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美人儿对《经史百家杂钞(上下)》的笔记(1)

做个美人儿
做个美人儿 (条顺鲜活的往前奔腾)

读过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
  • 书名: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
  • 作者: 曾国藩
  • 页数: 1062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出版年: 2009-1
  • 上-书中多次重复的一句话是: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

    经史百家杂钞

    重印序

    • 曾氏接到朝廷令他出任帮办湖南团练事务大臣的上谕,42岁。
    • 《古文辞类纂》,编者乃大名鼎鼎的姚鼐,曾氏对姚很敬重,说过『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的话。
    • 他说经史才是文章的源头。
    • 经济之学
    • 曾氏所选的这18家……他说:『开拓心胸,扩充气魄,穷极变态,则非唐之李杜韩白、宋金之苏黄陆元八家,不足以尽天下之奇观。』
    • 高淡襟怀
    •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 孕群籍而抱万有

    书/洪范

    •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 柔克
    • 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推恩足以保四海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养气章

    •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孟子/神农之言章

    • 兽蹄鸟迹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好辩章

    •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 《春秋》,天子之事也。
    •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离娄之明章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舜发于畎亩事章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庄子/逍遥游篇

    • 尧让天下于许由
    •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庄子/养生主篇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庄子/骈拇篇

    • 骈拇枝指
    •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 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 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有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庄子/马蹄篇

    •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庄子/肢箧篇

    •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
    •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 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 故曰大巧若拙
    • 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庄子/达生篇

    •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 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
    •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 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
    • 凡外重者内拙。
    • 捧其首而立
    •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非誉巧拙
    • 食之以委蛇

    庄子/山木篇

    •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
    •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 来者勿禁,往者勿止。
    • 从其强梁,随其曲傅。
    •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纯纯常常
    •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噫!物固相累

    庄子/外物篇

    • 木与木上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
    •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庄子/秋水篇

    • 望洋而叹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
    •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道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 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已。
    • 时势适然

    荀子/荣辱篇

    • 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 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
    •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求之之道 ,则异矣。
    • 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 凡人有所一同。
    • 为工匠农贾,则常烦劳。
    •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 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
    • 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

    荀子/议兵篇

    •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 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
    •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
    •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 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
    • 隆礼效功,上也。
    • 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
    •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 庆赏弄罚,欲必以信。
    • 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
    •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 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
    • 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
    •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 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
    • 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
    • 今女(汝)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 岂无坚甲利兵也哉
    • 故刑一人而天下服。
    • 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
    •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
    •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
    • 政令以定,风俗以一。
    • 以上言治国以礼为本,不以赏罚为先。
    • 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 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以富兼人者也。故曰: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韩非子/说难篇

    •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 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贾谊/过秦论上

    •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楚有春申
    • 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贾谊/过秦论中

    • 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 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 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贾谊/过秦论下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班彪/王命论

    • 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
    • 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今卒富贵,不祥。
    • 婴母知废,陵母知兴。
    • 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

    陆机/辩亡论上

    • 祸基京畿,毒遍宇内
    • 虽兵以义合
    • 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

    陆机/辩亡论下

    • 因险以饰智
    • 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

    李康/运命论

    •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 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
    • 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 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 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
    • 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
    • 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
    •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 ;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
    • 凡人之所以奔竞于富贵,何为者哉?
    • 天地之大德曰『生』
    •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江统/徙戎上

    • 弱则畏服,强则侵叛。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候隙乘便
    • 夫乐其业者不易事,安其居者无迁志。
    • 夫为邦者,忧不在寡,而在不安。

    韩愈/原道

    •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
    •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 圣人因时立法,不必慕太古之无事
    • 不宜离事而求心

    韩愈/原性

    •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 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 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 人之性善恶混
    • 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韩愈/原毁

    • 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 其责人也详,其待已也廉。
    •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韩愈/杂说四首

    •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 脉病,而肥者死矣。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争臣论

    • 学广而闻多
    • 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 《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韩愈/师说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益圣,愚益愚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圣人无常师
    •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柳宗元/封建论

    •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群之分,其争必大。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 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

