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will对《丝之屋》的笔记(1)

丝之屋
  • 书名: 丝之屋
  • 作者: Anthony Horowitz/安东尼·霍洛维茨
  • 页数: 274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年: 2011-10
  • 第40页 细化的推理

    无论是福尔摩斯、波洛,甚至名侦探柯南,所有侦探小说中精彩博弈的案件,毫无疑问都有丰富的信息,也就是基本都是熟人作案,或者说有关系者作案,最后的凶手肯定和舞台上的人有某种联系,或者是侦探、或者受害者、又或者嫌疑人,反正或多或少都能够通过这个联系网络获取信息,只有充足的信息才是博弈的关键。 试想如果是由完全陌生的人临时起意犯下的案,也没有发善心带点什么能够和案件联系起来的可识别的东西离开,有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类似,而且侦探本人并没有直接和罪犯交互,他在过程中偶然或必然也没有能接触任何能够和罪犯联系起来获得背景信息的人,那估计就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世界上这么多人,如果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信息的陌生人,就算是从面前擦肩而过,其实面对的也是大海捞针一样。而在世界中更多的其实还是这种侦探没有背景信息,关系人无法接触,罪犯完全不是登场人物这样的情况。也难怪到处都是摄像头,城市化时代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增加了流动性,完全无法通过人的直接接触就简单的获得之前彻底不了解的陌生人的信息,但是技术也在博弈,就有了信息化的摄像头和指纹DNA。 丰富的事件或者项目相关背景知识,对事物发展规律和人性的充分了解,应该是一切推理的基础吧。其实不只是侦探,就像各种各样的分析其实都是和科学研究一样,遵循一种严谨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式推理,根据之前有的信息,将所有可能的假设都摆出来,然后分析根据这些假设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新的信息到来之后,就可以检查信息是否符合之前假设,然后不断排除,那么剩下的一定是真相。

    我总是认为,对一系列事件可以有任何解释,直到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某个另外的可能性;即使那个时候,也应该三思而行,不能仓促得出结论
    引自 细化的推理
    2012-08-18 15:14:32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