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妮娅对《重访灰色地带》的笔记(5)

冬妮娅
冬妮娅 (自由或许问心脏)

读过 重访灰色地带

重访灰色地带
  • 书名: 重访灰色地带
  • 作者: 刘海龙
  • 副标题: 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 页数: 207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7
  • 第55页

    我们今天许多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在重新发明车轮或者重复前人犯过的错误,它恰恰暴露了我们对历史的无知。

    2019-01-21 23:11:08 回应
  • 第71页

    感觉帕克的这个主张很有启发。开启了一个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理解新闻的新思路。

    帕克将知识分成正式的知识和非正式的知识。

    前者是人们掌握的知识,是理性的系统的知识,包括哲学与逻辑学(关于思想观念的知识)、历史(关于世界的知识)、自然的或分类科学(关于物的知识)。正式的知识是可以沟通、可以积累的。

    而后者是了解的知识,是通过个人的和对周围世界的亲身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群体为适应环境积累下来的。是非正式的和下意识地获得的常识,常常难以言传。包括临床或现场参与获得的知识、技巧性和技能性知识、通过间接和下意识的实验获得的知识,如通过接触、处理对象获得的知识。

    帕克认为,在知识的光谱中,新闻位于正式的知识和非正式的知识中间。新闻工作者试图从分散孤立的日常事件中找到联系与趋势总结原液与教训,然而新闻毕竟又不能达到历史学与社会学那样的理性与系统,它关注的只是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新闻的第一职责是告诉人们现在发生了什么或刚刚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过去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未来事件的趋势与可能。

    帕克认为,新闻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具体业务的讨论,还应该思考新闻对于个体和群体行动的作用。

    启发:知识既不是纯粹客观,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存在。它介于信仰和事实之间。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基于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然而,这种知识并不为个体所独享,经由传播,个体的知识在复杂的社会机制中成为群体的常识。这一过程伯格和卢克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有精彩的论述。

    2019-01-25 01:20:13 1人喜欢 7回应
  • 第75页

    不仅要关注少数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或杰出的著作家,更要关注那些与时代存在共鸣的普通作者。

    帕尔默:“一个时代的倾向,在它的地位低下的作者中经常比那些比在那些居高临下的天才作家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后者告诉我们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也告诉我们过去和未来,他们是属于一切时代的。至于在那些反应灵敏,但缺少创造力的心灵上,当时流行的观念,只是清楚的记录了他们自身。”

    2019-01-24 22:04:36 回应
  • 第79页 多元主义与社会秩序

    就像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创造的那个著名的二元对立(绝对的无政府状态与专制统治相比,后者总是优于前者)一样,伯内斯把全社会的意见也做了一个二元划分,如果你不喜欢令人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那么就最好选择公关人员加工好的简单有序、黑白分明的环境。

    这个论证的问题:1、意见的理想分布是否以秩序为优先?

    2、何种状态可被称为理想的意见秩序,其标准究竟是由谁制定?

    第二个问题,他认为是隐形政府(invisible government)。

    隐形政府的提法受李普曼启发:李普曼认为,宣传就是在公众不知晓的状态下在公众和事件之间设置障碍。公众的理性只在一些具有明确程序的简单问题上才能够得到信任,如果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或危机时刻,最好将问题交给少数专家(隐形政府)解决。

    伯内斯的理论也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不同的是李普曼笔下的专家变为公共关系顾问。

    这一观点的来源,欧拉斯基认为伯内斯的基本主张就是他对上帝缺乏信仰。他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神的世界,而且认为这个世界正迅速的沉沦到一种混乱的境界。因此他坚称,公关人员操作社会,由他们创造人造的诸神,而经由这些人造的诸神来灵巧的控制社会。从避免灾祸发生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公关人员必须做的。从他的眼光看来,在幕后操纵绳索不仅对个人利益是必要的,在社会救赎方面也是有需要的。

    他在这个论证中所使用的不是理论逻辑,而是现实逻辑:存在即合理。因为隐形政府已经在管理这个世界,宣传是一个既定事实,所以它是合理的。(感觉这是典型的功能主义思维。)

    【思考:存在即合理,真的这样吗?我不喜欢这种逻辑。不妨想想许多东西当时为什么存在,现在还合理吗?

