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美人儿对《影响的剖析》的笔记(1)

做个美人儿
做个美人儿 (条顺鲜活的往前奔腾)

读过 影响的剖析

影响的剖析
  • 书名: 影响的剖析
  • 作者: [美] 哈罗德·布鲁姆
  • 副标题: 文学作为生活方式
  • 页数: 441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年: 2016-10
  • 全书

    影响的剖析

    主编的话

    • 去分享那妙不可言的文之悦

    影响的诅咒

    译者序

    • 自由通过我最初喜爱的诗人向我招手。
    • 积累过程和思考路径。
    • 读者最好每天晚上读一点爱默生的《日记》,直到读完。要理解《哈姆莱特》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做的是聆听和背诵。
    • 但持之以恒的重复和满怀激情的亲密接触总是可以让我们记住似乎不可能记住的事物。
    • “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影响问题。
    • 文学古董的估价师,给经典标价。
    • 创建一套解释诗人灵魂如何成长壮大的具有隐秘色彩的知识体系,他关于影响的理论就是他个人的宗教或神秘主义体系。
    • 去经历地狱之苦,去探索在地狱里可能还有什么作为。要是他不选择这一条英雄之路,剩下来的另一种选择只能是忏悔,只能是接受一个全然于自我之外的“上帝”,彻底地无所作为。
    • 以一种神启式的猜测为基础。这样的猜测披着灵光,但也很难证实。
    • 不少大刀阔斧正本清源的高论
    • 这是他作为文学精神分析师的一面。
    • 思想是有很清晰的轨迹可循的,不断反复,在反复中深入和变化。
    • 诗歌内核对于一些恒久不变的事物的深刻体悟。
    • 天才的诞生也是需要历史的一臂之力的。
    • 当时文学戏剧领域里才子辈出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现象,与社会环境——如教育水平超过了社会吸纳人才的程度等条件——有关。
    • 很老成持重,擅于把握钱财和声誉,有着冷静的自利精神和外交手腕。
    • 自利
    • 异质共振
    • 超历史的价值判断
    • 价值判断永远是一种奇怪的艺术,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也伴随着职业化的分析技巧。
    • 诗人就是喜欢偷听一个词搁在另一个词旁边能发生什么动静的那些人。奥登提到的“有话要说”就是有鲜明强烈的观点和看法想要表达,这种使命感是一种负担,对文学创作是不利的。
    • 也缺乏了解的耐心
    • 各种互相矛盾、不能对话的理想主义。
    • 惠特曼在世间万物发现美的天才。
    • 巨大的纯真之书,于沉沉末世怀想崇高。序言
    • 共有的仅仅是一种痴迷的状态
    • 他的写作就是为了治愈自己的博学。
    • 这些年教会了我许多东西,超过了我能传授给别人的。
    • 耄耋之年,我已经很难分清教与学、写与读的区别。
    • 文学评论应该以赏析为主。
    • 不要独处,不要无所事事。文学之爱
    • 个人化而富有激情
    • 切近感而激动不已
    • 为了光芒而阅读
    • 通过内化而随身携带一群英美大诗人。
    • 天真的认为文学影响一定是有益的事。
    • 停笔沉思的时候却感到些许疑惑。我发现这些文字在我的脑海中已经构思很长时间了,虽然自己并不一定有意识。
    • 当前的文化不仅来自过去,也是对过往的反动,这是个稀松的常识。
    • 军队里充斥着罪犯。
    • 紧绷的文字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
    • 即使在大学中,我也是被孤立的
    • 影响的焦虑指的是诗歌之间的关系。
    • 美丽的词藻无疑是思想独特的光辉。
    • 延缓想象力的衰亡而进行的斗争。
    • 文学关系的一个核心特征的做法还是遭遇了很大的阻力。许多人只愿意相信文学影响是一个平稳和友好的传承过程,是一件礼物,施予者很慷慨,而接受者则充满感恩。
    • 因为这里面的人物都是鲜活而有普世意义的。
    • 深入艺术本身,穿越无尽关联构成的迷宫。
    • 我从前人那里获得的不是教诲面是挑衅。
    • 在现实生活中灵感不外乎影响
    • 我当时并不知道该如何接受我与麦克白强烈的内省之间彻底的认同。
    • 影响就像流感一样尾随我们每一个人
    • 在我们内心中唯一自由的是神魔。
    • 创造中的头脑就像一堆慢慢熄灭的煤。
    • 强势误读
    •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足够崇高的话,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解读。所谓正确的解读只能是对原文的重复。
    • 高度形象化语言是荣耀的,也是危险的。
    • 更丰饶的看法。

