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r对《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的笔记(1)
joker (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小丑。)
读过 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
-
第1页 1
1.纪录片是怎么诞生的?
1922年,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弗拉哈迪再次远征北极,并且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片长不到一个半小时,是一部黑白默片。内容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直到1930年,《北方的纳努克》诞生8年后,英国导演格里尔逊才第一次发明了纪录片这个词。《北方的纳努克》开创了纪录片这个艺术门类。确立了纪录片的形式,也定义了它的核心特征,那就是基于真实。
2.记录真实为什么那么难?
要想记录真实,你必须得攻克三个难关,分别是技术层面的难关、人性层面的难关和社会道德层面的难关。首先是技术问题。我们都知道,拍纪录片离不开摄影机。这就意味着,你不光要找到想要拍摄的对象。他所在的场景,还必须得符合拍摄需求。假如不符合,你要么放弃,要么想办法,让它符合。业界给出了一个定义,算是给这场争论划清了边界。这个定义叫“非虚构搬演”。只要这个演绎满足人物真实、时空真实、需求真实这三个条件,就可以认为,它区别于电影里演员的表演,满足纪录片的条件。第二个难关,这就是,解决人性上的真实。而且,问题到这一步,已经不是纪录片领域的专门问题,它已经撼动了整个人类的一个基础认知。那就是,我们双眼所见,到底是不是真实的?重要的是,当镜头对准你的那一刻,你已经产生了选择的意愿。摄影机的出现,已经让你产生了思维和情感上的波动。显然,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在镜头前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而不是最真实的一面。传播学上,管这种现象,叫聚光灯效应。第三个问题,这就是社会道德层面上的问题。纪录片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叫纪录片伦理。很多时候,符合道德标准,和记录真实,这两个目的是冲突的。纪录片总想呈现真实。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真实都应该被呈现?,真实,从来都不是纪录片第一步的基础,而是最后一步的终极目的。纪录片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和自己的使命,不断博弈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这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物种。当你在观察现实的时候,就已经在不自觉的干预现实。所以,我们感知到的,往往是真实世界的某一个维度。不过,正因为我们难以发现世界的全部真相,纪录片才更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所谓纪录片,就是通过导演的观察,通过摄影机的记录,为你呈现出的,世界的另一种真实。
3.纪录片的核心技能?
纪录片是基于真实素材的。它是把真实发生的事件,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加工成了一个充满转折的故事。换句话说,纪录片最擅长的是,是用平实的素材,制造刻意转折。
4.纪录片和量子物理有什么相似?
那就是,纪录片和量子物理,是在同一个世纪出现的。这两者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想,它们其实有着关键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在探索世界的不确定性。你看,量子物理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说的是,一个物质,当你在观察它的时候,它就会因为你的观察,而发生改变。你看,这是不是和纪录片的观点很像?纪录片认为,当你拿起摄影机记录现实的时候,现实就已经因为你的记录,而发生改变。以往,我们都认为,世界是确定的,所见即真实。但是,量子物理和纪录片都告诉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常态。你看,从相信真相到反思真相,从适应确定性,到探索不确定性。显然,这是人类心智模式的一个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