    • 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欧阳修/本论

    • 佛法为中国患千馀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
    • 则善医者,不攻其疾,而务养其气。气实则病去,此自然之效也。
    • 及三代衰,王政阙,礼义废,后二百馀年,而佛至乎中国。
    • 无由而入
    • 防民之渐不周
    • 民之沉酣入于骨髓
    • 然而见佛则拜,闻佛之说则有畏慕之诚者,何也?彼诚壮佼,其中心茫然无所守而然也。

    欧阳修/朋党论

    •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明,莫如纣。

    周惇颐/通书

    • 诚上
    • 诚者,圣人之本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
    • 师道立,则善人多。
    •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
    • 天道行而万物顺
    •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 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
    • 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
    • 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 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
    • 天地和则万物顺
    • 公于已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已而能公于人也。明不至,则疑生。
    •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 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
    • 长无师友则愚。
    •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
    • 天下,势而已矣。
    • 君子亁亁,不息于诚
    • 家人离,必起于妇人。
    • 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
    •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 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隶之以刑。
    •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张载/西铭

    •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司马光/汉中王即皇帝位论

    • 禁暴除害
    • 晋氏失驭,五胡云扰。

    苏洵/易论

    • 生民之初,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
    • 民之苦劳而乐逸也。
    • 明则易达,易达则亵,亵则易废。

    苏洵/乐论

    • 既行也,易而难久
    • 药可以生死,然后人不以苦口为讳。
    • 告人以诚而后人信之。

    苏洵/谏论

    • 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通,容则宽。
    •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
    •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
    •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
    • 噤口卷舌

    苏洵/辨奸论

    •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
    • 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 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苏洵/鲁隐公论

    • 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人。夫岂独其所拟,途之人皆捕击之矣!途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已也。
    • (司马)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
    • 虑孰疑已,遂大吐,衣面皆污。
    •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苏洵/战国任侠论

    •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苏洵/韩非论

    • 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 教化不足而法有馀。
    • 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 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 夫子未尝一日易其言荀子/赋篇
    • 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屈原/离骚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哀人生之多艰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九歌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援北斗兮酌桂浆。
    •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 国富强而法立兮
    • 存仿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宋玉/九辩

    • 圆凿而方枘兮
    •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予心之所乐。
    • 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
    • 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

    贾谊/ 鵩鸟赋

    •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 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

    贾谊/ 异誓

    • 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
    • 远浊世而自藏。

    枚乘/ 七发

    • 饮食则温淳甘脆,脭醲肥厚。
    • 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司马相如/ 上林赋

    • 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扬雄/ 羽猎赋

    • 上下和,草木茂
    • 天清日晏

    扬雄/ 长杨赋

    • 仁沾而恩洽
    • 穷览极观
    • 玄默为神,澹泊为德
    • 头蓬不暇梳,饥不及餐,鞮鍪生虮蝨
    • 婚姻以时,男女莫违
    • 且盲者不见咫尺。

    扬雄/ 解嘲

    • 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
    • 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馀
    • 默默者存

    扬雄/ 解难

    • 天丽且弥,地普而深
    • 大味必淡,大音必希; 大语叫叫,大道低回

    班固/ 两都赋

    • 宣上德而尽忠孝
    • 穷泰而极侈
    • 红尘四合
    • 竹林果园,芳草甘木
    • 乘銮舆,备法驾,帅群臣
    • 沉浮往来,云集雾散
    • 风俗之移人也
    • 发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

    班固/ 幽通赋

    • 何艰多而智寡

    班固/ 答宾戏

    • 独摅意乎宇宙之外,锐思于毫芒之内,潜神默记,緪以年岁。
    • 风飑电激
    • 移风易俗
    • 福不盈眥,祸溢于世。
    • 且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 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春。
    • 失时者零落
    • 处皇代而论战国,曜所闻而疑所觌

    张衡/ 两京赋

    • 宜其陋今而荣古矣。
    • 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
    • 夏癸之瑶台,殷辛之琼室也
    • 总集瑞命,备致嘉祥
    • 为无为,事无事,永有民以孔安。遵节俭,尚素朴
    • 穷宠
    •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王粲/ 登楼赋

    • 虽信美而非吾土例子,曾何足以少留。

    - 左思/ 三都赋

    • 异色同荣
    • 扬雄含章而挺生
    • 莫测其深,莫究其广
    • 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宗生高冈,族茂幽阜。擢本千寻,垂阴万亩。
    • 鸟不择木,兽不择音
    • 思假道于丰隆,披重霄而高狩。

