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will对《第三种黑猩猩》的笔记(4)
-
第28页 果然是黑猩猩
有意思的是,贾雷德·戴蒙德的三本书,《崩溃》、《枪炮病菌与钢铁》、《第三种黑猩猩》居然正好是按照写的顺序反过来看的,而且前两本居然看了一遍就看的有点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不符合个人的审美,要不是知道作者,估计光看封面会让我在眨眼之间就决定暂时不想买这本书。 虽然翻译的人不同,但是在文字整体所表现出的这种思维方式和风格,才看几页就能够找到那种熟悉的感觉;《崩溃》本身就是上一阶段的持续10多年的学习方式之后看的最早的几本书,可以说贾雷德·戴蒙德思考的方式,理解世界的方法,都让我自己受益匪浅,太喜欢这种思维方式了。对于现在自己的思考方式的形成,完全可以说贾雷德·戴蒙德是一个重要的导师。 有意思的其实比起人类是第三种黑猩猩这样的结论,支持这个结论的一系列过程和探索的方法本身才是最精彩的,问题肯定还是从为什么人会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开始的。 在想如果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按照自己样子造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没有其他现成的经验和样本,不按自己按什么呢?既然要开始找了,其实这个问题就回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件事上来,如果要按照自己的样子来造人,我觉得首先要做应该是搞清楚一件事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光看可见光可视的视图中的外观,显然是造不出来,这个程度的理解还只能用泥巴捏个小泥人(所以女娲造人的时候直接就是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小泥人),或者在纸上画平面图,具体操作的话都还需要考虑提前准备好表现各种颜色的视觉效果所需的材料。 如果要会走路就麻烦了,外观相似的小泥人当然不具有相应的功能,怎么办,只能把黑盒打开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否则不知道原型是什么样子,怎么知道要做成的是什么样子。但是事实是,这个系统实在是太复杂了,一团乱麻,完全不知道什么东西有什么功能,如何和周围的环境交互,为什么放在现在所在的位置;不得已只有从头开始,既然小泥人无法同时保证框架站立时的稳定性和稳定时的灵活性,那么,看起来好像应该是由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分别实现了支架的作用和被支撑的外观,已知硬的东西支撑效果更好,什么东西足够硬可以支撑,这个应该还是很容易可以找到的。 但是这样也还不行,上帝应该是需要和外部世界有某种联系,交换信息或者能量的,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系统内部的事物或者说模块或者说实体,之所以说他是系统内的,就要求他需要能和系统内的任何其他自身以外的事物有联系;否则就认为他属于另外一个系统,无论他的产生还是消灭都不可能是在这个系统内部发生的,因此他其实也就无法和这个系统内的任何事物发生联系,应该就像透明的一样。所以结论就是,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在要造的那个子系统内部设置一个利用某种内部的原料就能产生能量的装置,而且能量在子系统生命周期内不会提前消耗完,产生的副产品也不多,照理说物质好像可以和能量之间进行完全的转化;第二个方法,就是在子系统外在造一个和这个子系统进行能量交换的额外子系统,额外子系统负责本来放在子系统内,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的,生产能量的功能,这个功能要求两个子系统之间要实现某种接口,通过预先设计的流程实现能量的转移。 不过不用担心,上帝什么都知道,肯定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上帝什么都有,不用担心因为工具不够无法实现;上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不断的尝试,所以只有有无限的可能,总是能造出来的。
-
第138页 全面的思考
只能说实在太精彩了。最近再看两本书,一本是《第三种黑猩猩》,一本是《技术元素》,一本是解释我们从哪里来,另一本设想我们将走向何方。用凯文凯利的观点,其实地球在生命产生的那一瞬间,第一个奇点到来了,人类诞生又是一个奇点,似乎人类创造的技术元素也一定会是另外一个奇点。 突然想起之前与一好友聊到人为什么不能活更长,当时马上想到的是,设想要是某人能活152岁以上,那意味着什么呢,他/她可以确定无疑的在有生之年经历两次哈雷彗星,概率比只活75年的人增加了太多了;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是超人,各种意外事故都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各种程度的伤害,直到不可逆的伤害无法修复甚至是死亡,而所有这些都有一定的概率,就和我们的生命循环节奏一样,是伴随着这个节奏而肯定存在的,例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那影响的甚至到了整体,就算是一般只会影响个体的,也有过去的碰上野兽和森林沼泽的瘴气,还有现在的交通事故。