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neaur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笔记(3)

rieneaur
rieneaur (你的妄想和你的一面之词。)

在读 后现代社会理论

后现代社会理论
  • 书名: 后现代社会理论
  • 作者: 乔治·瑞泽尔
  • 页数: 396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 2003-1
  • 第8页

    属于重读了,这次想要好好做做笔记。

    我不知道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尤迪斯·巴特勒
    引自第8页

    我不需要解释什么叫后现代,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 这是刚接触后现代之后最容易犯的思维方式的错误。巴特勒的这句话很容易引起酷儿和帕丘科得注意力与好感。然而这句话的对象绝不是对后现代实际上一无所知的人。乔治·瑞泽尔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陈述已有的语句——而在这个方面其实他做的好坏参半。这句话不适合放在开头,而应该是结尾。这句话引起一种冲动与共鸣——不过不是来自一种意见上的不谋而合,而是一种习惯上的互相迎合。什么习惯?——以形式隐去意义及价值并自以为正确无误的自我欺骗。酷儿和帕丘科(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国外的“非主流”)容易犯这个毛病。这确实是个毛病,不算什么错误,也不是什么恶行。这里的毛病更近似于身体上的“疾病”,不过不仅比感冒在症状上更微不足道而且也无法“科学鉴定”。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于“这个人有这个毛病”,就好像我们用以形容某些人说“这个人有精神分裂”一样。“毛病”虽然没有像艾滋一样置人于死地,也没有成为描述人某个特征时的特别修辞——“他患有长期的哮喘”给我们所带来的关于这个人的描述,而却能轻而易举的取代这个人的象征,成为替代这个人意义的词汇。所以,酷儿和帕丘科得毛病是“我就是这个样子”,而他们也确实用这种空中花园般的东西构建自我,最后导致了自我的虚无。 他们同样能够因为这毛病曲解巴特勒的话。在我看来,巴特勒是在展现后现代,而什么都不是的后现代则是对后现代的阐述。巴特勒的话是在,也仅是在体会着后现代并且对后现代有所了解的人群之中起着意义与作用。这样看,这句话更像一次社交谈话中的玩笑话。这句话本身是绝妙的,可以说,它本身就是后现代的,说话的人牺牲了自己而成就了话语的所有。然而,把它当做描述的话语用来阐述“什么是后现代”则是极为不恰当的。读者不仅抱着本能和目的去读一本书,也抱着需求和认知的态度去读。 乔治自己也诉说了所面对的难题——如何不用后现代的东西去阐述后现代?他无意以此引出一个更大的批评,后现代理论的争议之一:它看似话题不受局限,实际上总是限定着范围和规则,就像一盘有明确规则的游戏。而且由此也可以发现后现代的一个特征:实际上,它总是讨论自己比讨论它的对象多的多。 由此,关于后现代的一切“阐述”变成了关于后现代的一些“描述”、“展现”。定义后现代是艰难的,不过描述它特征的东西倒是很多。就像后现代经常“否认宏大叙事”这一特征,但这并不是有关后现代的规则,并不能以此来说所有“宏大叙事”的东西都不是后现代的。 我们身处在后现代的游戏之中嘛?不,后现代不是游戏,即使它看起来,被我们看起来像是场游戏。但真正的游戏没有发生在后现代里,而是发生在我们对后现代开始加以评论和发现的时候。我们具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并且遵循它们如同我们遵循基本文法要求一样。后现代理论和后现代的差异在此。后现代理论不是后现代的全部,也不能确切的描述后现代所代表的一切。巴特勒的话不是后现代的再现,而是其超现实的再创造。酷儿和帕丘科并不是唯一会把这句话“理论化”的人,提到这两个群体只是一种笨拙的比喻,类似他们的人。包括开始学习后现代的人,都应该反省到理论本身在这里就是一种

    ······玩弄某种刺激性的逻辑(布西亚语)·····
    引自第8页

    的东西。 在我看来,理论虽然没布西亚所说的那么糟糕透顶,但至少它提供给理论者妄想的可能性。妄想,这个独特的路径特点是可以无限的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以至于不分彼此。好吧,我是个不可知论者。(贴标签可是件既不舒服又能自爽的事情)但我认为理论并非是在“现实”与我们之间加了一道毛玻璃或者有色玻璃,或者说,理论是再现既模仿事物的结构。不,这不是因为理论自己的缺陷,而是因为“关于理论的问题”它本身就是个“关于视角的问题”。我们不可知在于我们和时间之间巨大的鸿沟。在“告诉我们一切的一切”这件事情上,神话,宗教总是比科学和哲学做的好。

    2011-07-03 19:04:25 回应
  • 第10页
    ·······里根政府是以其对媒体的后现代使用······· ·······在这个后现代世界中我们已经富有进步性地放弃了通过一种宏大的理性方案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紧迫社会问题的那种希望 ······在电影方面,《银翼杀手》由于呈现了一个将高度未来主义和高度传统化的因素结合起来,住满了许多看上去似乎常常比人类还具有人性的“复制人”的未来的洛杉矶,可以被看做是一件后现代的作品,而拥有一个圣经化得宏大叙事的《十诫》则显然要被确定为一部现代电影。
    引自第10页

    之前我就特征和规则做了划分,所以我并不认为宏大叙事是《十诫》被打上现代电影的而和后现代毫无关系的理由。至少我是处在部分保守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上,认为后现代和现代是一盘棋面上的两个棋局,并且呈现一个时空的平行状态。 有同学学传媒和符号学我就会对他说,呀,有前途。不像我,在国内学坑爹心理学。传媒,信息加工,确实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只是想说,勿忘牛奶杯之所以是牛奶杯,不是因为形状而是因为它装牛奶。 另一个是并不怎么重要的问题。《黑客帝国》。《黑客帝国》显然带着一套庞大而系统的宏大叙事的结构,它的野心也是如此。关于控制的讨论,阴谋论,边缘的象征,将末日情节予以颠覆和破坏,及其结尾所体现出得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它是部无法挑剔的爱情片。 然而从它的叙事,以安德森为视角带来一种体验:现实是无法摆脱的梦魇。这个方面,它又的的确确是宏大叙事的。 把这样一部电影生硬的标记为现代,后现代实在不妥。 我同意在P21所引用的迪娜·温斯登和迈克尔·温斯登的看法。 “不存在一种实质性的齐美尔(《黑客帝国》),存在着得只是在当前讨论形式中通过以不同立场阅读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齐美尔(《黑客帝国》)” (上面引用句括弧内的内容为我自己加的)

    2011-07-03 19:27:45 回应
  • 第15页
    ·····解构主义者将一个文本如以拆解以凸显它的基本预设和矛盾。进一步说,这“需要拆解环绕着一个文本的那些传统的概念、理论和理解,包括能够对一个作者的目的和意义轻易地加以确定的那种假定”····解构主义者拒斥存在着某种有待于我们去发现的终极真理这样一种观念。
    引自第15页

    P16

    ·····福克斯和瓦德对社会学一类领域以及为何他们特别容易倾向于解构主义和(在较为一般的层次上)更容易倾向于后现代批评的描述: 文本性领域中的业者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他们很快便开始相信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人所能做的一切。他们逐渐将整个世界都看作文本,无论后者与这种隐喻是否真正相符,对他们来讲它们都成为文本或者“语言”一类的东西。当这种世界的语言学转向完成之后,就似乎不再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东西,因为便可以作出“指涉和表现危机”的普遍宣称。当对各种文本的评论的评论积聚成堆时,所有那些不是文本的东西实际上就必须从世界里消失
    引自第15页

    2011-07-11 13:34:45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