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搜求六经旧籍,有两个来源:一是凭记忆、靠背,口耳相传下来的,汉人则把它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作为传本。如《尚书》是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错记录的;《春秋公羊传》是经过五世口传,汉代オ著之于竹帛的。一是从地下或墙壁挖掘出来的古本,是用先秦六国文字记录的。据汉代记载,这类古本的发现只有五处:
1。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发掘出的《尚书》、《春秋》、《礼
记》、《孝经》、《论语》。
2。北平侯张苍出的《左氏传》
3。河间献王所得的古文先秦旧书,有《周官》、《尚书》
(《汉书・王莽传》引《尚书・嘉禾篇》语,《律历志》引《毕
命》语,皆不见于孔壁古文《尚书》,必出于河间献王所得古
文《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
4。鲁三老所献的《古孝经》。
5。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汉代把前一种用隶书写的传本叫“今文经典”,后一种用六国文字写的传本叫“古文经典”。引自 引言
-
我们应该看到,古文经学家虽然有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同时也有发展语言文字科学的一面。他们为了准确地解释六艺群书,对汉民族的文字、声音、训诂作了相当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西汉末年的刘歆是古文经学的开创人物,他首先提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根本法则;他的朋友扬雄写的《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汉语方言学创始的专著;其它古文学家注释典籍也为后代训诂之学作出很好的开端;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则吸取前辈的研究 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古文经学家的这些成就,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整理文化遗产,都是不可缺少的阶梯。引自 引言
-
文献语言学虽然包括“文字”、“训诂”、“声音”三个内容,这三者决不能平列齐量视之。其中应以声音为主导。《荀子正名》说过:“名固无宜,约定俗成谓之宜。”一个词是用语音作为标识的,但是声音和事物并不存在必然性的联系,某个语音之所以代表某个事物,完全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它一经为众所公认,这个声音便紧密地和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语词的物质外売,并进一步用这个物质外売,广泛联系了同状同类的事物,从而发展和丰富了词汇。在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中,声音是基础,是纲领。清人是深知此中真谛的。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于字形分析最为疏略,其书超越前人之处,乃在以声音为线索,贯串故训,明本义、引申义和通借,并联系了语词的派生现象。段玉裁于《说文》所收的九千三百五十三文之下逐字注明古韵韵部,可见他对语音的极度重视。40.41引自 一、关于形、音、义
-
黄侃先生也说过:
(形、音、义)三者之中,又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因此以谈,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究言语、文字根本,明已;对文献语言学形、音、义三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可以作这样一个
粗浅的比喻:汉语的字、词犹如北京人喜欢吃的糖葫卢。糖葫卢是用竹签穿上一串果子,果子上粘上糖。果子好象字义,果子外皮的糖是字形,竹签子好比是字音,关键是必须用竹签子穿在起才能成为糖葫卢。所以说以“声音帅“形”、“义”是研究文献语言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汉语研究史上最可宝贵的经验41.42引自 一、关于形、音、义
-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许慎对于“转注”、“假借”的认识是有错误的,特别是他过分强调了《说文》分部建首的作用,是不符合语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许慎建立部首,分别部居,创造了用偏旁编制字典的方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但是《说文》的这种编制并不完善,组织也不够精密,用以说明造字方法是不恰当的。
历来治《说文》者对转注、假借的解释,歧说纷纭,均未得其要旨。戴震、段玉裁以互训为转注,其说虽有助于同义词、字的研究,简捷易晓,但与造字的“六书”无关;朱骏声以引申为转注,虽有功于词义发展的考察,但已远离许氏本意,更与汉字发展无涉。直至晚近,章炳麟先生从语言学理论上提高了对转注、假借的认识,指出这是汉字发展的法则,从而明了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打破了建首分部说的框框,把汉人“六书”理论发展了一大步,开辟了汉字研究的新途径,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斯大林说过: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有两种法则:一种是由于社会制度改变,或者由于生产、文化、科学等等的发展,需要创造新词来表达新的词义。这样产生的新词,必定是由某个语源派生的,也就必定沿袭其音读,因此,在语言上有同一语根派生若干新词的现象。从造字来讲,也就要循其声义,各为制字,这就是“转注”造字的法则。另一种是由于文字孳乳日繁,必须加以节制。新的词义产生了,但是义有引申,音相切合,可以利用旧有的词和字而赋予新的词义,不再制造新字。这样做,虽然没造新词、新字,也同样可以适应词汇发展的需要。从造字来讲,这就是“假借”的法则。章炳麟先生说:“转注者,繁而不杀,恣文字之孳乳者也。假借者,志而如晦,节文字之孳乳者也。二者消息相殊,正负相待,造字者以为繁省大例。”这段话正是辩证地说明了造字的发展规律。引自 一、关于形、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