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美人儿对《顾随讲《诗经》》的笔记(1)
-
第1页 全书
『顾随讲《诗经》
序
- 那时有很多有气节的学者都转到辅大来任教了;
- 中文系主任是余嘉锡
- 严正端雅的风度
《诗经》选讲一
-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项,《诗》之性质;后三面,《诗》之作法。
- 诗之美是最大真实,而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可意会不可言传。
- 孰知天下之正味
- 强人同已,乃大不通。
- 『身』太单薄,『国』太玄虚,必须有『家』。在家中须有牺牲精神,集家成国。
- 也没有一点儿传奇色彩 ,全是真实的,故难写成诗。
- 《七月》真是集团性的,不是写的一两个人。
- 《七月》又写出中国民族之乐天性。这是好是不好,很难说。
- 乐天是保守,不长进。
- 每年每月都有事,而他们总是高高兴兴的。这样的民族是有希望的,不会灭亡的。
- 平平常常,痴痴钝钝,自然充悦和厚,典则古雅。
- 诚于中形于外,内心充满则所表现自是『悦』
- 西洋云:『哭不得所以笑了』
- 不知最亲切。
- 人身中的蕴藏,有时不自知,非常时自能显出。
- 治世之音,雅;乱世之音,变雅。
- 当然,神经锐敏好,过敏则不好,至衰弱则是病。
- 神经如琴弦,但应身体如钢铁。
- 真实和艺术几乎不能调和。
- 诗人有感觉,没反省,诗人是自苦。
- 互助,是人之所以为人;互助,是人类美德,别的动物没有。离不开天地而怨天地,离不开人类而厌恶人类,这样只好上吊。
- 此不仅为遗传,且因太阳与我们感觉最亲
- 伤感如伤风,最易传染。
- 唱《华容道》满口『君侯饶命』,而横劲、气概不减。
- 孟德是峭厉
- 《十月之交》是圆的,孟德诗不圆。东方美以圆为最。
- 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
- (陶渊明是)自得; 东坡是自喜
- 桑以养生,梓以送死(古人会生活)
- 椅桐梓漆
- 哲人的反省是发现自己缺点去矫正;诗人反省是欣赏自己态度。
-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 诗人必须有冷静观察功夫,而中国人这方面也差。受压迫便求发泄,由发泄可得到安慰,诗人骂街即为此。
- 持躬在已,不是放纵,是约束。由于约束便有反省功夫,反省是进德修业之路。学道的人反省,发现自己缺陷想法补充。人自身必有连自己也不能满意的地方,如此发现而补足之,使之完成完美人格。
- 天下无突然的事,必有因,不是『偶』,是『渐』
- 诗人发现自己缺憾后,不是反省、补足,而是暴露。
- 自己的怯懦无能,人都愿意隐藏;诗人之暴露,往好说是诚。……其实不是无意识,是下意识 ——『拿不是当理说』
- 别人的反省是发现自己的缺点去矫正,诗人反省是欣赏自己的态度。
- 观察是向外的,反省是向内的返照。只有观察,没有反省,是浮浅;只有反省,没有观察,是狭小的狭隘。
- 所谓思想,皆由观察、反省而和得。
-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不用说不肯,肯也不能。世法所谓的人,多是无能的人。诗人结果只是停顿在此,反省、暴露自己,可怜亦可爱。
- 哲人观察、反省,目的是修正完成;诗人观察、反省,结果是享乐,所谓『法悦』、『法喜』、ecstasy,诗人不是修正完成,是自己欣赏自己。
- 人若没如饥如渴的精神不能学文、学道,必有此精神然后得到之后是满足,自己满足。吃饱了,没人赞美,是为自己舒服。
- 凡改革皆对旧的有憎恶。
- 『忧』是薄的、浅的,『伤』是深的、厚的,忧可以忍受,伤便不可忍受,所以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 世法皆有『辙』,有来有去,有头有尾。
- 反常必贵,物稀为贵。在寂寞中得大自在(出世),在困苦中得奋斗力(入世)
- 但反常有时又可为『妖』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境界是欢喜还是苦恼?这种境界是人情味的,然亦非常人所能。
- 最繁殖的动物是最合群的动物,如蜂、如蚁;最强的动物是最不合群的动物,如狮、如虎。
- 然世上还是不通的人太多,世上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人的人。人常是只以自己为是。
- 欲维系夫妇间关系,须由爱情转为朋友感情。
- 『想当然』,『想』是不可靠的,而『当然』是可信的。
- 山不甚高,水不甚深,而诗人视之为甚高、甚深而畏之。
- 人好说不好,当少说话多做事,尤其做领袖的。不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简直爱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爱说话的人面前,易有谗人;不爱说话的人,心里有准,不易进谗言。唐代宗谓郭子仪曰:『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 人的多所顾忌就从忧谗畏讥来,办坏事怕,办好事还怕,真可怜。
- 如『解牛』虽残忍而好手做出来是艺术。
- 如童养媳趁婆婆不在家找人诉一回委屈,而回家来还是照样受下去。好些人就是这样活下去的。
- 『变风』是温润的,人写快乐该温润。(现在人写快乐,只是浮浅油滑。)
- 枯燥是硬性,温润是软性。
- 没有极深的爱,便也没有极深的憎。《诗经》选讲二
