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美人儿对《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的笔记(1)
做个美人儿 (条顺鲜活的往前奔腾)
读过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
第1页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九月九日生 究元决疑论 论曰, 譬有亲族、戚党、友好,或乃陌路逢值之人,陷大忧恼病苦,则我等必思如何将以慰解而后即安。又若获大园林,清妙殊胜,则我等必思如何将亲族、戚党、友好乃至逢值之人相共娱乐而后乃快。 嬗变 亟思一偿 精滨宏博 妙明元心 少慧之氓,蒙昧趋生,不识不知。 世之所急,常在决疑。 欲究元者,略有二途;一者性宗,一者相宗 物质为力之贮蓄所。 无休息即质力之变化,亦曰因果律。 《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生来和合,非一非异,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楞严》云:“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正脉疏》云:“凡小观物非心,权教谓物为妄,今悟全物皆心,纯真无妄也。” “一切有为法,不出此分别(遍计所执性)依他(依他起性)两性。” 若心自由者则能拣择善恶等而取舍之,以是故,德行得立。 即究元者,则知无有中,幻有世间。所谓忽然念起,因果相续,迁流不住,以至于今。 然说世间愈明,世间之妄愈确。 人生唯是无目的。 若知从真中竟可成妄,则知从妄中定可成真。 目悦美,身感痛。 贫子之执以为乐者,在彼则已厌之矣。 去欲净尽 叔本华曰:“自裁者之决去生命,正以其未能决去欲念耳。盖方其捐生,正谓将去有生之苦,获无生之乐,此正是极强之欲念也。”此言虽似,而要当知生死本变化中事,自裁无解于变化,斯即无所逃。 宽随顺之途,亦所以严出世之教。 无方法而讲话,则只是乱讲的而已。 印度哲学概论 印度土沃气暖,谷米易熟。其民不必劳于治生,辄乃游心于远,故夙富于哲学思想。 印土宗教哲学无不持出世论,殆百家一致之观。其独立一帜者惟顺世外道而已。 印度有所谓五明如中土之称六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 毗耶舍有整理之意 Yoga,有结合或抑制之意 所世因明之学导源于此(尼耶也派)。故近人称为论理学派。唯此宗亦同他宗说有解脱之法。以身心解脱为最后祈求,非即以论理研究为究极也 尼乾是外道总名 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之教法曰佛教。佛者觉义。自觉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太子出游,看诸耕人,赤体辛勤,被日炙背,尘土坋峰,喘呷汗流。牛縻犁端,时时捶掣,犁槅砑领,鞅绳勒咽,血出下流,伤破皮肉。……于城东门见一老人,齿缺鬓疏,形容黑皱,佝偻傍行,唯骨与皮,四肢颤掉,上气苦嗽,喉内吼鸣犹如挽锯。……即而又出游南门。见一病人,羸瘦痿黄,少色喘气,腹肿连骸,宛转呻唤,不能起举。……即又出城西门。见一死尸,众人舆行。无量姻亲围绕哭泣,或有散发,或有捶胸,悲咽叫号。……须发毕除,着僧伽黎,偏袒右肩,执杖擎钵,威仪肃整,行步徐详。直视一寻,不观左右。……二月七日,太子自念出室时至……于二月八日晓,明星出时,霍然大悟,成最正觉。 世间有三宝:佛是佛宝,四谛法轮是法宝,五人是僧宝。 世尊所说,有乘藏十二分分别。乘者,运载义。教理行果,总名为乘。……又说二乘:即菩萨乘、声闻乘。亦名大乘小乘、上乘下乘。此诸乘者,皆是如来随众生意欲,方便安立,示教利喜,成熟世间出世间善根也。……藏者,含摄义。通途教义说有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大乘小乘固是教相上之分判,亦可谓宗派上之流别。所传乖违,争论甚烈。小乘至以大乘为非佛说,大乘之视小乘亦侪于外道。是为佛教第一大分画。教下宗门虽同属大乘而截然两事,是可谓第二大分画。性宗相宗虽同属教下,而为学异脉,是可谓第三大分画。 世亲菩萨本有部《婆娑论》造《阿毗达摩俱舍论》……中土遂以立俱舍宗……从《俱舍》而接入《瑜珈》,从《成实》而接入大乘《般若》……马鸣菩萨出世,造《大乘起信》等论……龙树菩萨出世,造《中观》……无著菩萨出出,育出弥勒菩萨《瑜珈师地》,自造《摄大乘》等论。大乘振盛。 印度无一个一个之哲学者,而但有一宗一宗之宗教。所谓印度哲学者,皆于其宗教求之。 盖寻常宗教并不反对世间生活,不过不以此世间为究竟。 世法即佛法 佛绝不含神之意味,且教旨归在无为 相宗一切唯识,性宗一切皆空 因中有果 洞见远意 坚凝正心 圆融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 哲学之本性为从无可知中向知之方面开展。 梵实非有上下别,其别由观者之异 大乘亦不取一法以为万法本。