活得越长碰到不可修复的不确定性事件的概率肯定也会不断累加,碰上需要彻底升级免疫系统的某种病毒的情况甚至都有可能出现,比起维修,还是利用生殖和进化,成本效率上更划算。 今天突然想到,至少Jared Diamond在第138页前还没有说的,但也是他的思维方式正常推理的结果。那就是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同时支持的人口数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以及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其实从历史上还是将来似乎都将对我们的预期寿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简单的计算一下,按照目前的生育模式,要是群体的平均寿命翻一番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几乎用不了多久,就算寿命延长的人口不会增加新的人口,光是现在的生育率减去正常死亡率也会很夸张,人口就会遇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有时候来自其他生物的演化和繁殖周期,和生产能力的瓶颈。这个故事,已经在人类的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是和战争这个最大规模意外伤害事件一起发生。尤其是在中国,总是一到和平,人口就会不断增长,借着生产力的春风,甚至比之前的周期青出于蓝;可是一旦到了自然支持系统和生产力共同构筑的瓶颈处,可怕的平衡就出现了,就算只是很平常的自然灾害,也会驱动巨大的人口减少,从而寻找新的平衡,这个时候最显著的就是人们都不得不生育的更早来应对外部经常发生的伤害。
个人觉得自然选择绝对不会容许单一因素的衰老机制并且有简单的“解药”。 引自 全面的思考 的确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能轻易解释的只能是在理想状态下设计的单一变量实验。
-
第305页 原住民问题
只要我们无法忍受了解“灭族屠杀”,只要我们欺骗自己,从来只有少数变态才能干那等事,“灭族屠杀”的风险还是会与我们同在。 引自 原住民问题 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包括人类的历史,传承中选择性的遗忘,其实生物学和历史之间的边界就在这里模糊起来了。选择性的仇恨和群体之间的代沟,都是基于人类进化得来的天性,我们从诞生就生活在熟悉的圈子里,只有和拥有共同经历、价值的人才能达到更加顺畅的沟通,建立某种紧密联系的纽带,只有建立了这种纽带的亲人之间,才会有羁绊,但是仇恨也只有羁绊时才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群体和传承的层面,我们又可以选择性的记住和忘记,在世代中间,总是会产生代沟,这不是简单的长幼之间的区别,而是因为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人类历史是不断发生不断变化的,从来也没有相同的时候,不同时候出生的人,总是要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当时的社会主流力量的影响更大,包括快速变化中的流行趋势等等,这样就会形成塑造群体性思维模式的力量;同时又是可以塑造的,选择性的记住和忘记,正是因为对于没有直接经历过的人来说,在能够接触更多信息并且自己辩证理性的思考之前,只有通过史书去理解过去发生的事,且不说刻意造假,就算是善意或者直接陈述,也不可避免收到前一代想法的影响。忘记仇恨总的来说对于人类这个群体的发展是不会有坏处的,只要前提是能够分析悲剧发生的原因,反思、总结不再让产生的条件再次出现。 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的确创造了这样一种更简单就能在没有仔细思考之后就屠杀的工具,让屠杀变得更加简单,更加让人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但是也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让还没有卷入仇恨之中,愿意去保卫和平的普世价值的人了解到真相,同时有能力去站在仇恨报复旋风的中间,组织这个不断旋转的循环,就像Gundam Seed Destiny中的Freedom一样。
-
第334页 动态复杂的过程