- 『操』之谓何?便是要提得起、放得下、弄得转、把得牢,圣人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
- 情操完全不是纵情,『纵』是任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
- 吾人虽不能到此地步,而可是此高高的标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
- 犹如禅宗故事所云:诸弟子将行,请大师一言,师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弟子大失所望,师曰:『三岁小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 走『发煌』一路往往过火,但有天才只写出华丽的诗来是不难的,而走平凡之路写温柔敦厚的诗是难乎其难了,往往不能免俗。
- 『经』者,常也,不变也,近于『真理』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宋儒所言是出乎人情的,干巴巴的。古言:『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
- 『不能止』就是正吗?未必是,也未必不是。
- 所以说『无邪』是『正』,不如说是『直』,未有直而不诚者,直也就是诚。
- 诗里能换一个字便不完美的诗。
- 以世俗的是非善恶讲来,只是传统习惯(世法、世谛)的是非善恶,而非真的是非善恶。
- 盖此是言不由衷,便是伪。
- 不以是而分优劣。
- 中国方字单音,少弹性。
- 人当高兴之时,对于向所不喜之人、之物皆能和谐。
- 望文生义,添字注经,最为危险。
- 夫子承认怒,唯不许『迁怒』;许人怒,但要得其直。
- 凡在已为『患得』
- 为什么学道的人看不起治学的人,治学的人看不起作诗的人。
- 学,人生吸收最重要在『眼』。
- 在宗教上信与解并行,且信重于解,只要信虽不解亦能入道,若解而不信则不可。
- 儒家与宗教不同,只重解而不在信;且宗教是远离政治的。
- 扩而充之,恢而广之。
- 只了解古人是辜负自己
- 本质洁,由人力才能至于美。
- 伟大之作品包罗万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 多疑生于糊涂
- 一切的爱皆是盲目的,到打破一切的爱,真的智慧才能出现。
- 见理不明,故说话不清;发心不诚,故感人不动。
- 佛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 言语有音波,亦所以传音色
- 风,大体是民间文学……雅,贵族文学;颂,庙堂文学
- 兴是无意,比是有意。
- 古之诗不但是看的,而且是听的。
- 流水不腐
- 古文多是汉人伪造,以伪为真,为害甚大。
- 绘事后素
- 经简而传繁
- 凡作精美之诗者必是小器人
- 淫,乃过也、过甚之意。
- 鬼附体则自性失,成狂妄。
- 汉儒、宋儒、清儒说经之大病,皆在求之过深,失之弥远。即孟子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而不明白『道不远人』的道理。
- 诗要有弹性,去掉其弹性便不成诗。
- 可以说,助词是增加美文之『美』的。
- 盖好花是浑的。
- 漠漠沙田飞白鹭,阴阴夏林啭黄鹂。
- 寂静更见其深远了
- 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有新鲜之义。『漠漠』,其音亦广远,即模糊之『模』,亦有广远之义。『萋萋』是始生,此章『莫莫』是已茂。
- 采葛纺织,此家家皆有
- 『采采』,盛之貌
- 『顷筐』浅筐也
- 古人识字多,认字认得清,用得恰当。
- 桃有薄命花之名
- 不但创作要有文心,即欣赏也要文心。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但响亮而且鲜明,音节好。鲜明,常说鲜明是颜色。
- 如说男子『颜如渥丹』、『赳赳武夫』,说女人『硕人其颀』、『颀大且卷』
-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 水荇牵风翠带长
- 诗也如花,当含苞半开时甚好。
- 写诗也莫太想得深,以至于能入而不能出。
- 『盘马弯弓惜不发』虽笨,但有劲。
- 没有自己的情感,便好也只是照相而已。
-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面镜子可以永远保留给人们。
- 技术愈巧,韵味愈薄。
- 没人不喜欢捧,文人尤其好戴高帽子。
- 诗是有音韵的美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后来诗人『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越漂亮越没劲。
- 却从疏路抵秋柯,懒向生人道姓名。
- 恋爱失败的常态是『颓丧』,积极的便会自杀。
- 到汉人实字便多,故凝练,而不飞动,不能动荡摇曳,没有弹性。黄山谷的诗凝练整齐而不飞动,不能动荡摇曳,没有弹性。
- 但至少是畸形的发展。所以说诗法大坏。
- 诗总不外乎情理,即是人情物理。
- 鲁迅说,你所了解不清楚的字你不要用。
- 智慧中有哲理,而哲理中非纯智慧。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死时不能得人以委,不但对不起桓公,也对不起自己的心。
- 薪尽火传
-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 而孙中山死时泪如雨下,其心中必有『何以死哉』之问号。