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不生不来与生来和合名为阿赖耶识,此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乃至即常乐我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语所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 《起信》所谓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真如为净,无明为染,故必为二元。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要明识外非有,而识亦不执 小乘诸部多持极微论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炷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入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万法依于生来,生来依于不生灭。 佛法于本体论中空一切见,因果之说自不容立。 佛教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 范围极宽,层次亦复 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于常常时,于恒恒时 扼其端要 字精句圆 如左 衔贯 佛法之意宇宙无初,故每言必曰无始以来。欲言其初,则认识之初起即是宇宙之初起。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佛法之所事不外破我法二执……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经中佛说如轮轴和合故名为车,诸阴和合故名为人。又如佛语诸比丘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从众缘生,无决定性。 如依树破林,依根茎破树,依色破根茎。 我们说话多少要成一句话,够一句识者审量的话。 扰碍 觅地养息 浅稚 面陈愚见 传习 孤拙 闭户自精 急待取决 浸润 西方式的学者略有所见,就自鸣一说,不尚深稳的。 据所已知的而推他 直逼得刀临头顶,火灼肌肤,呼吸之间就要身丧命倾的,却独在中国人。 惊于火炮铁甲之利,声当化电之妙 曾不晓得这些东西有他的来历(西方化),不是可以截蔓摘果就挪到自己家里来的,而实与自家遗传的教化(东方化)大有冲突之点,轻轻一必,已经失了故步。 但不难接武日本、抗跻欧美……与这东方化夙养的国民是何等的凿枘不入。……无功又且贻祸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两派乱撞起来,互相激宕 容受 不周 厌世的人生观不适于宇宙进化之理。 唯乐观是人生的不二法门 就是东方化东方哲学是一成不变的,历久如一的,所有几千年后的文化还是几千年前的文化,所有几千年后的哲学还是几千年前的哲学 .一切今人所有都是古人之遗,一切后人所作都是古人之余。你要问我东方化,我举出答你的不但不是十九、二十世纪的东西,并不是十六、七、八世纪的东西,实实是西历纪元以前的东西,如于印度举佛陀,于中国举孔子,离开这东方化就是个古化。西方化便不然。思想逐日的翻新、文化随世辟创,你要问我西方化,我不但不能拿千年来的东西作签 ,并不能拿十八、九世纪的东西作答,直须把去年今年的东西告诉你才可,离了这今化不算西方化。然则西方化就是个今化。如此说来,东西文化在今日的世界还是不废的,那就是承认古化能行于今,能行于未来。因为今日的世界已经孕藏着未来的世界,天天往未来那边去发长,古化倘然能行于今,那就是不违逆这种发长的方向或叫作潮流。现在即不违逆这种发长的方向,自然未来是行得通的了。但是你能承认古化能于今行为未来么?你倘然是不承认的或是不敢承认的,那你就可以直截了当断言东方化的必废必绝,不用吞吞吐吐模模糊糊。 文明为一种势力之代表 大凡一个问题的解决总在那急须解决的人。因为一切事情都是应于要求才成的…… 气短心灰 腐语滥套 著述宏富 贬抑 推尊 适符(一样) 残言废话 参稽 臆谈胡说 晐洽 鄙薄 晦塞 流弊 赤裸尽光 破斥 隐微 无得是佛家真意 我看他坐在屋里东思西想,满副演绎的神情…… 大凡一个学说都是要人改正不对的习惯 一切瓶衣画等皆色根所取境界 见分也名行相,相分就是所缘……见分如能量的尺,相分如被量的东西,自证分如量了后便晓然是几尺的智慧。 唯识家向来说有四种缘法: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 瓶子的白犹之姜椒的辣,同为我们自己变生的相分,并无二致。 唯识所现,依他起笥,如幻事。 境随心现 随情计事 诲示 射覆 虽然对坐在一间屋里,而完全是两个世界上。并且我这世界你始终进不来,你那世界我也没法进去。不过因为心虽非一,却又不甚相异,于是你看作白的,我也看着白,他也看着白,便不留意是人各一白,而以为大家共见一白。不留意是人各一世界,而以为大家是同在一世界了。 感觉原来是不住的,所以白亦非住,方觉方白,不觉不白 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界 只能消极的表明知悔的意思,不能积极的提出新见解 从前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 我只是爱有我自己的思想,爱有我自己的见解——为我自己生活作主的思想和见解。 