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美人儿对《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的笔记(1)

做个美人儿
做个美人儿 (条顺鲜活的往前奔腾)

读过 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 书名: 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 作者: 季羡林
  • 页数: 224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16-1
  • 第1页 全书

    『第一辑 国学漫谈

    国学漫谈

    想要具体的例证,那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面对这样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我心里一阵阵的热浪翻滚,笔墨语言都是形容不出来的。

    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爱国主义。

    有几个人告诉我,他们感到迷惘。这并不是坏事,这说明他们正在那里寻觅祛除迷惘的东西,正在那里动脑筋。

    顺应人心和潮流的就是『道』。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

    鲁国农业发达……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

    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输出的,一种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

    国外中国学研究

    外国的传教士们喜欢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去,比如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区。

    中国文化的内涵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们的文化的特点是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探骊得珠

    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并未消失。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严重地甚至病态地贬低自己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有意无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

    船坚炮利

    如果我们故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过的道路上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起源、生长、衰落、解体

    一不能躺在光荣的历史 上,成为今天的阿Q;二不能只看目前的情况,成为今天的贾桂。

    利玛窦将四书译为拉丁文。

    同时期欧洲动荡之政局,相形之下,大见逊色;欧洲人竟以为中国乃一纯粹有德性之民族,中国成为若辈理想国家,孔子成为欧洲思想界之偶像。

    在绘画上重清淡之色彩;在建筑上力避锐角方隅,多用圆角;在文学上则盛行精致的小品;在哲学上采用模棱两可的名词。

    不像欧洲那样整齐呆板。

    中国人在法西斯分子眼中成了劣等民族。

    在原子能时代的今天,这种统一靠武力征服

    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

    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来讲,这是毫无问题的。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六纪』一是诸父,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五是师长,六是朋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文化交流大大地促进了汉代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上文化的发展。

    凡是国力强盛时,对外文化交流,也可以叫作时代化,就进行得频繁而有生气。

    健康的人,只要有营养,什么东西都敢吃,结果他变得更加健康。

    如果『四人帮』不垮台,『胃病』势将变成『胃癌』,我们国家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

    对国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想给国学下个定义,永远也不会有结果,永远也不会有大家都同意的定义。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不一样,定义很难下。与其在下定义上下功夫,莫如切切实实的读一些书,切切实实地思考一些问题。

    21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第二辑 寻根漫谈

    寻根漫谈

    根者,产生之根源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彪炳寰宇,辉煌璀璨,众口交誉

    中国姓氏文化

    在姓氏里面竟还含着一部民族压迫史。

    有许多波斯人到了中国改姓了李

    有许多姓马的穆斯林

    中国楹联

    成语和典故

    漫谈皇帝

    彪炳史册

    脸皮厚,心黑,胆子大。

    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二人都是地痞流氓出身。

    一定要用种种莫须有的借口,杀戮其他流氓,给子孙除掉障碍;再大兴文字狱,杀害一批知识分子。

    漫谈古书今译

    其道多端

    我们千万不要做嚼饭与人,令人呕吐的工作。

    漫谈竹枝词

    老子在欧洲

    老子在欧洲,自来就走红运……连在中国同他并称的庄子也望尘莫及。

    中国思想的特点确是偏于现实的伦理的。

    无论哪一国的人都喜欢神秘的、自己不了解的、同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这距离愈大,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

    回答说是德国本国的,他们必摇头;说是法国来的,他们面部微有喜意;说是土耳其,他们眼睛里发了光;倘若说是从中国来的,他们就惊呼要抢着看了。

    在中国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敢断定老子是不是有这个人。

    谈到举世闻名的《道德经》五千言,虽然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注释,但没有人敢说他真能懂。无论谁读了这书,都觉得似乎懂了一点,但认真说起来,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是自命博雅的大半多少有都有点神经病的老处女。

    然而都不过是夫子自道 ,把自己的思想借了老子的名字表现出来,如此而已。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终日以围棋度曲自娱。