-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 『顺』字下的好,真是智慧。
- 智慧是透明的火焰,感情是『无明』。
- 貌似相违而实相成
- 慷慨捐生易,从容就义难。
- 中国文学对『神秘』二字是『日用而不知』
- 『习焉而不察』是根本不明白。
- 只可假定为太师采风时因楚国太远,故未采入楚风。
- 一模糊绝不会有出息
- 宽大者——采众长,非好好先生。一个人若自是、自满,便如作茧自缚,绝不会有长进。
- 如蜂采花,不分彼此,一视同仁,搜集众长酿成新蜜,不只采牡丹花、芍药花,便是枣花、槐花也兼取之。
- 如『游园』之无布景胜于有布景,一个姿态表现一种景,可谓『情景两畅、内外如一』
- 因为我们都是平常人,懦弱到无力为善,且亦无力为恶。
- 摇曳是楚辞的特色。
- 宋玉即是屈原弟子。
- 想来非普遍的,诗人盖写特殊之现象,而后人误解为『鹊有巢,鸠必居之』
- 今山东人娶媳妇即说『将媳子』
- 水无水利,不能行船
- 可老夫子是什么人物?他永远是向上的!
- 『小儿拳』之意有三:一拳曲,二白,三嫩。
- 诗人用两个字『忡忡』、『则降』,便形容尽了婚前与婚后的心情。
- 涉秋未归。故感虫鸣而思之。
- 因树思人
- 文无定法,文成而法立。
- 遗传造成的你的性格,环境造成的你的生活,这就是你的命。
- 因为苦力生活简单,衣食饱暖一切便都能解决。有知识的则否。痛苦、烦恼、悲哀,只能减少生活的兴趣、生活的力量,使人感觉生活是一种压迫。
- 乐天进取则是积极的。
- 中国人爱和平,故敌不住外来力量,此精神一直遗传。
- 中国人无兽性、神性,只剩下人性。』
做个美人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3条 )
- 艺术哲学
- 1
- 影响的剖析
- 1
- 西方正典
- 1
- 与父亲的奥德赛
- 1
- 如何读,为什么读
- 1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 2
- 理想国
- 1
- 西方哲学十五讲
- 1
- 苏格拉底的申辩
- 1
- 附录和补遗(第2卷)
- 1
- 寻路阿富汗
- 1
- 诗人的迟缓
- 1
- 附录和补遗(第1卷)
- 1
- 走到人生边上
- 1
- 薄伽梵歌论
- 1
- 成为
- 1
-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
- 1
- 知堂回想录
- 1
- 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 1
- 张居正大传
- 1
- 文学江湖
- 1
- 怒目少年
- 1
- 昨天的云
- 1
- 知堂谈吃(增订本)
- 1
- 谈美 文艺心理学
- 1
- 西方美学史
- 1
-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 1
- 风风雨雨一百年
- 1
-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 1
- 彼岸印迹(精装珍藏版)
- 1
- 苦竹杂记
- 1
- 《红》(精装珍藏版)
- 1
-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 1
- 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 1
- 一生的远行
- 1
- 《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 1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 1
- 悼念忆:师友回忆录(精装珍藏版)
- 1
-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 1
- 牛棚杂忆
- 1
- 象牙塔日记(精装珍藏版)
- 1
- 中国古典文心
- 1
- 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
- 1
- 梁漱溟全集5
- 1
- 梁漱溟全集(第3卷)
- 1
- 梁漱溟全集8
- 1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1
- 教育家叔本华
- 1
- 毛泽东选集
- 1
- 毛泽东选集
- 1
-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 1
- 孔学古微
- 1
-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 3
- 叔本华思想随笔
- 1
- 曾国藩全集(全31册)
- 1
- 梁漱溟全集6
- 3
-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
- 2
- 人生的智慧
- 2
- 叔本华美学随笔
- 1
-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 1
- 顾颉刚日记
- 1
- 梁漱溟全集·第4卷
- 1
- 梁漱溟全集2
- 1
-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 1
- 抉择时刻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