儒家是一个大的伦理学派……心理是事实,而伦理是价值判断 而心难自昧,理不容屈,逼处此际,固不某从默谢短 今日大雨的时候承大家来听,在我对于大家的意思应当声谢 有不知其所有然的一种羡慕 然而在我觉的上面所述的三个意思都不对的。第一意思,没有说出东西文化之所以调和之道而断定其结果为调和,是全然不对的。第二个意思,觉的此问题很大,可以俟诸将来,也非常不对……第三个意思,以为问题范围太大,如哲学、政治制度、社会习惯、学术、文艺、以及起居、物质生活、凡是一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恐怕无从着手,这个意思也不对,实在并非没有方法研究。 领受接纳 秉受 (考试的)闱墨 明利 步步退让,节节斩伐 逐日翻新 无论如何,在很困难的境遇里自己可以自谋——对于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做主 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二)社会生活方面;(三)物质生活方面。 中国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 周洽 (HK本一)硗确(之小岛) 夙习 所以如此……所以如彼 西方化有两样特长:一个便是科学的方法,一个便是人的性性申展,社会性发达。前一个是西方学术上特别的精神,后一个是西方社会上特别的精神。 我们统观他的说法,是一种平列的开示,不是一种因果相属的讲明。有显豁的指点,没有深刻的探讨。 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一家民族的文化原是有趋往的活东西,不是摆在那里的死东西。 在中国医学书里始终没有讲到“病”这样东西 这种要求一个客观共认的确实知识的,便是科学精神;这种全然蔑视客观准程规矩,而专要崇尚天才的,便是艺术的精神。 科学求公例原则,要大家共认证实的;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得,其所贵便在新发明,而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逐步前进,当然今胜于古。艺术在乎天才秘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每觉赶不上,其所贵便在祖传秘诀,而自然要叹今不如古。 西方人之所以喜新,而事实日新月异,东方人之所以好古,而事事几千年不见进步,自无足怪。 在中国是无论大事小事,没有专讲他的科学,凡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便什么理财司法都可做得,但凭你个人的心思手腕去对付就是了。虽然书史上边有许多关于某项事情的思想道理,但都是不成片段,没有组织的。……这句句都带有应用意味的道理,只是术,算不得是学。 中国政治尚人治,西方政治尚法治 (为何中西医同一病症,给出的意见却是相左的)西医解剖开脑袋肠子得到病灶所在而后说的,他的方法他的来历,就在检察实验。……中医这种方法加以恶溢就是“猜想”,美其名亦可叫“直观”。这种要云检查实验的,便是科学的方法。这种只是猜想直观的,且就叫他作玄学的方法。……中医不要去求病灶,因他是认这整个的人病了。西医定要云求病灶,因他是认合成这人的某器官某部分病了。 像是奥秘不测为用无尽的样子 又姜若炮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绝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西方人讲学说理全都要步步踏实,于论理一毫不敢苟。中国人讲学说理必要讲到神乎其神,诡秘不可以理论,才算能事。 中医说的血不是血,说的气不是气,说的痰不是痰。乃至他所说的心肝脾肺,你若当他是循环器的心、呼吸的肺……那就大错了,他都别有所指。所指的非复具体的东西,乃是某种意义的现象,而且不能给界说的。……你想他把固定的具体的观念,变化到如此的流动抽象,能够说他只是头脑错乱而不是出乎一种特别精神么? 科学只讲固定不讲变化 当知中国人所用的有所指而无定实的观念,是玄学的态度,西方人所用的观念要明白而确定,是科学的方法。 思想是知识的进一步 中国人看了定要惊诧,舌挢不下的。 几千年前维持中国社会安宁的就是尊卑大小四字。 大家的事便大家一同来作主办,个人的事便自己来做主办,别人不得妨害。所谓“共和”、“平等”、“自由”不过如此而已,别无深解。 无限有权,或无限无权 一方陵过,一方屈伏 宁贴 父子昆弟 贻误 因为切在我们生活上 极粗浅的臆说 生活就是“相续” 宇宙就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 努力去改变“前此的我”的局面而结果有所取昨,就是所谓奋斗。 所谓奋斗就是应付困难,解决问题的 不先浮现于意识之上而云活动的,也算是奋斗的 宇宙间有一定的因果法则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文明的不同就是成绩品的不同,而成绩品之不同则由其用力之所在不同……进一步说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之不同。