    另外,“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因为翻译的不精确,被误用太多。

    中文里的「合理」暗含“正确的,有道理的,有意义的”意思,但原文中的「合理」其实是“合乎理性或者合乎原理”更为妥当,意指存在的实物一定有其发展轨迹或者原因,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即这个理是reasonable,不是Justice。本意比较接近“凡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自有‘导致其’存在的原因”,没有指向这个存在是否不能干涉必须任由其存在下去的意思。

    德语原文: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英文翻译: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vernünftig)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wirklich)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

    彼得斯认为,伯内斯和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社会权力分配问题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认为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两者对这个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却截然不同。

    作为一个(表面上)天真的多元主义者,伯内斯认为意见市场是平等的。当不同利益群体可以平等展开竞争时,宣传便通过将混乱秩序化,促进了民主的实现。

    但正如批判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多元主义者将权力简单等同于影响,认为只要具有影响就会拥有平等的权利,反之亦然。这一看法忽略了影响背后意识形态的支配作用(比如拥有同样粉丝数量的明星或段子手和国家级新闻媒体在官方微博不可简单化等号,消费品牌的影响与政府的影响不可简单比较),更遑论权力本身通常会决定影响力的大小。

    伯内斯的历史叙事中权力的主体始终缺席。

    权力的缺席不等于中立。它是对既有权力的理所当然的接受和背书,因此伯内斯多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底牌,其实是维护既有权力的保守主义。

    取消主体,即意味着逃避了传播责任与道德约束。“无宣传者的宣传”便走向了彻底的历史宿命论,一切问题都被归结为历史的规律或无意识的结果。

    伯内斯代表进步主义观念:

    1、伯内斯对宣传的提倡背后隐藏的乐观主义的线形历史观和多元主义的民主观是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的主流观念,进步主义的许多观点常常走到其主张的对立面。如publicity(公开透明)曾经是进步主义的一面反对垄断与权力腐败的旗帜,但对话并不必然带来民主。本意在监督权力机构的publicity蜕变成权力机构主动控制信息发布的新技术。到今天,它甚至变成公关和宣传的同义词。

    2、伯内斯的“唯科学主义”。在他看来,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人也是这个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宣传只不过是顺应了这个机器运行的必然规律,唯科学主义也是一种逃避主体责任的方式,它把建立在群体心理学基础上的宣传仅仅理解为技术专家解决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这就减轻了宣传本身的道德责任。

    唯科学主义往往会导致对正确选择的崇拜,走向精英主义,最终取消公众的决定权,使其仅仅成为供技术专家驱使的奴隶。

    在科学的名义下,个人的自由、民主的原则,被排除在论题之外,剩下的主要问题不过是如何让社会符合统治者制定的秩序。

    2019-01-24 23:01:53 2人喜欢 回应
  • 第175页

    期待对话能导致民主,在逻辑上犯了倒因为果的错误。

    舒德森:对话不能创造民主,相反,是民主创造了对话。

    他认为,对话本身并不必然导向民主,必须要在一定的规则之下,才能产生民主的结果。对话要求平等,但真正的民主不一定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出现,每个人只能在规则的约束下形式表达权利。这种制度约束下的交流不一定总是一团和气、亲切友好的对话,常常会有争执与攻击,甚至让人不堪忍受。因此对话既不是民主的充分条件,又不是必要条件。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到对话具有某些民主的特性,恰恰是民主观念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表现。所以是民主促进了对话,而不是反过来对话导致了民主。

    2019-01-27 01:28:14 3人喜欢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