    崇高的奇异性

    • 崇高的文学让读者遨游和扩展。
    • 美好的东西总是夹杂着一丝惊恐。
    • 崇高事物的伟大同时引发欢欣和恐怖。
    • 浪漫主义就是给美注入奇异性的看法。
    • 康德把崇高定义为无法再现的东西。
    • 把写作看成是抵御忧郁的一个方法。
    • 审美、有洞察力的人、看见就是思考。
    • 死亡却有点美丽之母的意思。
    • 我们仅有的是一小段时间
    • 有的人在无精打采中度过这段时间,有的人激情澎湃
    • 我们的机会在于扩展这段时间,在既定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脉搏。
    • 艺术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意图很坦诚,就是要赋予你的时间以最高的质量。
    • 对美的理解让我们得以存活,也提高了我们时间的质量,审美的时刻没有终点,也没有超越性的价值。
    • 作为一个人的悲哀和复杂在那个裸露的一小时里一览无余。
    • 当时我就因为这个礼物中包含的悲情而哭泣。
    • 真实势如破竹,虚构如何继续?
    • 我再也不会与“仇恨学派”或其他无足轻重的人较量了。我们最终会被同一片尘土包裹。
    • 阅读、重读、描绘、评价、赏析头脑对自身的影响
    • 如果说我热爱马拉美,那也正是我对文学的仇恨,是那种仇恨的标志,不过当时我自己尚未察觉。
    • 为了自我意识而探寻自我意识也可以是非常重要的通向内心之旅。
    • 风正起,我要活下去。
    • 歌德这位自我意识上的怪物曾有一次著名的转变,从自我否定的诗歌转向自我弃绝的诗歌。
    • 用“错觉”这个词有悖于我最深的信念。如果福斯塔夫和哈姆雷特只是错觉,那你我又算什么呢?
    • 我们无法知道莎士比亚本人是否居住在自己的剧作和诗歌中。
    • 两人把前人淘尽了,然后通过与自己之前作品的关系而继续发展。
    • 一部作品对其作者的影响。
    • 我已年过80,但仍然被具体的问题所吸引。
    • 内心痛恨它所代表的东西。
    • 有时会与他们谨慎的交换回忆。
    • 假如我对他们展示了哪怕一丁点的爱意,他们也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 60年过去了,我已经把自己看成是耶鲁的一个永久的访客,但与以前不同的是,我相信所有的人也都只是访客。
    • 不过我也意识到在他们眼里,我只是个半音符而已。
    • 在哪里可以找到智慧?
    • 耶鲁仍然是一所以文学研究闻名的国际性大学,仍然吸引着他们。这里许多亚洲来的学生和亚裔学生的身影让我知道我在80岁的时候还能发挥真正的功用。不论我们个人来自什么传统,我们都是以审美与认知标准和价值的名义教学,这些标准和价值再也不单单是西方的了。
    • 我日益老迈,个人想从文本中撷取活力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莎士比亚的人物