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生活的样法——有下列三种:(一)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这是生活的本来的路向。(二)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罢了。(三)走这条路向的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前两路向都不同。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销这种问题或要求。……这也是应付困难的一个方法,但是最违背生活本性。因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购房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 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 推求他的原出发点 锐利万往 质而言之 补偏救弊 摹取 警策 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深圳市为其根本精神的。 希腊思想有数点甚为重要:1无间的奋斗;2现世主义;3美之崇拜;4人神之崇拜 差不多后来的耶稣教性质逐渐变化,简直全成了第一路向的好帮手,无复第三路向之意味。 态度的变迁,人类用力的方向也变迁。 优美和乐的感情,敏捷锋利的思想 优游现世 奋汛澎湃 不济 解析打碎 邃古 弱小恇怯 要做现世人的生活,不梦想他世神的生活。 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于解脱这个生活的;即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即我们所谓第三条路向。 思想就是知识的进一步——就是从已有的知识,发生添出来的意思。 所谓哲学就是有系统的思想,首尾衔贯成一家言的; 所谓宗教就是思想含一种特别态度,并且由此态度发生一种行为的。 用眼睛看时,所得即为我眼识之所变现,而非布之本质。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在其方法,不在其所得结果。 岑寂 严凝 语其真际 宗教本是人类情志方面的产物。 我们的感觉器官本来是生活中之工具 暂者久之,微者著之 这空无所见就是见本体 所眼识所现的红白属你,我眼识所现的红白属我;……内外俱是一阿赖耶识而竟被我们打成两截,中间加了种种隔膜。 无求即无问 西洋人是什么努机?可以说作行为的动机,宗教的动机。 你如果不止息要求,还是拿六个工具去探问什么宇宙本体,无论怎么探求总是自己工具上的回报影像,没有法子得到本体。 对于人的情志方面加以勖勉,可以说无论高低或如何不同的宗教所作皆此一事,更无二事……礼拜供奉的后效,能不能如他所期,也不得而知。即有一件是真的,就是他礼拜供奉了,他的心里便觉的安宁舒帖了,怀着希望可以往下生活。 宗教除与人一勖慰之外,实不作别的事,此即大家所谓得到一个安心立命之处是也。……不过各人所怀问题不同,得到的答也不同——情志知识的高下浅深不同,得到的安慰勖勉因之而差异。 质言之,不外使一个人的生活得以维持而不致溃裂横决,这就是一切宗教之通点。 原来所以使他情志不宁的是现有的世界,在现有的世界没有法子想,那么,非求之现有世界之外不可了,只有冲出超离现有的世界才得勖慰了。 从知识方面看则曰超绝,从情志方面看则曰出世。 大约一个观念或一个经验不容理智施其作用的都为神秘了。 这种自觉弱小必要仰赖神的态度,就会改变 知识并不能变更我们行为,行为是出科学的知识,宗教是行为。知识并不能变更我们行为,行为是出于情志的。 一个人的自觉的罪恶而自恨,却不能因文化增进而没有了。 相喻 别离 困厄 条达 悍然若有所恃 情志怯弱 这因多情多欲,一味向前追求下去,处处认得太实,事事要有意义,而且要求太强,趣味太浓,计较太盛。将一个人生活的重心,全挪在外边。一旦这误以为实有的找不着了,便骤失其重心,情志大动摇起来,什么心肠都没有了。只是焦惶慌怖,苦恼杂集,一切生活都作不下去。在这茫无着落而争求着落的时候,很容易一误再误,抓着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便算把柄。 始既恍若其有,继则恍若其无,旋又恍若得之者,其实皆幻觉也。……一个人如果尽作这样的生活,实是苦极。 生活很活泼奋发而安定不摇……人的生活活泼奋发与温爱的态度是必要的 宗教自始至终皆为谋现前局面之超脱 这三项为一种问题,即“众生的生活都是无常”是也。他所谓老、病、死,不重在老、病、死的本身。老固然是很痛苦的,病固然是很痛苦的,死固然是很痛苦的,然他所痛苦的是重在别离了少壮的老,别离了盛好的病,别离了生活有的死。所痛在别离即无常也。 从印度式的怕老病死产了了慈悲勇猛的佛教。从中国式的怕老病死产生了一般放浪淫乐唯恐不遑的骚人达士,同访药求仙的修炼家。 (印度)诚得一瞑不顾者,彼早自裁矣。但怕死不了耳,死了仍不得完耳。死不是这样容易的,必灭绝所以生者而后得死,所以他坚忍辛勤的求出世即求死。彼非怕死,实怕活也,与中国之虑死恋生者适得其反焉。 