    才女嫁俗商

    《论语》与《孙子兵法》

    含英咀华 古为今用

    赞同者给我们以勇气,反对者给我们以镜子。

    第三辑 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

    精华与糟粕

    漫话历史题材

    文艺的生命在于丰富多彩,单调是文艺的大敌。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东西风俗文化

    论书院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制度,从组织结构上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官,一私。

    在个别著名学者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起源于庐山同学,又称白鹿国庠,地址在江西庐山,为著名的白鹿书院的前身。

    夫理义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

    一切都要标准化、计量化。

    清华大学在建成大学以前是留美预备学校。

    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的国学研究所,也培养了一些人才。

    关于神韵

    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每一句包含着两种东西,前者是具体的,说出来的,后者是抽象的,没有说出来的,捉摸不定的,后者美于前者,后者是神韵之所在。

    说出来的或者做出来的,只是表面现象。没有说出来的或做出来的才是核心,才是精神。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和谐同美有联系

    (欧洲)书的内容是什么,书名就叫什么,没有藻饰,没有任何花样。

    这些书名(中国的)花里胡哨,形象生动、灿烂。它们与内容有联系,但有时候又让人猜不出内容究竟是什么,这情况同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

    文学批评无用论

    历史研究断想

    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研究中的很多结论,不管看上去多么确凿可靠,却只能是暂时的假设,与真正的结论相距极远。

    甲骨文已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

    看来在甲骨文以前就应有原始文字。所谓仓颉造字,很可能他是研究整理当时文字的专家。

    我们历史科学工作者,第一,不能认为任何结论都是真理,不可动摇;第二,必须 敞开思想、放远眼光,随时准备推陈出新,改变以前的所谓结论;第三,我们必须 随时注意新材料的发现……第四,我们必须随时注意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特别是国外的报纸杂志。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也说:『只有中国的乐器还能使我们听到两千年前的声音。』

    古代的楚国是文化辉煌之帮,这已经是十分明显的了。

    建议重写《中国通史》

    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发展的多元观。

    存在决定意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是『存在』,也就是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第四辑 作诗与参禅

    作诗与参禅

    内容丰富,词采动人,读起来令我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但是,一旦掩卷沉思,则又似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多少东西,杂乱而混沌,一点也不明朗。

    中国的禅宗,虽然名义上来自印度,实则完全是中国的产物。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被尊为东土初祖。

    印度和中国和尚编的那一套衣钵传承的几祖几祖,又是没法证实的。

    有几部讲佛祖生平的经,讲到他年幼时学习了多少多少『书』(文字)。这些经都是晚出的,不代表释迦牟尼时代的真实情况。

    后来禅宗却从『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

    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

    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大彻大悟,成了佛。他悟到的当然还是小乘的真理。

    『诸法无我』是佛教重要教义,是佛教与婆罗门教斗争的重要武器。

    随着社会的前进,逐渐向大乘过渡。大乘最根本的教条,从信仰上来说,是菩萨思想,要广度众生。

    中观派讲空讲得过了头,连『佛性』、『真如』等都想空掉。这动摇了大乘的信仰基础,因此有宗就出来加经纠正或者补充。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矛盾。

    佛家这一套烦琐哲学。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天下名山僧占多。

    可能从晋代起,山木中建庙的风气就开始了。从此就开始了名山与名刹互相辉映的局面。

    所谓灵山,到了大乘时期才屡见于佛典。

    禅宗思想绝非一夜之间就从地里钻出来的,而有一个长久的潜伏期。

    这就是两晋的『玄言诗』为『山水诗』所取代。

    明月照积雪……池塘生春草

    好象是在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只是说不出来。

    汉语句子的认知心里不是『焦点』视,而是『散点』视。

    独特地流水句的格局。这很像中国画的透视。

    期间距离究竟有多大,那只有天晓得了。这同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一样,是永远摸不到底的。

    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恩格斯说过『创立宗教的人,他们必须本身感到宗教上的需要,并能体贴群众的宗教需要,而烦琐哲学家照例不是如此。』