    • 花哨繁复
    • 讲授莎士比亚就是讲授意识:欲望和它的自我防御,人心的无序、性格中深不可测的黑洞,天性扭曲为悲情的过程。
    • 你讲授的是爱和痛苦的各种可能,即家庭悲剧。
    • 因为发现你认为是自身独有的情感来自莎士比亚的思想而感到羞耻万分。
    • 像我这样的人,什么地方混不下去。
    • 塑造自我理解的能力超过读者理解力的人物。
    • 尼采强调说任何我们能表达的东西已经在我们心里死去了。
    • 哈姆雷特和私生子埃德蒙一样,心中没有爱。
    • 把真理都想通透了,而真理本身就是致命的。
    • 他并不想知道自己是谁。
    • 戏剧情节就像一把火,燃尽其他一切,只剩下自己。
    • 但丁重塑的不过是他自己,一个朝圣者。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也并无新意,还是旧人类的一员,但他塑造的福斯塔夫、罗萨琳、哈姆雷特、伊阿古、麦克白和克莉奥佩特拉则是对人的再造。诗人对手
    • 找到了新的保持距离的自由。
    • 永恒世界里善与恶的冲突对于文才的翅膀来说过于沉重。
    • 他拥有一种为私利不惜一切的可怕的能力,对包括爱、道德和同情在内的情感都可以无视。
    • 头脑这个剧场除外。
    • 有时候我会用自己不成规矩的方式模仿我十分想念的已故旧友安东尼.伯吉斯,想象哈姆雷特和福斯塔夫同时出现在一个剧中的样子。他们都不善于沉默,也不沉溺于倾听,也许他们只能自说自话。
    • 相反是喜欢自我惩罚的自虐心理。
    • 没有什么东西得来不费代价
    • 我们必须臣服于这个苦难时代的重量,不能按规矩说话,要诉说内心真相:年老的承受得最多;而我们还乳臭未去永远看不到这么多,也活不到沉沉日暮。
    • 超脱莎士比亚的留白手法(暴风雨)
    • 1955年前是主教《圣经》,1596年之后则是日内瓦《圣经》
    • 留白倾向。
    • 他慢慢发展起来的欲言又止的艺术。
    • 她用自己通常很活跃的腰肢干掉了自己前三个柔弱的丈夫。
    • 他没有计划,而且也拒绝了谋划。
    • 但他不想影响自己。
    • 爱上福斯塔夫,是因为他代表了俗世的幸福:“让我活!”
    • 指的是人性
    • 没有人真的会去听任任何其他人说的东西。
    • 给自己取了个浮士德(即“受垂青的”)的雅号。
    • 主要是与自己以前的作品相竞争。
    • 知识禁果
    • 我们都是被判了死刑的男人和女人。
    • 时间的胜利。
    • 这种解读会让你和其他人看清你们的个性。
    • 莎士比亚把选择权给你,避免在作品中下判断。