故道家之出世,宁名之为恋世。 所谓问题的解决,除掉引入一更难的问题外,没有他义,最后引到这个无解决的问题为止。 一旦感情冷静、知识翻身,宗教就好象要倒下的样子 宗教家原与信教的人在同一程度的社会,从这种程度的社会生出疑问还不过这个社会自已去答,所以他这个解说原非出于真的知识,自然要以常理不测为遮拦,这个遮拦的承受就是上边所谓知识方面的倾向要求被抑,也就是人的自己个性被诎抑。 所抑者是倾向要求,倾向要求实自己也,个性也。人当情志不宁的时候,总要得所归依,夫然后安,所以宗教都建立一个主宰,他们就一心托命了。这一心托命,自然又是人的自己的一个诎抑。 “外乎理知”都是由于人有所不知而拿他所有的知识云造出来以应他情志方面的需要。 我们当奔走竞食的时节,问不到很高的问题。 第三路向是违悖生活本性的。 印度人实在是极有勇气的,他们那样坚苦不挠何尝不是奋斗,不过其心思精力所注都在精神方面。 中国文化在这一面的情形很与印度不同,就是宗教太微淡。……而在他文化里边顶重要的似乎是他那无所不适用的玄学——形而上学。 譬如章太炎、马夷初、陈钏凡诸位都很喜欢拿佛家唯识上的话同中国易经,庄子来相比附;说什么乾坤就同于阿赖耶识、末那识,一类的话。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大约大家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以为人类文化总应该差不多,无论他是指说彼此的同点,或是批评他们的差异,但总以为是可以拿着比的。其实大误!他们一家一家——西洋、印度、中国——都各自为一新奇的、颖异的东西,初不能相比。三方各走一路,殆不相涉。 中国自极古的时候传下来的形而上学,作一切大小高低学术之根本思想的是一套完全讲变化的——绝非静体的。 中国学术所有的错误,就是由于方法的不谨,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 中国人性好调和 游词浮论 述而不作 空洞无丝毫主张 一切都是相对,没有自己在那里存在的东西。 这根本即是调和就好,极端及偏就要失败。 大概凡是一个有系统思想的人都只有一个意思,若不只一个,必是他的思想尚无系统,尚未到家。 孔子的人生哲学出于这种形成上学之初一步,就是以生活为对,为好的态度。 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发。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 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家道理的是“无生” 其实一家思想都是一个整的东西,他那一句话皆于其整的上面有其意思,离开整系统则失其意味,若剖析零碎则质点固无不同者,如果不是合成整的,则各人面目其何从见?所以部分的相似是不算数的。 我中国人又头脑笼统,绝少辩察明利的人。 孔子对于生之赞美 孔子之不认定的态度 孔子从那形而上学一定先得到其无表示的道理。大家认识了——的象——表示——就以为他果然如此,不晓得他是浮寄于两相反的势力之上而无根的。根本无表示,大家只晓得那表示,而不晓得这表示乃是无表示上面的一个假象。一个表示都是一个不调和,但所有表示却无不成立于调合之上,所以所有一切,同时都调和,同时都不调和,不认定其表面之所示现为实。寻常人之所以不能不认表示而不理会无表示者,因为他是要求表示的,得到表示好云打量计算的。所以孔子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一切不认定。 《论语》上就明白指出所持的态度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并且一认定,一计算,在我就失中而倾欹于外了。平常人都是求一条客观呆定的道理而秉承持之,孔子全不这样。 不从头原不应判定一理而推他。 调和折衷是宇宙的法则。 愈看的通,也必愈无主张 本然敏锐 跃然可见确乎可指 外务……内观…… 经世出治 仁是一个很难形容的心理状态,我 且说为极有活气而稳静平衡的一个状态,似乎可分为两个条件:1寂——像是顶平静而默默生息的样子;2感——最敏锐而易感且很强 心乱则直觉钝,而敏锐直觉都生于心静时也。 不过这种内心修养实不像道家佛家于生活正路外有什么别的意思,他(儒)只要一个“生活的恰好”,“生活的恰好”不在拘定客观一理云循守而在自然的无不中节。拘定必不恰好,而最大的尤在妨碍生机,不合天理。他相信恰好的生活是最自然,最合宇宙自己的变化——他所谓之“天理流行”。 欲念多动一分,直觉就多钝一分 其性近就是说人的心理原差不多,这差不多的心理就是善,孟子所谓人心之所同然者是也。本来都是好恶与人同的,只有后来习惯渐偏,才乖违,才支离杂乱,俱不得其正了。所以最好始终不失其本然,最好是成了习惯——不论大家所谓好习惯坏习惯,一有习惯就偏,固有排斥,而尤怕一有习惯就成了定型,直觉全钝了。 孔子惟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计较利害 不以生活意味在生活,而把生活算作为别的事而生活了。其实生活是无所为的,不但全整人生无所为,就是那一时一时的生活亦非为别一时生活而生活的。 最与仁相违的生活就是算帐的生活。所谓不仁的人,不是别的,就是算帐的人。仁只是生趣盎然,才一算帐则生趣丧矣!