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中东》的笔记(39)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 (膝盖中箭庆元旦)
读过 中东
-
第3页
穿着当然蕴含有重大的意义,衣服并不只是用来御寒防湿和保持礼貌的,它同时也是—尤其是在世界的这个角落—个人身份的标志,可用来判定个人出身所属,并做为我们和他们的分辨标准 引自第3页 【中国一样】
-
第5页
苏丹马哈穆德二世(MahmudⅡ,1808—1839,编按:有关“苏丹”的解释,请参见页一一五)是十九世纪的维新先驱之一,他曾引介了一种新的头饰:毡帽(fez,译按:无边圆塔状的毛帽或布帽,上端饰以红缨),一般都根据阿拉伯文,称它为塔布什帽(tarbush)。刚开始人们非常排斥和痛恨这种毡帽,认为那是异教徒的发明,可是最后人们还是接受了,它甚至还成了穆斯林的象征物。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凯末(KemalAtatiirk),在一九二五年宣布废止这种毡帽,禁令发布之后,人们激烈地反对,其抗拒程度不下于当初引进时所遭到的强烈反对,而且举的还是同样的理由。凯末尔是位制作社会象征物的大师,当他下令废止毡帽和其他所有形式的传统男性头饰、改采欧式的檐帽和便 帽时,他并不是在师法没事找事、反复无常的独裁暴君。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决定,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十分清楚他们在做什么。当然,抗拒 他的那些人,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引自第5页 【辫子!】
-
第17页
到了现代,最足以左右大多数中东人的所思所想者,应该首推欧洲人带来的冲击吧,说得更笼统些,是西方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它所带 来的转化——也许有些人会把这种“转化”(transfor-mation)叫做“捣乱”(dislocation)。中东地区的现代历史,是一段快速而且被迫改变的历程——来自陌生世界的挑战快速进逼,人们则在这种进逼之下,被迫以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面向,做出种种反动、拒斥和回应。在某些方面,改变是彻头彻尾的,也或许是无法逆转的,甚至还有一些人希望能把这些改变推得更深更远。然而在某些方面,改变却是有限而肤浅的。有许多人——包括保守者和激进者——都想要继续和扩大这 种反向逆转,在他们眼里,西方文明的影响是中东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要比十三世纪蒙古人的毁灭式入侵更为严重。曾经有一段时间,“帝国主义”这个词是用来特指西力冲击,然而曾几何时,当欧洲人直接统治的短暂时期已隐褪成往事,而美国仍待在那遥远的地方,根本 不插手中东事务,帝国主义的指控似乎是越来越不具真实性。反对西方影响的人,是怎样看待这种转变呢?我们可以由霍梅尼对美国的评论中,得到明确的解答,霍梅尼把美国称之为“大撒旦theGreatSatan)。撒旦不是帝国主义者,它是诱惑者;它不使用征服手段,它只引诱人。有一些人,痛恨且恐惧着西式生活所具有的引诱力量,也就是他 们眼中的毁灭力量;而另一些人,则把西式生活看做是一种新进步和新力量,是文化和文明交流中持续而有益的因素。这两派的战争,至今 仍未歇止。这两股势力在中东地区的争斗,到底会谁胜谁负,现在还看不出来。我们或许可以从了解中东历史和中东文明的背景入手,一步步追索决定这场争斗的起源、过程和诸般课题。 引自第17页 【文明的冲突吗?】
-
第20页
这项犹太人与波斯人的连结,也有着政治上的意义。居鲁士善待犹太人,犹太人于是回报以忠诚。犹太人无论是在家乡或是在罗马人治下的其他地区,在往后的几百年均备受猜疑,有时候,这些猜疑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犹太人同情、甚至勾结罗马的大敌波斯。 引自第20页 【如今伊朗成为了以色列的死敌,真是别有滋味】
-
第30页
阿达希尔(Ardashir,226—240)推翻帕提亚王朝之后,这种文化现象为之改观。阿达希尔是萨珊王朝(Sasanid)的开国君主,复兴袄教信仰。袄教如今成为了伊朗地方的国教,是政权机制的一部分、社会机制的一部分,也是政府机制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个例子,一个国家宗教由国家赋予其正统性,并且有个阶层式的教士集团,致力于侦察与压制异端。萨珊王朝在这一方面的做法,与前代的帕提亚王朝以及罗马帝国那种宽大兼容与折衷精神,有着显著的对比。祆教信仰及祆教的神职人员,从这种与政权的联系,法得极大的势力。可是,一旦政权被推翻,他们也因为这种联系,尝到连带的后果。袄教的教士集团与波斯帝国同时消亡。波斯帝国因阿拉伯人征服而灭亡之后,袄教转入了长期的衰颓,无论是何等的复兴事业,皆回天乏术。甚至在后来的伊斯兰教时代,伊朗的政治与文化生活得到复兴,祆教也没有雨露均沾。当伊斯兰教推进到伊朗时,在宗教上负隅顽抗的, 并非出自正统的祆教教士,反倒是祆教的异端,也就是那些习惯被打压与排斥的教徒,而不是那些习惯执行威权的人士。 引自第30页 【习惯做反抗者】