    占有的许多模式

    十四行诗

    • 暗示把虚构人物当成活物或正经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很荒谬。
    • 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前已经毁掉了好几个。
    • 火燃尽便是死亡。
    • 戏剧和诗歌可以用来引申出许多彼此矛盾的推论,他也随和地表示赞同。
    • 用自足的燃料来添加生命的火焰。
    • 被滋养自己的东西所吞噬。
    • 骄傲而痛苦。
    • 弱点在于对这个问题无休止的思索。
    • 上帝创造的每个东西都有裂缝。
    • 欲望就是死亡,即便生命未熄。我已病入膏肓,理智废弃一旁。
    • 回顾一生情感纠葛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整理出反复出现的规律。
    • 它们诉说的是一段情爱关系,还是一段财产关系令人焦虑的终结呢?
    • 不过这么做的代价就是暴露了我们自己。
    • 在爱的同时拥有智慧是不可能的。
    • 爱是傻瓜的智慧,智者的错误。《哈姆雷特》和知道的艺术
    • 创造和堕落在晚期莎士比亚作品中不分彼此。
    • 哈姆雷特既过分高尚又过分低劣。
    • 他受了委屈的感觉与伊阿古持平。
    • 意志(will)也是莎士比亚名字威廉(William)的简称。弥尔顿的哈姆雷特
    • 正因为可怖才会神奇。
    • 弥尔顿已经把缪斯内化为自己的声音了,他崇拜的是自己的灵感。
    • 人年老时,时间就变得急迫,这也让我很不愿意忍受有学识者的无知。
    • 至少撒旦想要爱他自己,而哈姆雷特连这点都不要。
    • 自我的囚笼
    • 不死绝不认输,而他也正是不死的。
    • 暗示说弥尔顿的上帝可能与撒旦一样是个英雄-恶棍。
    • 莎士比亚最了不起的原创性就是对变化的想象。
    • 莎士比亚本质上是一个奥维德主义者,他很喜欢变化;相比之下,弥尔顿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柏拉图主义者。
    • 路西法(在圣杰罗姆拉西文中的含义是携光者)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古老而明亮的星星。
    • 伊甸园(希伯来语中“欢快”的意思)新世界开进,在叙利亚和阿美尼来之间的菲茨山上稍作停留。
    • 所谓至尊无非苦难无比;这就是野心带来的喜悦。
    • 比最深处还要深的地方:这就是哈姆雷特无限的自我意识。
    • 唯一安全的答案是不可触底的深渊。
    • 王子和天使同样都居住在深渊中。
    • 它们雄浑而痛苦的独白;两人最终都是要报自己的仇,也都成了受害者,但复仇在秘密中进行,他们并不自知。
    • 他这么坏所以反而变好了,不过除非你喝醉了,否则是看不出这个好来的。乔伊斯……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
    • 奇异性是经典文学最重要的品质
    • 我已年至80,所以每晚一般要醒来2次
    • 我已经不再梦见过去了,过去已经变成一个我不再寻访的陌生国度。
    • 莎士比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重生。
    • 奢靡从词要上来说就是“越过界限”
    • 苦脸骑士
    • 麦克白占据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他在我们心中同时唤起了道德上的憎恶和想象上的认同。
    • 叶芝说过只有伟大的诗人才了解现实,因为正是他们创造了现实。
    • 戏剧光辉
    • 我并不认为这里的上帝代表弥尔顿自已的意愿,尽管作者坚持自己与上帝一致。
    • 他像伊阿古一样痛感怀才不遇,和麦克白一样想象自己绝望无救。
    • 所有审美品位都是主观的。约翰逊博士和批评的影响
    • 发现自己很孤单
    • 生死无非梦镜。
    • 他赞扬的是莎士比亚完美表达了我们不能活在当下的普遍失败。
    • 他对约翰逊把人物生平置于历史之上的做法不可能满意。而约翰逊可能会同意爱默生“没有历史,只有传记”的说法。
    • 他们仍旧感到饥渴,想要更多。
    • 讨论过熟悉事物陌生化的过程。伊壁鸠鲁影响的焦虑
    • 数额是一千美元,这在40多年前是一笔可观的酬金。他摇了摇头,说他是个首席明星,不能就这么表演,尽管我们有约在先。
    • 他说了些很难听的话,但还是同意付双倍的钱。
    • 一直温良而光彩四溢。
    • 诗人总是一边抱怨一边在抱怨中预言。
    • 坚如磐石
    • 死亡有什么可怕,不过虚张声势,随着身体死亡,灵魂也将消逝。出生前我们不能感知痛苦。
    • 弥尔顿与前人靠得越近,就把他们放置得越远。
    • 即一个怀疑论者有节制的狂喜。
    • 审美顿悟
    • 疲倦的恶魔站在地狱边缘凝视着这狂野的深渊。
    • 慢慢意识到虽然他们可能是基督徒,他们的诗歌却不愿接受洗礼。
    • 自由来自对因果的理解。
    • 评论说智者不懂爱,但有爱却缺乏智慧。
    • 对伊壁鸠鲁来说,自由生发于宁静,这是一种崇高的是立态度。
    • 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日趋成熟,对合宜的把握也会日益精妙,情感愈深对合宜的感受也愈深,判断会加快,做的决定稳重有力,比起由良知形成的判断来毫不逊色。
    • 要是往日能再现多好,那时我双颊光滑,环绕着青春须发。
    • “卡德摩斯胜利”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意为代价太大的胜利。
    • 雅训精神
    • 即便有过死亡,它也直接走向了生。
    • 艺术是一种行为,不是行为的结果。
    • 逃离死亡的狂喜所投下的阴影。
    • 因为他沉溺于对变化的爱好而增加。
    • 它是我小小复活的天使。
    • 为(未亡的)波德莱尔所写的悼诗。
    • 前方再无一物能让你心忧,视线耳力所及也再无一事与你争斗。
    • 我们只是凝视,只是倾听,不再思考。莱奥帕尔蒂的卢克莱修式偏转
    • 天空多么温柔
    • 我不会给你任何希望。连希望也不给。
    • 想起世上一切都地经过丝毫印记都不留。
    • 人的一切都随时间消逝。
    • 并使之与自己和自己的绝望和解。
    • 惠特曼为我们的诗歌定义了何为美国。
    • 21岁的时候已经终结。他又活了18年,期间只有审美上的慰藉。
    • 我们拥有诗歌是为了避免死于真理的结论,也因此得到了自由。
    • 终极信仰即相信一个虚构,但同时又聪明的意识到所信非真。
    • 坠落是我们永恒的状况。
    • 一切事情都取决于你如何坠落,因为坠落正是生而为人的基本状态。
    • 你必须坠落,自由在于偏转,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坠落。
    • 如何与死亡的必然性交朋友。雪莱的继承人
    • 一种接近神魔的活力。
    • 虽然说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个病。
    • 叶芝是一个精明的“对立自我”的追寻者。
    • 很少看到这么丑陋的东西这么忧愁。
    • 已经掌握了世间一切知识。
    • 通过增加强度来简化。
    • 悲悯自己的心肠
    •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像贝壳一样饱满”
    • 神魔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自我”。