即此生趣,是爱人敬人种种美行所油然而发者;生趣丧,情绪恶,则贪诈、暴戾种种劣行由此其兴。算计不必为恶,然算计实惟一妨害仁的,妨害仁的更无其他;不算帐未必善,然仁的心理却不致妨害。美恶行为都是发于外之用,不必着重云看;要着重他根本所在的体,则仁与不仁两种不同之心理是也。 我们可以说他(孔子)这个生活是乐的,是绝对乐的生活。……他这种乐不是一种关系的乐,而是自得的乐,是绝对的乐。所谓烦恼这个东西在他是踪影皆无,而心里无时不乐。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其实不是不许忿懥,只是不许有所忿懥;不是不许恐惧,只是不许有所恐惧;不是不许好乐,只是不许有所好乐,不是不许忧患:随感而应则无所不可,系情于物则无一而可;所谓得其正者,不倾欹于外也。 过而不留,中心通畅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周围已成的局面都可以叫做机会,或机缘 我们不要把宗教看成古怪东西,他只是一种情志生活 只须培养得这一点孝弟的本能 我们原是受本能、直觉的支配,你只同他絮絮聒聒说许多好话,对他的情感冲动没给一种根本的变化,不但无益,恐怕生厌,更不得了。 大概可以说情感是对已过与现在;欲望是对现在与未来 “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明明于直觉的自然求中之外,更以理智有一咱拣择的求中。双、调和、平衡、中,都是孔家的根本思想。 孔子虽一面有其根本态度而作起事来固无所不可,所谓中行是也。“不认定”与“道中庸”皆为照看外边时所持的态度。 学术总先是经验积起来的。 好利之心,耳目之欲,是我们本来生活,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待好礼以自节乃为善,其不好礼以自节者乃为恶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淳厚礼让 糊涂浅拙 管束羁勒 急骤猛烈 泯没 全力照注 互竞相争 一切容让忍耐敷衍也算自为调和,但惟自得乃真调和耳 动心忍性 人人各竞其利,产业就会非常快的发达起来,这也是诚然的。 作一天这样干枯疲闷无聊的工,得些钱自要寻乐。乐要待寻,乐即是苦……人的家庭之乐是极重要无比的,他最能培养人心,并且维系了一个人生活的平稳。 不敢高狂,不敢狷介,不敢慷慨多情乃并不敢恋爱 排云冲动,用目的与欲望统御着的生活,真是苦恼的生活。其实其苦恼还不在抑制统御,而在抑制统御之后所生烦闷、倦疲、人生空虚之感。这才是大苦恼。 不晓得有意识一部只是心理的浅表而隐于其后无意识之部实为重要根本。 利害虽经算计,未能就左右行为;苦乐固易觉得,却难得到云苦就乐 欲望是人类行为的源泉 顺从着生活本性而任听本能冲动的活泼流畅……要养得一种和乐恬静的心理;这般活泼和乐的生活便是“仁的生活”,便是孔子的生活,孔子的生活要去说明,只这么两层,初无他义。 似乎只看到竞争图存的一面,不留意内中还有互助图存的一层。 理性是自愿的情绪的最高形式 祛除 逆抗 妥洽 将辟 彰明 罅隙 划离 斩伐净尽 转捩 刚大乾健 销溶 深复 屏斥 向慕 雍容安娴 妥洽 断裂隔阂 疲殆垂绝 融合昭苏 省克 递相授受 东方人讲哲学都是想求得一个生命,西方人只想求得知识。 照我的意思人类文化有三步骤,人类两眼视线所集而致其研究者也有三层次:先着眼研究者在外界物质,其所用的是理智;次则着眼研究者在内界生命,其所用的是直觉;再其次则着眼研究者将在无生本体,其所用的是现量; 孔家要旨也只在不碍生机。讲到世法,孔家所以值得特别看重,越过东西一切百家的,只为唯他圆满了生活,恰好了生活,而其余任何一家都不免或多或少窒碍、斲戕、颓败,搅乱了生活。 社会的制度对于个人能尽最大的义务,即是让各个人去自由的活泼的生长。 我(罗素)要指明崇拜金钱是活力减少的结果,亦是活力减少的原因 人所以有不好的行动非出自本性而正由于生机受了伤……无论什么理由,若是他的生长受了妨害,或者被迫工成一种纡曲不自然的形态,他的本能必定仇视环境,而且浑身都是怨恨。 他说乐趣就在自己活动上,而不在被动的享受于外界 灵性生活使人解脱个人的情欲与漂浮的劳苦 误以为生活的丰美满足在被动的享受上 正当的人生是安息的,不是跑的;是恬静的,不是忙乱的;他享受所临到他们前的,而不云寻逐所没在这里的。 人的动作,不是知识要他动作的,是欲望与情感要他往前动作的。单指点出问题是不行的,必要他感觉着是个问题才行。指点出问题是偏知识一面的,而感觉他真是我的问题,却是情感的事。 自杀的人都是情感激越,凡情感激越或欲望盛张的时,知识的计算是没用的。你说的话同他全不相干。……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而。……有了迫切的要求,自然会寻觅路子云解决。 条达发育 深稳 沈疴 恬淡 宣露 将益浸微 齐整好玩 忍辱茹痛 遑论 顶惨切 澈底 折半 滔滔皆是 惶惑烦闷 鄙劣糊涂 颓流 拣择 疲顿 厌苦 衰竭烦恼 歆慕 含融 不能把爱情的自身当作人生的主要目的。……爱情有时很为浓厚,不过不久就归于淡薄,因为淡薄所以不能令人满足,他迟早必成为反顾的,成为死的欢乐之墓,而不能成为新的生活之源泉。无论何种目的,只要是单在一种感情中实现的,就免不了这种弊害。 法律之所凭藉而对立的,全都是利用大家的计较心去统驭大爱。 刑赏是根本摧残人格的。 