-
第34页
到了基督教大帝查士丁尼(Jus-tinian,527—565)的时代,更用上了罗马全国的力量,不只是要把基督教在宗教上定于一尊,还想在当时基督教徒分裂、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情况下,把国家认定的那套教义,置于崇高的地位。在这个时候,天下不惟有一个教会,而有许多个教会。教派分立基本上是因为对神学教义上的疑难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各派也往往是由于个人因素、管辖权、地域性甚至于民族认同上的问题,而各立山头。 引自第34页 【派系的基础是隔阂,民族的,地域的,利益的。】
-
第41页
图拉真皇帝在公元一一四年占领了亚美尼亚,这是两帝国间争议不决的地区之一。他与独立的基督教君王,即伊德萨王公达成协议之后,图拉真渡过底格里斯河向东进发,于一一六年夏天,攻占了距今巴格达不远的波斯大城泰西封。他甚至进军到了波斯湾沿岸。这个时候,犹大地方发生了严重的乱事,很肯定地这并非巧合。 引自第41页 【犹太人发动暴乱支援波斯人。】
-
第45页
第六世纪,也就是穆罕默德出生的那个世纪,世态再变。波斯与拜占庭重启战端一事,凌驾一切并且决定了其他事件。太平百年之后,又回到了兵祸相结的日子。在这种战乱相循、两强对抗的局面下,阿拉伯地方再度成为争斗中的一个要素。阿拉伯的居民,又再一次坐享两方面的笼络、荣耀以及不时的资助。在承平之世,从地中海世界深入东方的最便捷路线,是经过几个大河流域,去到波斯湾。此线大部分走的是水路,陆地接驳较短,相形之下要比走其他路线来得便宜又安全。可是,拜占庭和波斯一旦再度开战,这就全走样了。对拜占庭人来说,经过美索不达米亚去到波斯湾这一条路线太过于冒险,因为波斯人可以随时阻截——在战时利用军事行动阻截,而在两大帝国偶尔媾和之际,则施以经济上的压力。拜占庭的对策,自然是又回到波斯的行动范围以外另觅新路。 情况和以前一样,可资替换的主要路线有两条:走北边的草原地带,还有走南方的沙漠与海路。 引自第45页 【精彩在下一页】
-
第45页
此期第二个重要的发展,是提兰小岛(Tiran)在历史的舞台惊鸿再见。提兰小岛又叫做约他别岛(Yotabe),位于西奈半岛南端、提兰海峡中央。自古以来,似乎就有一小群定居百姓在这里从事转口贸易。史料记载,提兰岛上的一位部落首长,于公元四七三年访问君士坦丁堡。此后,其他君长亦来,其中一些被拜占庭帝国当做朋友,而另一些则被拜占庭帝国视做敌人。提兰岛的居民在某一点上被称做犹太人。到底这些被称做犹太人的岛民是老犹太人(Jews),即犹太信仰的信徒,还是新近自犹大地方迁入本岛的犹太移民,这就不得而知了。提兰岛民从事的,主要是南向贸易,也就是通往红海的贸易。提兰岛民起初是独立自主的,并且十分排拒拜占庭。后来到了第六世纪,当红海贸易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时,提兰岛就被拜占庭所控制。为了管理方便起见,拜占庭又把此岛转交给一位加萨尼公国的亲王。 公元五二五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事件。提兰一约他别岛上的犹太人是被降服了,不过另一些犹太人则出现在红海的南端。当地的希米雅国国王皈依了犹太信仰,因此建立了几世纪以来首个犹太君主国——这一次,这个犹太王权出现在阿拉伯半岛的南端。红海的南北两端,在大约同时突然冒出了犹太成分,彼此也都从事红海贸易,而且双方的政策据说也都是亲近波斯、排拒拜占庭,显然两者之间,必定有着某些关联。 拜占庭的国策,根本上自然是针对波斯。拜占庭的行动不只是反对波斯,也同时对付中立分子,努力地削弱或收服地方势力,以期能在红海的此端到彼端之间,建立起拜占庭的绝对优势以及商业垄断。在红海的北端,拜占庭在其阿拉伯副手的配合协助之下,自己可以把局面处理得很好。可是在南端,那里是他们的资源范围之外,他们为了解决问题,于是把埃塞俄比亚也扯进这一场游戏里来。埃塞俄比亚是个基督教国家,与拜占庭联手对付在也门的犹太人,还有在也门以东的 波斯人。埃塞俄比亚在这个时期,已经是个国际贸易的强权,其船队能够向东驶抵印度,他们在阿拉伯大陆又有陆军。埃塞俄比亚人新近才改宗基督教,对这个信仰十分热心,因而对于拜占庭的使节团报以热切的回应。 何其不幸,埃塞俄比亚没能完成交托给他们的任务。他们出师先捷,击溃并摧毁了南阿拉伯最后一个独立邦国,整个地区于是向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外方影响大开中门。然而,埃塞俄比亚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这局面。他们曾经一度试着从也门向北推进,于公元五O七年,进攻北向商路上一个也门人的贸易据点—麦加城(Mecca)。埃塞俄比亚不但没有成功,还被打败了,不久之后波斯人就来到也门,取代了他们的地位。 引自第45页 【相互插钉子,寻找代理人,毫不精彩。如国手对弈全无闲手。】