    • 叶芝后来很苦涩的意识到,对他的诗歌来说,最糟的事无外乎与冈成婚。
    • 被满足的欲望永远不可能是真正的欲望。我怀疑我们每个人步入老年的时候都会深思失落的爱和未了的欲望。
    • 虚空也硕果累累
    • 灵魂的处女膜
    • “不朽的艺术品”还是要依靠自然形态。
    • 也是生之前的死这个神秘概念
    • 她对人类痛苦的漠然态度。
    • 惊叹击中心扉的状态中。
    • 风暴不能摧之,那是火焰生成的火焰。火的状态属于谁?
    • 6是一个“完美”的数字。
    • 我们性格有差异,谈起话来(不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电话)不那么流畅。
    • 听闻此言皱了皱鼻子
    • 戏仿是对影响的抵御
    • 在并非由这位美国先知设计的阴间相逢
    • 梅里尔将叶芝放逐得越远,他也就靠的越近。爱默生和未写的诗
    • 买全套的《日记》吧,最好是旧的版本,而不是过度编辑的哈佛版,然后在几年里每天晚上读一点直到读完。你会从中发现美国精神,而令人不安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的精神。
    • 我的记忆异乎寻常
    • 如果过去的一切都是你的敌人。
    • 斯蒂芬差不多,觉得历史就像一场噩梦,我们只想从中醒来。
    • 每次有了新的认识,我们都会高兴地从记忆里卸下它以前囤积的宝藏,当做垃圾扔掉。
    • 丰盈无缺
    • 他郁郁不快地承认宗教创始人使生活变得丑陋没有乐趣。
    • 接受和爱都是神圣的。惠特曼的枝条
    • 一棵橡树……孤孤单单
    • 坟墓上漂亮的未曾修剪的头发。
    • 很少有歌颂性的诗是献给自我满足的。
    • 自慰所带来的唯我的狂喜。
    • 想要把枝条拱手让出的冲动构成了自宫的母题。
    • 惠特曼的诗里有两个大范式:欢庆和哀叹
    • 我想说的是,这两个人的性取向本身没有任何认知和审美价值。
    • 也追求着自我的解体。
    • 基督教科学派信仰
    • 克兰想要成为上帝谱写一个神话,上帝自己也需要一个新的开端。
    • 诗人说:“所有的忧愁、劳作、苦难,我,都记录着,吸收进我自己。”
    • 惠特曼充满爱欲的枝条同时拥抱生和死,纠结不已。死亡与诗人
    • 跨语言的影响从来不会产生焦虑
    • 夜、死亡、母亲的海洋
    • 也必须努力再去控制你的力量。
    • 这些名称都不能帮助我们估量或欣赏惠特曼、克兰和拜伦的审美价值。
    • 重要的不是欲望的名字或性质,而是欲望的瓦解。叶芝曾说过这么一句:“满足了的欲望就不是一个伟大的欲望。”通向浪漫主义自我之最高虚构笔记
    • 最好的文学总是会回来埋葬它在学院里的殡葬师。
    • 我们的花朵谢了。我们是里面结出的果。
    • 阅读《失乐园》最正确的方式是在一个晴朗的清晨带着对撒旦的仇恨出发。……肯定不会赞同刘易斯这样刻板的解读。
    • 强调自己与前人之间既依赖又独立的矛盾关系。
    • 撒旦在古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对手”
    • 强大或严谨都是自相矛盾的词,是张扬自我意志绝妙的方法,即承认传统的重量,又通过误读与之抗衡,既是破又是立。
    • 弥尔顿不允许撒旦张扬自己作为路西法所拥有的相对主权。
    • 时间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上帝的历史。
    • 当时间和自然拼写着我们必须死亡的真理。切中软肋
    • 信息过多过于迅速的繁衍
    • 沃尔特不动声色的变身万物。
    • 寄寓着很深的对人类痛苦的慈悲之心。火焰之手
    • 美国宗教的文学层面始于爱默生自我依赖的信条。
    • 永恒的善与恶过于沉重
    • 在这个重量之下,头脑会向下沉,满足于平静的信仰和卑微的膜拜。
    • 当我明白自己一无所有
    • 美国宗教的一个特征就是把自由等同于孤独。
    • 崇高的高度,触发一种艰难的愉悦。
    • “我辈目睹夜空被君臂抬起”这个意象拯救了阴影。
    • 几乎没有人知道火焰有多么美。
    • 努力地想重新捕捉自己逝去的天才。
    • 低沉甜美的字:死亡。
    • 终极信仰就是相信一个虚构但同时意识到你所相信的并非事实。
    • 步入死亡,君与君之追寻即不再分离。
    • 桥对日光的回答就是一个被泪水和折磨所沾染的丰收。
    • 也许即使有人能说服他让他相信自己的才华没有半点受损,他还是会自杀。他一生都渴望着灾难。
    • 他从未在劳作中发现解脱。尽管他生来不缺富有显达。
    • 她的陪嫁就是爱和公正,坐拥两者他心满意足。
    • 当我明白自己一无所有,就会发现黑暗被照亮了,虚空也硕果累累。
    • 在这里,即便死亡发生,也不意味杀戮,只是一个变化。
    • 这条河伸展、流动——将你的梦想消耗。
    • 他最美的诗歌中流露出来的伟大。
    • 他丢失的诗歌和错过的约期让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惠特曼的逆子们
    • 在一代人中讨论五个应该够了。
    • 即祖先(不幸地)回来占据他们从前的门槛的时间。
    • 说得灰色一点,他对公共话语有节制的回避,对漫不经心大加赞扬。
    • 他的文字就像波浪,但他尝试着活在自由中,不被外在的缪斯所左右。
    • 阿什贝利选择了弱势。
    • 本身就是基于波浪在各领域几乎无极限的变化。
    • 我有意回避咨询我自己。
    • 看她露出她的牙齿微笑,像透过雨滴的点点阳光。
    • 我们的友谊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 正是因为我想要某个东西,我才努力拥有一切。
    • 距离是持续的时间。
    • 爬起来向前走
    • 直到失去了一切得到的便也无与伦比。
    • 就像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他们又挨过了一夜,冰冷的眉宇和安静的唇,对他们来说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他们自己的销蚀,天亮了,他们快灭了。
    • 孤独在镜中跳跃
    • 产生了快乐的迷惑
    • 你记得的东西会救你。
    • 要读种子不要读枝杈
    • 把诸神定义为”我们没能变成的那些东西“
    • 爱离别基于爱到达。
    • 泪水做的铁环
    • 《圣经》中所说的“凡有血气的,皆都如草”
    • 若没有你镜子就什么都不是。
    • 他与自己的创造力斗争进入成熟期的反映。
    • 惠特曼通过自成我分裂来拯救自己写诗的能力。
    • 《不死》以一种自恋的绝望开始结局并不明朗。
    • 我不会死的,出生的严重后果。
    • 世界很丑陋/人们很悲伤
    • 每一个出卖了自己的人都想把自己赎买回来。
    • 天气火焰般的/意志,在头顶上吹过,将成为他的缪斯。
    • 你看到的只是可以看到的。
    • 在一个没有天堂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告别。不论你是否挥手。
    • 假如没有天堂,所有告别都将是永别。
    • 无云的夏日没有尽头。
    • 那是一个天使,一个善良的天使,正要开始歌唱。
    • 可能是诗人的炼狱也可能是诗人的天堂。
    • 他们准备好说以往说不出来的话了。后记
    • 荷马与过去的诗歌相争,但在荷马之后人人与他相争。
    • 没有完成了的诗歌,只有被放弃了的诗歌。
    • 这个迷宫就是生活本身。”
    2024-12-09 13:59:33 回应