人的情志方面就是这宗教与美术两样东西 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便从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到精神不安宁的时代,而尤其是男女恋爱问题容易引起情志的动摇,当然就很富于走入宗教的动机。 一文化原是一态度或一方向;态度和方向没有不偏的,就都有其好的地方,都有其不好地方。无所谓那个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合用的文化,那个文化就是不好的文化,不合用的文化。 社会上少数居优越地位,生计有安顿的人,把他心思才力用在这个上边(文化)。 所有的不好不对,所有的不及人家之点,就在步骤凌乱,成熟太早,不合时宜。 不痛不痒真是一个无可指名的大病。 无根的水不能成河 所谓倾向第三路人生的就是指着不注意图谋此世界的生活而意别有所注的人而说 佛教是要在生活美满而后才有他的动机 大约“刚”就是里面力气极充实的一种活动 动不是容易的,适宜的动更不是容易的。 文艺复兴的真意义在其人生态度的复兴 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凡是人都是会自己去走对的路的 同我极不对的庆,都任凭云说,说了有好处的,因为经过了这一步,便可以顺次去走下一步。 沾滞 万牛莫挽 在在触动 忽忽不觉 最怕听“无可无不可”这句话 磊落豪放 躬侍汤药 沉默深静 儆惧 心如箭攒 云堆雨重 精核朴实 深沉凝重 测度 古道仁心 昏劣之众 未通音问 适丁 顾竟莫行 百苦备尝 焦劳困窘 错呆召乱 毁奁安贫 炳炳硁硁 直陈窘状不可终日 寝食俱废,躬亲侍奉,昼夜不离 每一责罚,必言明致责之故,并教以当如何发过,于众人诽忌之词全不暇计。 每春日早起赴书房,门犹未启,立望晴空,紫燕飞舞 设帐课徒,以资膏火 余幼抱练习艰苦之心 至诚感人,锓镂肺腑 天下无久而不变之局 水脚关税各项日费千金 行事有天理,讲忠信 气象惨沮,观天心即可知国运矣。真令人焦愁无计。而热闹场中庸碌之人全不介意。 水患多盛于末年 午后雨猛大而且气势甚长,一片汹汹,迷茫无际,呼天不应,叩地不灵。 如竹之有节,节节相制,上下气脉连贯。 欲求好兵,必须先求好将。 山海高深包容万有 气象雄阔,局度宏深,而并不倨傲 开创之初,淬砺不闻,暮气已见 革命云云徒为大盗窃国之资 平日起居饮食,摄卫周谨,庄敬日强,盛暑不袒裼,在私室无惰散欹斜之容 坐不当风,卧必覆被 于众中语,吐音朗澈,中气充实,闻于远坐 捐生遂志 周匝谨细 燕谈 什九 暴慢 情词甚切 卒卒役役 通统 苦乐痛痒 焦枯 居中抽剥 童山濯濯(少树) 孝于其亲,慈于其子,胞与乎天下 每事无在不运以神思,躬其琐屑 当午或为之废食,入夜或致晏寝 衰语私情,堕吾儿远志;失于柔纤委靡,大非吾意。 家庭间或外观仪雅,而内各茹痛于隐,隔阂不仁。 丰收成灾,谷贱伤农 在一个社会里边,顶紧要的就是他的那个社会制度。 在精神上仍是相演数千年而不变的 中国在历史上常常是能同化外族的,从来没有跟着外族变过,他是常常站在文化上一个独尊的地位。 中国文化原本是以乡村为本的 都是的重心原来是在工商业 所谓文化,就是一社会过日子的方法 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 经得住火烧水烫 要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开生机,开新) 天助自助者 不拘什么人,没有天生就给人作对,想害人的;对人原来都是好意的。……错误点完全在于上下隔阂 天下事无论什么都要靠他本身有生机有活气 天下事无论什么都不是一个人干所能干的好的 浅着来讲,所谓“组织”就是大家合起来的意思 一个组织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许多人合起来;2一个共同目标;3有秩序;4向前进行 所谓组织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会商量着办事的意思。 真正有组织能力,会商量着办事的人,他是遇事便抱着一个商量的态度。 所谓商量着办事,就是大家对于团体的事,彼此都要用心思,出主意 缺乏国际竞争而趋于消极无为 中国非阶级统治,故政治趋于消极 中国历来的政治,都是消极的,不扰民的,以“消极无为”为尚 我们且不往深处说,暂从近的地方,容易使大家明白的地方来说吧…… 让团体里面的每个分子对团体生活都渐为有力地参加……对团体的事情,都要在心里想一想,从心里过一遍,然后再大家商量商量,磋商出一个共同的决定来,一致向前去进行,这便叫有力的参加。 要想让团体有力量,必须要里面的每个分子都为有力的参加。……如果是自己当家,那里还能自己祸害自己呢? 多数人既不能自己当家,而全国亦不能老老实实的跟着一个人走。 事实上无民意故有假造民意伪托民意的出现 不会商量着办事亦得学着去做 顶要紧的就是赶快想法子把我们所缺乏的方法学进来 知识方法是不能整套的往家搬的。 借着人家的作参考 想让社会进步要在为社会开生机 生机须从根上开 一定要先从小处慢慢地做到大处;先从近处慢慢地做到远处 乡村组织要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本精神 民治的两个要点:1国家的权力虽大,而于个人的私事亦不得干涉;2团体的事情由多数表决(1即所谓“自由权”,2即所谓“公民权”) 权利为本,法律解决 多数表决之后就发生法律效力 “权限”,一言权,就要有限 此疆彼界 齿德并茂 平妥而无流弊 酌设 开心窍 消沉寡趣 两相磋商 资望素孚 讨议 规戒 西洋人把法律与道德分开了……在中国人看,则道德与法律是相连的 老道理虽多,要不外两点:一是互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情谊;一是发过迁善的人生向上。 