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乐对《爱的艺术》的笔记(1)

大可乐
大可乐 (一口闷)

读过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 书名: 爱的艺术
  • 作者: [美] 艾·弗洛姆
  • 页数: 144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 2008-4
  • 《爱的艺术》——札记

    p8.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p14.在西方启蒙运动的哲学中平等指的是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最清楚地说明了这点.他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p16.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

    p20.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联系.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p22.艾萨克——巴比尔,苏联作家很清楚地表达了施虐者的思想.他摘引俄国国内战争时一个军官的话,这个军官刚刚把他过去的主人踩死.军官说:“用一颗子弹——我想说——用一颗子弹只能把这个家伙干掉….开枪时永远不能深入他的灵魂,到达他作为一个人和有灵魂的地方.但我毫无顾忌,我已经不止一次踩死敌人,每次都超过一个小时.你知道吗——我想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天天遇到的生命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希望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

    p30.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p34.另外,对许多人来说还有一系列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毫无顾忌地交心也都被看出是亲密的表现.也许从中就能解释一些夫妇常常感受到的相互之间的那股不正常的吸引力:那就是只有他们一起睡觉或者发泄了相互的憎恨后,他们会突然感到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类型的“亲密”又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人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求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心的爱情经历又会是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政府,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重又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和以前完全不同.

    p42.路德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人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唤起上帝的爱;上帝的爱是恩赐,宗教的态度就是信赖这一恩赐和把自己变成弱小和需要帮助之人;没有任何善行能影响上帝或者能促使上帝爱我们…尽管路德教义具有以男子为中心的性质,但仍具有隐蔽的母性成分.

    p67.每天早晨按时起床,按时进行一定的活动,如禅坐、看书、听音乐和散步,不做或者有限度地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如看侦探小说和电影,不暴饮暴食——这些都是明显的基本要求.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记录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它,便会若有所思.我们西方仍对纪律观念最令人遗憾的看法是,他们认为纪律必会使人难受或不适,纪律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是“有用的”.但是东方很久以来就认识到,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是人舒适,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p69.如果人们不知道学会每一种事都要有一个过程,都应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那就永远不会学会集中.要想知道什么是耐心,只要观察幼儿走路就行.孩子一次、两次、三次跌倒在地上,可他还是坚持走下去,一直到不摔跤为止.

    集中还要求另一件事,那就是要自己保持清醒.

    p97.

    一、论人的处境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比粗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佛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麽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

    存在的矛盾性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解决的.历史的矛盾时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又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种恤趋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时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收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性或顺从行,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以恶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三、社会性格论

    1.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又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要.

    2.性格类型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一些性格特征具有共同的倾向性,佛洛姆称之为性格取向.一根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取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佛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佛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高考单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合机械性地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

    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受虐狂通过屈从于他人或某种强大的外在实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实力的一部分来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施虐狂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取(剥削)所需要的东西.破坏性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主动地非理性地非理性地消灭、摧毁对象.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势出现.机械的自动适应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应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非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力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力小的人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权威主义性格或独裁性性格.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创生性取向又有非创生性取向,其中某种取向占优势.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爱、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后者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强项的结合体,分别于前者的三种倾向相对立.具有恋尸癖的人被所有无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恋腐朽的东西,热衷于暴力或破坏,喜爱机械僵硬的事物,沉溺于过去而害怕未来.具有恋生癖倾向的人为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吸引,富于创造性,喜欢新生事物.

    恋尸癖、自恋、乱伦三种强项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是堕落综合症,其群体的大规模发作急速战争.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只是某一种占优势.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重占有关注的是战友对象(包括物、人、精神);重存在是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占有和存在这一对概念是从价值观上对人的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规定.

    2022-03-26 14:52:55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