比如他们可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他们可以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他们可以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则。
他们可以是文明的内容与文明的结构。
当然我们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把他们强行的分开,他们其实是一种东西,结构的信息就是内容。
那我们回到文明,文明有两种东西构成,文明的内容与文明的结构。
那文明的目的是什么呢?
文明是一种群体生活的产物,动物群体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他们各自的生存需要。
我们认为人类产生文明,是为了让每一个人的需求更好的被满足。
下一个问题,文明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让我们回到形成文明的最初。
人类是过着采集生活,社会形态大概就像今天的黑猩猩。
我们假定有一刻,有一个小部落学会了思考,产生了语言。
这个小部落的文明开始出现。它的生产力开始发展,社会结构开始形成。
它的生产力是怎么开始发展的?
它的社会结构是怎么开始形成的?
黑猩猩一样的原始人是怎么变成人的?
黑猩猩的原始社会的奖惩机制是什么?
动物社会的构成是怎么构成的?
人的本能是怎么参与到社会构成里面去的?
文明偏离了他原有的目的吗?
我在这里想了好几个小时。
不明白。
我继续看弗洛伊德怎么说。
今天先睡觉。
-
【章节批判】《一种幻想的未来》第二章
内容总结: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依赖于工作的强制性和本能的放弃。所以文明不可避免的受到文明参与者的破坏威胁。
文明存在两面。
一面是财富与财富的分配。
另一面是保卫文明的手段,强制的措施以及为了大众本能的牺牲而提供补偿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他规定了很多术语。
“挫折”(frustration)描述本能无法满足的事实。
“禁止”(prohibition)描述形成挫折的规则。
“匮乏”(privation)描述由禁止产生的状况。
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匮乏。
第一种匮乏是全体性的,正是因为有了产生这种匮乏的禁止,人类才从原始的动物状况中分离出来。比如因为禁止杀戮和乱伦而产生的匮乏。外部的强制管制,通过超我内化为自我管制。通过这种方法,外部的强制措施变成一种道德和社会的存在。
但这种自我内化的机制并不适用于所有本能。有些被文明所压抑的本能,只有在强制的外部压力下,人们才能遵守。比如进攻性的欲望,性欲,欺诈,诽谤等等。这些机制被自我内化为道德要求,但它并不具有强制性。或者说他的内化程度不够深。
而一种文明的规则能够得到内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明成员的道德水平。
第二种匮乏是仅仅适用于特定社会阶层的。比如贫困阶层因为分配不公平心生嫉妒产生的匮乏。这种匮乏所产生的一种永久的不满状态,会导致对文明的反抗。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对一部分文明成员的满足需要依赖对其他成员的压迫。
那么什么样的文明是好文明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文明拥有最大的心理财富?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点。道德水平,文明理想与艺术创造。道德水平前面已经说过了。
文明理想是指的整个文明预计的最高成就或者说文明的目的。文明的理想被认为是文明成就的因,但现实是文明理想仅仅是文明成就的果,这些理想建立在当前的成就上。而当前的成就是由文明的内在禀赋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
所以在这里文明理想就为文明成员提供了一种自恋的满足,他依赖于文明成员,对已经成功取得的成就所抱有的自豪。这种文明理想使得文明成员与不同文明进行对比,使得每一种文明的成员都具有天然蔑视其他文明的倾向。
这种对文明理想的自恋满足,补偿了受压迫阶层,在自身文明单位内部遭受不公待遇所产生的匮乏。受压迫阶层对其文明产生的认同感,这建立在对文明理想的认同与对其他文明的敌对态度。
同时艺术创造也为所有文明成员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以改变匮乏的现状。
同样艺术创造也是文明理想自恋满足的工具。
批判:
这一章讲的内容很简单。
文明与个人本能之间存在天然冲突,分为两种。
结构与个体之间的冲突,结构内个体之间的冲突。
文明这个结构通过两种方式消解冲突。
一种是暴力与内化。外部强制的措施,这种措施借助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使得与文明冲突的本能成为超我的禁止。
第二种是替代性的满足。增强文明内部成员的认同感,让自我代入整个文明,感受到自我与文明的同一性。把文明砌入自我认同。
会发现这一章其实相当通俗易懂,毕竟在现代已经成为一种每个人都大概能够意识到的东西。
-
【章节批判】《一种幻想的未来》第三章第四章
既然文明是如此的丑陋,他赋予人们外界强大的压力,使得人们放弃自己的本能。
那么为什么会有文明形成呢?