伦理关系就是一个义务关系 人生向上就是不以享福为念,而惧自己所作所为有失于理。如古人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组织就是许多人合起来,向着他们底一个共同目标,为有秩序的进行。 组织不是摆空架子的,必须靠事实来充实。……真能干些事情,才能促进大家的生活关系;大家的生活关系密切一点,组织也就充实一点;组织充实一点,则更能作事;更能作事,则组织更充实;如是辗转相成,组织即是臻完固。 无论是社会改良运动,或者是社会建设事业,都要大家协力共谋,商量着一齐去办才行——村学乡学的工作就是包括以上这两项。 我们虽说要大家商量着办事,却认为断不能用多数表决的方式。 尊重多数,舍已从人 遇事公开讨论,以求多得人了解与赞助 在情义上对付着过团体生活;常以全体一致之意思表示于外 乡长即一乡之尊长,对于乡镇居民应加爱惜,看他有不对处应及早规劝他 牵制与均衡 要默察众人之意,而时常转告之。 只要多数份子不是好歹不管,完全听受上边的支配,就算自治 问题上达,方法下达 引自第1页
做个美人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3条 )
- 艺术哲学
- 1
- 影响的剖析
- 1
- 西方正典
- 1
- 与父亲的奥德赛
- 1
- 如何读,为什么读
- 1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 2
- 理想国
- 1
- 西方哲学十五讲
- 1
- 苏格拉底的申辩
- 1
- 附录和补遗(第2卷)
- 1
- 寻路阿富汗
- 1
- 诗人的迟缓
- 1
- 附录和补遗(第1卷)
- 1
- 走到人生边上
- 1
- 薄伽梵歌论
- 1
- 成为
- 1
-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
- 1
- 知堂回想录
- 1
- 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 1
- 张居正大传
- 1
- 文学江湖
- 1
- 怒目少年
- 1
- 昨天的云
- 1
- 知堂谈吃(增订本)
- 1
- 顾随讲《诗经》
- 1
- 谈美 文艺心理学
- 1
- 西方美学史
- 1
-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 1
- 风风雨雨一百年
- 1
-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 1
- 彼岸印迹(精装珍藏版)
- 1
- 苦竹杂记
- 1
- 《红》(精装珍藏版)
- 1
-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 1
- 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 1
- 一生的远行
- 1
- 《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 1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 1
- 悼念忆:师友回忆录(精装珍藏版)
- 1
-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 1
- 牛棚杂忆
- 1
- 象牙塔日记(精装珍藏版)
- 1
- 中国古典文心
- 1
- 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
- 1
- 梁漱溟全集5
- 1
- 梁漱溟全集(第3卷)
- 1
- 梁漱溟全集8
- 1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1
- 教育家叔本华
- 1
- 毛泽东选集
- 1
- 毛泽东选集
- 1
-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 1
- 孔学古微
- 1
-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 3
- 叔本华思想随笔
- 1
- 曾国藩全集(全31册)
- 1
- 梁漱溟全集6
- 3
-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
- 2
- 人生的智慧
- 2
- 叔本华美学随笔
- 1
-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 1
- 顾颉刚日记
- 1
- 梁漱溟全集·第4卷
- 1
- 梁漱溟全集2
- 1
- 抉择时刻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