    潘岳/ 西征赋

    • 弛秋霜之严威,流春泽之渥恩。
    • 劲松彰于岁寒
    • 擢仙撑以承露

    潘岳/ 笙赋

    • 音要妙而含清

    庾信/ 哀江南赋

    • 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

    韩愈/ 进学解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细大不捐
    • 夫大木为妄,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居楔,各得其宜。

    欧阳修/ 秋声赋

    • 佳木葱茏而可悦

    苏轼/ 前后赤壁赋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诗/ 抑

    •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李斯/峄山刻石

    • 咸思悠长

    汉书/ 安世房中歌

    • 大海荡荡水所归

    汉书/ 郊祀歌

    • 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汉书/ 叙传

    • 安世温良
    • 兵家之策,惟在不战
    • 时同功异

    扬雄/ 十二州箴

    • 初安如山,后崩如崖
    • 明哲不云我昭,童蒙不云我昏
    • 气锐以刚;有道后服,无道先强,世虽安平,无敢逸豫!
    • 事由细微,不虑不图,祸如丘山,本在萌芽。
    • 故有天下者,毋曰『我大,莫或余败』!毋曰『我强,靡克余亡』!
    • 盛不可不忧,隆不可不惧!

    班固/ 高祖泗水亭碑铭

    • 裂土封功

    崔瑷/ 座右铭

    • 无道人之短,无说已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 暖暖内含光

    崔瑷/ 外戚箴

    • 履道者贵,仗势者危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 在变则通
    • 狭功震主,自古所难。勋耀上代,身终下藩。

    陆云/ 荣启期赞

    • 居常待终,当何忧乎?

    张华/ 女史箴

    • 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潘尼/ 乘舆箴

    • 无欲者天下共推之,有欲者天下共争之。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 故禅代非一姓,社稷无常主。
    • 奈何人主,位极则侈?知人则哲,惟帝所难。

    潘尼/ 释猷颂

    • 微言奥义
    • 穆穆焉,邕邕焉

    郭璞/ 山海经图赞

    • 增不为多,减不为损
    • 人生如寄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

    • 先生瓌玮博达,思周变通。以为浊世不可以富贵也,故薄游以取位。……颉颃……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弛张而不为邪,进退而不离群。若乃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合变以明算,幽赞以知来。
    • 出不休显,贱不忧戚。
    • 视污若浮
    • 既浊能清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
    • 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孙绰/ 聘士徐君墓颂

    • 风轨英遂
    • 雅音永寂,而心存高范。

    卞兰/ 座右铭

    • 和光同尘

    王褒/ 皇太子箴

    • 知人未易

    高允/ 征士颂

    • 以产则贫,论道则富

    韩愈/ 五箴

    •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

    程子/ 四箴

    • 顺理则裕,从欲惟危。

    范浚/ 心箴

    • 心为形役,乃兽乃禽

    朱子/ 六先生画象赞

    • 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 易/ 乾文言

    •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易/ 坤文言

    •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易/ 上系七爻

    •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劳谦,君子有终,吉。
    •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易/ 下系十一爻

    • 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司马迁/ 史记六国年表序

    •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司马迁/ 史记高宜功臣侯者表序

    • 社稷曰『勋』
    • 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 协和万邦
    • 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
    • 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殒命亡国
    •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司马迁/ 太史记公自序

    • 同归而殊途
    • 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 《春秋》采善贬恶
    •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述往事,思来者。
    • 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
    • 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
    •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
    • 摧刚作柔
    • 义足以言廉,行足以厉贤
    • 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班固/ 汉书艺文志

    •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 八岁入小学
    • 汉兴,萧何草律
    • 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
    •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舍短取长
    •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
    • 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
    • 寒暑杀生

    班固/ 汉书诸侯王表序

    • 亲亲贤贤
    • 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足、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

    班固/ 汉书货殖传序

    • 上下序而民志定
    • 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
    • 顺时而取物……咸有常禁……顺时宣气
    • 不见异物而迁焉
    • 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 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馀肉粟;而贫者裋褐不完,含菽饮水。

    班固/ 汉书西域传赞

    • 养民五世,天下殷富。
    • 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 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

    班固/ 汉书叙传

    • 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
    • 日为供具,执子孙礼,郡中益弛。
    •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 刘向/ 战国策序