过去仍然是“黄金时代”,特色是“无知”;现在是铁器时代,一厢情愿的视而不见。 引自 动态复杂的过程 虽然有科学知识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并且可以阅读过去灾难的报告或者历史。但是作为群体的人类的思想,历史的传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有书有人就自动完成某种目标。 首先是争论,因为居住成长的环境等既往经历形成的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任何的观念,就算是已经达到了普世价值的地步,依然有人根据自己的既往或者片面的了解,有不一样的想法,甚至找借口,甚至光荣,两种观念都是作者在书中提到过的;在“择偶的逻辑”中提到既往和周围小范围生活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还有整个“世界征服者”中都在探讨的。不要说是对被视为没有感情的动植物或者生态系统这样,集权统治者没有感性认识;像历史上著名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屠胡令这样赤裸裸的种族屠杀,虽然被屠杀的一方并非不像屠杀屠杀一方,但是屠杀一方完全只宣传自己正义的部分(肯定还是有的),被屠杀一方就脸谱化了,而且都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论一下,就是这样的例子。 还有就是“古人“往事的传承,群体的智慧,并不是一种静态简单的过程或者模型,代际间的关系,不是说这一代突然整体离开,马上全部就是下一代,也不是说有历史的文字,就所有人完全按照写历史的人设计方式思考、理解。应该更像是潮水,改变沧海桑田的海平面上涨,一次几十米高的海啸还有台风就算有作用,也绝对不会是主要作用力,真正的改变模式是潮汐那样,今天涨一点,可能明天还会多退去更多,但是有一种更后面的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力,影响着潮汐整体的趋势,才能使之然也。 总是以个体的细微的变化,形成群体的变化的模式运作的。既有群体的,周围的影响和工具的限制,产生群体的模式;但是个体的选择——作为自由意志,也完全可以积累起来产生新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群体的智慧从长期来看,也有临时性,存储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模式,像计算机的内存和外存模式一样,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文字记录本身不会自动传承、不会自动改造世界、也不会自动做决策,但上一代离去之后,一切如何运作,取决于下一代具体从上一代学到了什么、如何理解,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实践过程。如果一些模式在上一代经历过,甚至体会过,仅仅文字甚至是不能完全表达,一旦记录着最一手感情和信息的上一代离去,总会有不少的信息要随之而去。后代能形成什么样的感情、思考,要看能从各种留下的信息中,体会到什么、学习到什么。
liuwill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00条 )
- 股市稳赚 (全新升级版)
- 1
- 微服务与事件驱动架构
- 1
- 如何从头开始做一个苹果派
- 1
- 零售的哲学
- 1
- 褚时健传 (修订版)
- 1
- 敏捷软件开发实践 估算与计划
- 1
- 罗马人的故事12
- 1
- 技术的本质
- 1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 1
- 关键链
- 1
- 恰如其分的软件架构
- 1
- 清教徒的礼物
- 2
- 大唐狄公案6
- 1
- 地狱
- 1
- 重构
- 1
- 敏捷软件开发
- 2
-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 3
- 思考,快与慢
- 4
- 罗马人的故事7
- 1
- 罗马人的故事6
- 2
- 德川家康9
- 1
- 恺撒战记·内战记
- 2
- 管理和你想的不一样
- 1
- 一线之间
- 1
- 罗马人的故事5
- 3
- 敏捷武士
- 1
- 极客与团队
- 2
- 德川家康8
- 1
- 创新五把刀
- 1
- 时代的稻草人
- 1
- 建筑的永恒之道
- 6
- 恺撒战记·高卢战记
- 1
- 绝不是靠运气
- 2
- 君主论
- 1
- 罗马人的故事4
- 2
- 虚拟的历史
- 1
- 德川家康7
- 1
- 超爆魔鬼经济学
- 1
- 罗马人的故事3
- 2
- 大唐狄公案3
- 1
- 设计原本
- 3
- 目标
- 1
- 刑场
- 2
- 大唐狄公案
- 1
- 1984
- 1
- 丝之屋
- 1
- 技术元素
- 1
- 动物庄园
- 2
- 汉朝
- 1
- 罗马人的故事2
- 2
- 软件构架实践
- 1
- 思维导图
- 1
- 德川家康5
- 2
- IDEO,设计改变一切
- 1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 1
- 认知盈余
- 1
- 经营十二条
- 1
- 兵变本能寺-德川家康-第四部
- 1
- 速度
- 1
- 眨眼之间
- 3
- 崩溃边缘的世界
- 1
-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 1
- 罗马人的故事1
- 1
- 研究之美
- 2
- 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
- 2
- 德川家康3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