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对《透明社会》的笔记(1)

透明社会
  • 书名: 透明社会
  • 作者: [德] 韩炳哲
  • 页数: 104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年: 2019-10-18
  • 摘录

    > 透明和权力难以调和。权力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秘密实践”(Arkan-Praxis)是权力的技术之一。

    > 社交媒体和个人化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建立起一个消除了“外界”的、绝对的“近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只能遇见自己以及同类。有可能引起改变的否定性已不复存在。

    > 事实证明,更多的信息未必能导致更好的决策。比如直觉(Intuition)就强于那些可用的信息,它遵循自己的逻辑。如今,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或者说滋长,更高的判断能力却渐渐枯萎。

    > 在透明社会中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这里只会偶然产生由彼此独立的个体,或者说由“自我”(Ego)组成的“人群”或“大众”,他们或是追逐着一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是一起围绕着一个品牌,即“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ies)。

    > 如此一来,它便摧毁了公共领域,事实上它摧毁了公众的批判意识,并导致世界的私有化。互

    > 普遍利益更多地关乎“个人”,这使得人群中间产生一种对“演出”的强制追求。公共领域的丧失留下了一片空白,亲密与隐私涌入其中。对个人的揭露取代了公共领域。在此过程当中,公共领域变成一个展示空间。

    > 人们自愿地将自己交付给全景注视。他们通过自我暴露和自我展示,主动为数字化全景监狱添砖加瓦。这里的囚犯既是受害者,也是作案人。其中蕴含着自由的辩证法,原来自由即监控。

    > 如此一来,它便摧毁了公共领域,事实上它摧毁了公众的批判意识,并导致世界的私有化。互联网变身为一个亲密领域,或者说一个舒适区。克服了一切“遥远”的“切近”也是透明的一种表达方式。

    > 肯定社会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组织人类的精神。在肯定化的过程中,甚至爱也变得肤浅,成为由愉快的情感和复杂且无结果的刺激构成的活动。

    > 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交付给全景监视,让对方来操控并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一点上,社交媒体与全景监狱并无太大区别。交际和商业合而为一,自由与控制不分彼此。

    > 爱被驯化、被肯定化,成为消费和舒适的公式。即使是最轻微的伤害也必须避免。苦难和激情是否定的形象。一方面,它们让位于没有任何否定性的享乐。另一方面,它们的位置已经被诸如疲惫、倦怠和抑郁等心理障碍所取代——所有这些都可归因于过度的肯定性。

    > 我是凭借不为他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

    > 当事物退去所有否定性,当它们被压扁、抹平,当它们毫不抵抗地融入资本、交际与信息的顺流之中,事物就成了透明的。当行为变得可操作,当它们屈身于可计算、可调节、可控制的过程,行为就成了透明的。当时间被抹平为一个个按次序排列的、可供人使用的现在,时间就成了透明的。如此一来,未来也就被肯定化了,成为被优化的现在。透明的时间是没有命运也没有事件的时间。

    >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就曾指出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根本的不透明性:“运用语言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致,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会像水中的涟漪一般,在整个语言中荡漾开来。因此,所有的理解同时又始终是不理解,思想和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时也是一种分歧。”

    > 人类的灵魂显然需要这样的空间,在那里没有他者的目光,它可以自在存在(bei sich sein)。它身上有一种不可穿透性(Impermeabilität)。

    2022-11-03 15:51:55 1人喜欢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