因为文明是我们用于对抗自然的手段。显而易见的是当洪水泛滥,疾病成灾,面对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时,人民才会团结起来放下文明之间的不和与文明内部的困难与仇恨,想起共同抵御自然的任务。
自然会给个体带来随机性的伤害,这种状况会令我们陷入永恒的焦虑,也会严重伤害自恋倾向,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死亡的命运。面对自然的强大暴力,人们团结起来,诞生了文明。
文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消解自然与命运带来的焦虑。第二个任务就是消解因文明而带来的本能的匮乏。
在这里文明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自然的人性化。
如果带给我们死亡命运的自然,有着与我们一样的结构,拥有感情能够交流,他们的行为具有着我们能够理解的逻辑。那么自然就不再可怕,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中感受到自为自在。我们能够预测他们的行为,最好我们能够通过他们获得某种保护。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种缓解焦虑的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方法的原型来自于童年时期。童年时期会陷入一段很长时间的焦虑无助,这段时期内危险的来源是父亲,而最终我们对父亲产生认同,会发现保护了我们的也是父亲。
在这里父亲充当着危险的来源与保护我们的对象。将自然看作父亲,是自然人性化的第一步,也是文明的第一步。
但随着经验的总结,人们会掌握出一套有关自然的规律,这时自然的非人性化特征显现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自然的人性化来摆脱对自然的焦虑。
于是自然的人性化开始了第二步。自然的人性化与自然脱离,成为诸神。诸神不再是自然,不能够干涉自然的进程,莫伊拉【命运】站在诸神之上,诸神成为人类的代表,文明开始走向第二个任务,消解本能放弃带来的匮乏。
人们相信文明带来的规则是由诸神制定,道德具有最神圣的起源,超越人类社会,由自然与宇宙而生。
自然的人性化开启了第三步。由抵御自然而诞生的诸神已经不再必要,文明的任务已经逐渐转移到消解本能放弃带来的匮乏。诸神被凝缩为某种最神圣的存在,这位神会消解我们的一切匮乏:道德能够管辖宇宙,死也不是痛苦,而是新的开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生不显,来世也会显现。在这位全知全能的神的照耀下,生命中所有的恐怖痛苦与焦虑都注定被消除。
这是文明最重要的一步,他幻想出一种神圣的形象,安抚了人们的焦虑。
批判:在这里弗洛伊德通过对文明两种任务的转换,给出一种宗教形成又转变的解释。从泛灵论,诸神论到一神论,看起来很合理,但没有相对应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猜测。
比较有趣的是,按照弗洛伊德的文明诞生的目的是抵御自然,随着文明的发展,文明的主要矛盾却从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到文明内部或文明之间的矛盾。文明的制度设计,从抵御自然过渡到抵御内部矛盾。
这是否是文明的一种异化?促使这种异化过程进行的因素是什么?期待之后弗洛伊德能够给出解答。
还有一点是,弗洛伊德在这里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把神视做父亲。
人们第一个力比多的对象是母亲,母亲是儿童免受焦虑困扰的第一位保护者。但儿童很快就会意识到,相比于母亲,父亲更加的强大。同时在这一阶段,父亲是儿童的竞争者,与儿童争夺着母亲。儿童有着弑父的欲望,在之后朝我的调节下,儿童与父亲达成和解,并且把父亲视作渴求的对象。
在儿童的成长当中,父亲扮演保护与危险的双重对象。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意识到父亲并不能保护一切,有些危险是由自然带来的,于是儿童将父亲的特征转借给这些力量,并创造出自己惧怕的自然人格化的象征。
他们试图博得诸神的宠爱,相信诸神会像父亲一样为他们带来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诸神让儿童回想起父亲,于是父亲与诸神在成人的概念中合二为一。