做个美人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3条 )

艺术哲学
1
西方正典
1
与父亲的奥德赛
1
如何读,为什么读
1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2
理想国
1
西方哲学十五讲
1
苏格拉底的申辩
1
附录和补遗(第2卷)
1
寻路阿富汗
1
诗人的迟缓
1
附录和补遗(第1卷)
1
走到人生边上
1
薄伽梵歌论
1
成为
1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
1
知堂回想录
1
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1
张居正大传
1
文学江湖
1
怒目少年
1
昨天的云
1
知堂谈吃(增订本)
1
顾随讲《诗经》
1
谈美 文艺心理学
1
西方美学史
1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1
风风雨雨一百年
1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1
彼岸印迹(精装珍藏版)
1
苦竹杂记
1
《红》(精装珍藏版)
1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1
一生的远行
1
《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1
悼念忆:师友回忆录(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1
牛棚杂忆
1
象牙塔日记(精装珍藏版)
1
中国古典文心
1
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
1
梁漱溟全集5
1
梁漱溟全集(第3卷)
1
梁漱溟全集8
1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
教育家叔本华
1
毛泽东选集
1
毛泽东选集
1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1
孔学古微
1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3
叔本华思想随笔
1
曾国藩全集(全31册)
1
梁漱溟全集6
3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
2
人生的智慧
2
叔本华美学随笔
1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1
顾颉刚日记
1
梁漱溟全集·第4卷
1
梁漱溟全集2
1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1
抉择时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