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君对《逃避自由》的笔记(18)

风君
风君 (千秋寂寥自乘风)

在读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 书名: 逃避自由
  • 作者: [美] E.弗洛姆
  • 页数: 200
  •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07-03
  • 第13页
    换言之,社会不但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
    引自第13页

    第一章开篇上来,弗洛姆就道出了自己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的异同,以及他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与合理扬弃,令人眼前一亮。

    2011-07-04 10:25:04 回应
  • 第42页
    路德在1524年出版的小册子《论贸易与高利贷》中,深情地表达了小商人对垄断的愤慨与不满。“他们控制了所有的商品,还在光天化日之下玩弄各种阴谋;他们随意抬价、压价,压迫并摧毁所有的小商人,玩弄他们于鼓掌之间,仿佛他们是凌驾于上帝造物之上的主人,不受任何信仰和爱的法律约束。”路德的这些话本应写在现在,15,6世纪的中产阶级对财富垄断者的恐惧和愤怒,在许多方面类似于今天中产阶级对垄断集团及权势资本家的态度。
    引自第42页

    放到今天,用来描述广大草根阶级对暴富阶层的“仇富”态度,也是十分贴切。

    2011-07-04 10:37:13 回应
  • 第82页
    现代人的自我是社会的自我,它基本上是由个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组成的,实际上只是人的客观社会功能的主观伪装。……虽然现代人的特征是完全主张自我,但实际上他的自我受到了削弱,成为全部自我——智慧和意志力的一个碎片,整个人格中的所有其他部分全部都被排除掉了。
    引自第82页

    弗洛姆的重要观点,现代人的自我,是被社会“超我”所压迫而被排除出意识层面,压抑在了无意识的深处。留下的,只是一个碎片化的,被社会同化的虚假“自我”。这也是现代人精神撕裂的根源。

    2011-07-04 11:32:22 回应
  • 第84页
    对于那些没有财产和社会声望的人来说……除家庭外,民族自豪感也赋予他一种重要之感。即使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什么也不是,但他仍觉得自豪,因为他属于一个他觉得优于其他竞争群体的群体。
    引自第84页

    可以让那些总是把“民族自豪感”挂在嘴边的人大发雷霆的一句话,寥寥数语,洞穿本质,“其实他什么也不是”。弗洛姆的犀利可见一斑。

    2011-07-04 15:13:41 回应
  • 第89页
    大部分现代广告……并不诉诸于理性,而是情感;像其他任何一种催眠暗示一样,它先着力在感情上征服对象,然后再让他们在理智上投降。这类广告用尽各种办法来打动顾客的心:一遍遍地重复同一模式;利用社会名媛或专吸某个牌子香烟的著名拳击手之类的权威形象的影响;用性感女郎既能吸引顾客又能削弱他们的鉴别能力;用“体臭”或“口臭”恐吓顾客;或通过购买某种品牌的衬衫或香皂刺激人的白日梦,让他们幻想生命突然发生变化。所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非理性的,他们根本与商品的质量无关,而像麻醉剂或是直接催眠法那样麻醉扼杀顾客鉴别力。
    引自第89页

    弗洛姆写下这段话是在1941年,如今已是2011年。70年时间过去了,可我们看到的广告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2011-07-04 15:38:31 回应
  • 第96页
    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就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从人类的价值角度来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引自第96页

    弗洛姆的著名论断,“在一个病态社会中,精神病人才是更健康的人。”

    2011-07-09 11:01:28 回应
  • 第99页
    受虐倾向很明显常常是病态的非理性的,但却更经常地以理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受虐依赖被视为爱或者忠诚。
    引自第99页

    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游坦之,曾经就他对阿紫是受虐依赖还是伟大无比的爱这一点跟人争论过。

    2011-07-09 11:03:54 回应
  • 第114页
    近几十年来,“良心”的重要性大减。似乎外在权威和内在权威在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再扮演重要角色。人人都彻底“自由”了,只要不干涉他人的合法要求。但是,我们发现,权威并未消失,而是使自己隐而不现。“匿名”权威取代了公开权威,实行统治。它装扮成常识、科学、心理健康、道德与舆论。
    引自第114页

    现在也依然如此,抨击一个人“没良心”,杀伤力不如说他“没常识”。

    2011-07-09 13:07:09 回应
  • 第124页
    破坏欲是生命未能得到实现的后果。那些使人的生命受到压抑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滋生了破坏冲动,而这些破坏冲动又是人对自己或他人怀有特殊敌意的根源。
    引自第124页

    “文革”时期,那些怀有强烈破坏欲的人,应该也是“生命受到压抑而未能实现”的典型了。

    2011-07-10 10:39:27 回应
  • 第131页
    有个广为流传的笑话可以说明这种不合理的合理理由。有个人借了邻居的一个玻璃罐子,但把它摔破了。邻居要他还时,他回答说:“首先,我早还了;其次,我根本没向你借过;最后,你给我时罐子早就破了。”
    引自第131页

    这个例子经常被精神分析学者用来说明人们用甚至相互矛盾的理由寻求自我的“合理化”。有意思的是,在阅读本书时,恰恰在网上与人争辩时遇到了与此十分相似的情形。当面对质疑时,他首先宣称“言论自由”,言下之意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有我说话的权利,所以我没错。当反对并未因此停止,他转向另一种策略,即想方设法诋毁质疑者,以此来消解质疑的正当性。比如,说对方是个“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言下之意,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是受害一方);是个“读闲书也要别人跟着喊口号的人”(对方是个假正经);是个“不懂得正常人际交往准则的人”(就是说,见面点头微笑,互相问候但从来不发表自己对对方实际看法的日本式交际才是我们值得推崇的,对方破坏了这个规则,所以错在对方);是个不可理喻的怪人(相反自己只是无端遭此祸患)。堆砌的理由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理由本身都无法互相整合,并让人质疑世界上是否真有符合全部以上条件的人存在。不过对其来说,所有的理由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自己“不是有问题的一方”。最后,当反对派继续就其观点提出质疑,他干脆开始直接删除对方的发言,而全然不顾自己先前还信誓旦旦要“誓死保卫对方说话的权利”了~ 由此也可见,我们为了能保卫自我,有时会做出多么极端的反应。

    2011-07-10 22:23:11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风君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2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