    • 诈伪偷活取容
    •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

    许慎/ 说文序

    •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五百四十部目后叙

    • 盖圣人不妄作,皆有依据

    范晔/ 后汉书宦者传序

    • 以暴易乱
    •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 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

    韩愈/ 赠郑尚书序

    • 漫澜不见踪迹。
    • 贵而能贫

    韩愈/ 赠送李愿归盘谷序

    • 泉甘而土肥
    • 曲眉丰颊

    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 五代史一行传序

    • 天地闭、贤人隐
    • 干戈兴,学校废,礼义衰,风俗隳坏
    • 况世变多故

    欧阳修/ 五代史宦官传序

    •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
    •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 深于女祸

    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

    •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

    欧阳修/ 释秘演诗集序

    •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夫!
    •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

    • 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是真可笑也!
    • 乃谓杀物者有罪,而放生者得福。
    • 佛、老二者同出于贪,而所习则异,然由必弃万事、绝人理而为之。
    • 其戒有云:『坏一草一木者,非吾子孙。』此又近乎愚矣。

    欧阳修/ 集古录目序

    • 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
    • 其去人不远,其取之无祸
    • 凡世人之所贪者,皆无欲于其间。
    • 物多则其势难聚,聚久而无不散。

    欧阳修/ 送徐无党南归序

    • 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
    • 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 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 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曾巩/ 徐干中论目录序

    • 魏文帝称干怀文抱质,恬淡寡欲。
    • 察其意而贤之。

    曾巩/ 战国策目录序

    • 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
    •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

    曾巩/ 新序目录序

    • 各得其一偏
    • 嘉言善行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

    • 此所谓身修,故家国天下治者也。

    王安石/ 诗义序

    • 内德纯茂
    • 《传》曰:『美成在久。』

    马端临/ 文献通考序

    • 顾百忧熏心
    • 生民所资,曰衣与食
    • 民众则其国强,民寡则其国弱
    • 以上言征额日重,则官与商贾豪强皆无利可图
    • 官自效商贾之为,而指为富国之术矣。
    • 古之用人,德行为首,才能次之。
    • 盖役之则为民,教之则为士,官之则为吏,尊之则为师,钧是人也。
    • 吾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
    • 荣途捷径,旁午杂出。
    • 文以经邦,武以拨乱。
    • 以秦、汉之事而拟三代,此其所以舛也。
    • 灵威仰,或以为耀灵宝。
    • 《记》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审乐以知政。』
    • 窃尝以为世人盛衰理乱
    • 甚则以未尝训练之民而使之战,是弃民也!
    • 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为之兴废也!
    • 所谓『为之也易,则其传之也不远』
    • 按图而索,往往抵牾,故欧阳公复讥其不能缺所不知,而务多闻以为胜。
    • 贾谊、晁错之徒,拳拳有诸侯强大之虑,以为亲者无分地,而疏者逼天子,必为子孙之忧。
    • 愚又尝夷考历代之故
    •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虽庸奴举目可知。
    • 故择其尤明畅有味者
    • 《记》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有妖必有祥,因其气之所感,而证应随之。
    • 然皆反常而罕见者,均谓之异可也。
    • 离析磔裂,循名失实
    • 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秀,千古不易。
    • 必以山川定疆界。

    - 书/ 吕刑

    •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
    •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

    汉高帝/ 求贤诏

    •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汉文帝/ 赐南粤王赵佗书

    • 朕,高皇帝之侧室之子,弃外
    • 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

    汉文帝/ 除诽谤法诏

    • 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

    汉文帝/ 除肉刑诏

    • 教未施而刑已加焉
    • 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汉文帝/ 民食不足求言诏

    • 乃天道有不顺,地理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汉文帝/遗匈奴书

    •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 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昆弟之驩。

    汉武/ 议不举孝廉乾罪诏

    •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汉武帝/ 报李广诏

    • 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

    •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 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 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者也。

    汉光武帝/ 报臧宫马武诏

    •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术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共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汉明帝/ 报辟雍行养老礼诏

    • 《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

    汉明帝/ 申明科禁诏

    • 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
    • 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

    汉明帝/ 塞汴渠诏

    • 县官不先人急,好兴它役
    • 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久而不决。

    汉章帝/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诏

    • 朕以无德,奉承大业
    • 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

    汉章帝/ 禘祭诏

    •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汉章帝/ 诏三公

    • 揆之人事则悦耳

    汉和帝/ 恤民诏

    • 是以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巧法析律,饰文增辞。

    马援/ 诫兄子书

    •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 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 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郑玄/ 戒子书