还是他精神分析经验理论的延伸。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对之前危险与焦虑的重演。
面对自然的危险,人们回想起面对父亲的危险,并将自然人格化,试图用同样的方式来化解危险。结果并没有将危险化解,但带来了一种替代性的安慰。
只能说是一种解释,他没有办法被证伪,同样也没有办法被证实。只能说,这种解释和神一样是一种幻想出来的安慰性质的满足。
也不错。
-
【章节批判】《一种幻想的未来》第5-8章
章节内容:
宗教信仰无法证实,但它依然对人类产生了最强有力的影响。为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因为它们是幻想,是对人类最古老最强烈最迫切的愿望的满足。
人们感受到无助与恐怖,人们寻求保护的对象,从母亲到父亲,之后认识到父亲的无能,继而寻求依附于一个更强大的父亲。
宗教给予人们好奇的满足,匮乏的弥补。
人们期望,人们愿意相信,于是人们产生了一种名为幻想的错觉。中产阶级的姑娘期望王子的到来,炼金术师期望金属变为黄金。
在姑娘期望王子的过程中,愿望得到了满足。在炼金术师追求黄金的道路上,愿望得到了满足。
最终的结果不重要,正是幻想本身带来了一种替代的满足。
但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幻想注定幻灭。
任何试图维持宗教幻想,以维持文明的想法,都是对文明的倒退。
弗洛伊德认为,这也是一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宗教幻想是一种强迫性观念神经症。即抛弃上帝,选择承认,一切道德与禁止都是文明自身产生的结果。
批判:
弗洛伊德用这么多章去批判宗教。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前智力时代的幻想。人们为文明所产生的禁止,寻找一种简单直接的合理性。这种禁止来源于弑父又恋父的情感冲动,包含着对抗自然的理性,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简单直接的幻想,终究要被智力与理性取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教育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用理性取代简单直接的信仰,用世俗的理念取代宗教的幻想,承认文明对自己的剥削,完成本能放弃。
那么如何用理性取代信仰?我认为很困难。因为文明从发展之初就开始了异化。事实上文明的发展与开始的目的背离得太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愿望实际上是受到了文明的扭曲。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目的被异化为某种虚幻的漂浮的存在。这个漂浮的存在,甚至没有办法用理性去观察。只能用某种被异化了的东西取代,比如权力,比如信仰。
如果用理性取代信仰,更多的后果可能是会陷入精致的利己主义世界。
这一点弗洛伊德没有提到,他仿佛天生的认为,文明会往一个越来越满足的方向前进。文明的前进方向与人类满足的方向没有偏离。
-
【章节批判】《一种幻想的未来》第9-10章及总结
文章的名字叫做一种幻想的未来。
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幻想的未来/。而是/一种幻想/的未来。弗洛伊德只是预言了宗教的失败,并抱着对科学的期望。
文明诞生于对自然的恐惧,文明负责消解对自然的恐惧,并从自然的威胁保护人类。但在文明的发展中,文明同时对文明成员施加禁止,迫使成员放弃部分本能。这使得成员产生了对文明的不满,文明同时又负责消解这些不满。
首先人们通过对自然事物的人格化消解恐惧,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摆脱无助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对文明禁令的神圣化,化解成员对文明的不满。
但这种幻想随着知性的发展,必将走向终结。
知性会带领文明走向一个新的未来:人们可以忍受文明的不满,文明也会尽可能减少对本能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