-
第56页
阿拉伯国家的统治者以及阿拉伯军队的将官,主要是麦加和麦地那这两个绿洲城镇的镇民。不过,他们并没有远离其沙漠根源,完成征服行动的阿拉伯军队主体,就是这些沙漠居民。阿拉伯人在征服战争中应用的战略,绝大部分是妥善运用沙漠的力量,这使人联想到西方航海人民在后期建立的帝国,乃是善用海洋的力量。阿拉伯人进了沙漠,就像回到家里一样,阿拉伯人的敌人,却不是如此。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沙漠友善、熟悉而亲切,对于敌人来说,沙漠荒凉、无边而骇怖,处处是艰困,步步是危机,敌人之畏惧沙漠,就如同陆地居民畏惧海洋一般。网拉伯人把沙漠当做是交通渠道,用来传送讯息、补给与支援,在危急时,用做避难所,既不受干扰、也不怕追击,一旦成功在望,沙漠又成了迈向胜利的大道。阿拉伯帝国也有自己的苏伊士运河,那就是通过苏伊士地岬、联系起亚洲和非洲的沙漠小径。 阿拉伯人在每一个占领国,都把主要的军事基地和行政中心,建在沙漠与农耕世界的接境处。当地如果有地理相宜的旧城,好比大马士革,阿拉伯人就直接以之为都城。不过,阿拉伯人往往得要营建新的中心,以符合本身战略上与帝国式的需要。 引自第56页 【沙漠!】
小护士毒舌猫-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46条 )
- 日本“大陆浪人”与侵华战争
- 1
- 声入心通
- 1
- 命运攸关的抉择
- 2
- 黑色雅典娜
- 1
- 民族的重建
- 2
- 食物语言学
- 1
- 历史的本色
- 1
- 王的归程
- 3
- 大元史与新清史
- 4
- 晚清官场镜像
- 1
-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
- 1
- 账簿与权力
- 1
- 圣山来客
- 6
- 沙漠与餐桌
- 1
- 烹
- 1
- 广禄回忆录
- 1
- 商文明
- 1
- 商文明
- 1
- 南望
- 1
- 同光大老
- 1
- 身份、国家与记忆
- 4
- 从“异域”到“旧疆”
- 3
- 印度古代社会史
- 2
- 天国的陨落(增订版)
- 2
- 罗马帝国的元老院
- 1
- 无规则游戏
- 1
- 最后的帝国
- 1
- 财富之城
- 2
- 西周的灭亡
- 2
- 海洋帝国
- 5
- 改变中国
- 1
- 人、国家与恐惧
- 1
-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 1
-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
- 1
- 国家间政治
- 3
- 天真的人类学家
- 3
- 停滞的帝国
- 4
- 天命
- 6
- 光明会
- 1
- 中东史(下册)
- 4
- 茶叶与鸦片
- 5
- 中国力量的三面
- 6
- 流产的革命
- 2
- 普洛科皮乌斯战争史(上下)
- 3
-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
- 1
- 中国的现代化
- 1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14
- 党员、党权与党争
- 2
-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 3
- 谣言与近代教案
- 4
- 理解国际冲突
- 3
- 满铁调查部内幕
- 4
- 中国政治
- 3
-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 1
- 經略幽燕
- 3
- 大国政治的悲剧
- 3
- 苏德战争
- 1
-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 1
- 简化字溯源
- 6
- 大洋余生
- 1
- 中国历代房内考
- 9
- 喋血孟加拉
- 9
- 保卫斯大林格勒
- 15
- 拿破仑
- 1
- 东晋门阀政治
- 20
- 虚拟演兵:兵棋、作战模拟与仿真
- 4
- 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
- 1
- 化工原理学习指导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