    宗教能满足麻醉的需要。

    但是,如果一提宗教,就一声『鸦片烟!』想一棍子打死,那是把极端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只要人民需要还在,一棍子打不死,几百几千棍子也是打不死的。

    前者(拜倒在宗教)是蠢材,后者(打倒宗教)是昏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这样的分宗,证明禅宗还有活力,而在分化的同时,印度色彩越来越淡,中国色彩越来越浓。

    禅宗成了宋代佛教界的元雄。

    唐初统治都对宗教的态度

    而宗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都介入政治。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

    唐朝最高统治者李家出身北周贵族……篡夺了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

    人主看宗教对自己有用的程度而决定取舍和抑扬。所谓有用,包括六个方面:一,哪一个宗教拥立了自己?二,哪一个宗教对眼前或将来的统治有用?三,哪一个宗教能为自己的门楣增光?对调整品极结构 ,抑制名门大族,抬高庶族地位,确定族望与官品相结合的等级结构有用?四,哪一个宗教有利于扩大版图?五,哪一个宗教有利于长生不老?六,如果是一个女皇,哪一个宗教能抬高妇女的地位?

    佛国入门券越卖越便宜,麻醉性越来越大,它反复宣扬当前的痛苦算不了什么,佛国就在眼前,这对封建统治者是有利的。

    治世用儒教,乱世用佛教。

    很多人热心干预政治,在拥立问题上进行赌博。

    法琳几乎被(唐)太宗杀掉,厚着脸皮说谎,说什么太宗是现世菩萨,才勉强蒙混过去。

    李渊登极以后,对三教都想利用,实则是想以儒家思想来约束佛、道。

    儒、道、佛三家盛衰升降之迹,昭然可见。

    僧法明等十人伪造《大去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当代唐做天子。武则天以一个异姓女子而想夺取唐室宝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制造舆论,佛教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他(太宗)之所以对玄奘友好,是欣赏玄奘的才能,曾两次请法师归俗,并不是欣赏佛教。

    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很多是取决于经济利益。唐代几位皇帝的信佛和毁佛,都或多或少与经济利益有关。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简而言之,我认为中国的牛魔王是印度罗刹王波那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化身。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我们信的宗教最大最古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一个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佛教。除了道士和和尚尼姑以外,老百姓信这两种宗教都信的马马虎虎。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反之亦然。而且佛道两种庙里有时竟会出现 一个孔子、一个关圣帝君文武二圣人。在过去,有钱的阔人家里办大出丧,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我认为,连太平天国也是利用耶稣教的,洪秀全并不是一个虔诚的耶稣教徒。

    2018-01-01 20:33:27 回应

做个美人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3条 )

艺术哲学
1
影响的剖析
1
西方正典
1
与父亲的奥德赛
1
如何读,为什么读
1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2
理想国
1
西方哲学十五讲
1
苏格拉底的申辩
1
附录和补遗(第2卷)
1
寻路阿富汗
1
诗人的迟缓
1
附录和补遗(第1卷)
1
走到人生边上
1
薄伽梵歌论
1
成为
1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
1
知堂回想录
1
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1
张居正大传
1
文学江湖
1
怒目少年
1
昨天的云
1
知堂谈吃(增订本)
1
顾随讲《诗经》
1
谈美 文艺心理学
1
西方美学史
1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1
风风雨雨一百年
1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1
彼岸印迹(精装珍藏版)
1
苦竹杂记
1
《红》(精装珍藏版)
1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1
一生的远行
1
《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1
悼念忆:师友回忆录(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1
牛棚杂忆
1
象牙塔日记(精装珍藏版)
1
中国古典文心
1
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
1
梁漱溟全集5
1
梁漱溟全集(第3卷)
1
梁漱溟全集8
1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
教育家叔本华
1
毛泽东选集
1
毛泽东选集
1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1
孔学古微
1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3
叔本华思想随笔
1
曾国藩全集(全31册)
1
梁漱溟全集6
3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
2
人生的智慧
2
叔本华美学随笔
1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1
顾颉刚日记
1
梁漱溟全集·第4卷
1
梁漱溟全集2
1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1
抉择时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