    • 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 德行立于已志。
    • 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
    • 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

    蜀汉后主/ 策丞相诸葛亮诏

    •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 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
    • 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

    诸葛亮/ 与群下教

    • 集众思,广忠益也。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

    • 图危以制变
    • 下陵上替,海内寒心
    • 破棺祼尸,掠取金宝
    • 摸金校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 是以大雅君子,于安思危,以远咎悔;小人临祸怀佚,以待死亡。
    • 枝附叶从
    • 忠壮果烈
    • 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所谓临难知变,转祸为福者也。

    魏明帝/ 赐彭城王据玺书

    • 恭肃敬慎,务在蹈道
    • 故君子思心,无斯须远道焉。
    • 既过能改

    曹植/ 下国中令

    • 身轻于鸿毛,而谤重于泰山。

    孙楚/ 为石苞与孙皓书

    • 伐树北山,则太行木尽

    宋文帝/ 诫江夏王荆州刺史义恭书

    • 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

    陈贽/ 拟奉天改元大赦制

    • 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
    • 建奇功者,不限于常检。苟在适用,则无弃人。
    • 永言兹道,梦想劳怀。
    • 义夫、节妇、孝子,顺孙

    陈贽/ 拟议减盐价诏

    • 以佐兵赋,以宽地征。
    • 五味失和,百疾生害。

    韩愈/ 进士策问十三首

    • 则是圣人之举事兴为,无不与人共之者也;
    • 古之十室,必有任宰相大臣者。
    • 无饥寒之患,然后可以行之于仁义之途,措之于安平之地。

    欧阳修/ 拟制九篇

    • 恩信不久,则无以得士心;山川不习,则不可图胜算。
    • 沉实守正
    • 趋时蹈利者
    • 夫学有实者,诘之不穷,而推之可用。
    • 通俗习而顺其宜。政一失焉,下则重困。
    • 学足以明人性
    • 子蔚然而有成,宜有嘉褒。
    • 而法者为吏之资也
    • 经之道广矣,择其宜于民者。

    曾巩/ 拟制四篇

    • 使农桑劝而风俗厚
    • 宽恩,尚思报称
    • 夺其美职

    书/ 无逸

    • 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

    书/ 季文子谏纳莒仆之辞

    • 地平天成
    • 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 穷奇
    • 告之则顽,舍之则嚣

    左传/ 薳记疆谏耻晋之辞

    • 匹夫不可以无备
    • 以亲易怨

    李斯/ 谏逐客书

    •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
    •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 以上言色乐珠玉不必产秦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则士勇。
    • 以上言不宜逐客以资敌国。

    贾谊/ 陈政事疏

    •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
    • 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 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
    •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 人性不甚相远也。
    •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 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
    •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 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无以异。
    • 以上定取舍、重德教一条,无『长太息』字样。
    •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
    • 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贾谊/ 论积贮疏

    •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 畜积中恃
    • 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贾谊/ 请封建子弟疏

    • 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

    贾谊/ 至言

    • 地之美者善养禾,群之仁者善养土。
    • 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晁错/ 言兵事书

    •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
    • 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晁错/ 论贵粟疏

    • 山泽之利未尽出也
    •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晁错/ 论守边备塞书

    • 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 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

    晁错/ 论募民徙塞下书

    • 财察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 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司马相如/ 谏猎书

    • 盖明者远见于末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之于人之所忽者也。

    严安/ 言世务书

    • 心既和平,其性恬安;恬安不营,则盗贼销;盗贼销,则刑罚少;刑罚少,则阴阳和。四时正,风雨时,草木畅茂,五谷蕃熟,六畜遂字,民不夭厉,和之至也。
    • 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馀岁
    • 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
    • 变风易俗
    •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 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
    • 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

    主父偃/ 论伐匈奴书

    •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淮南王安/ 谏伐闽越书

    • 布德施惠
    • 盛德上隆,和泽下治,近者亲附,远者怀德。
    • 视之若易,行之实难。
    • 戴白之老,不见兵革。
    • 师之所处、荆棘生之。
    • 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从。

    董仲舒/ 对贤良策一

    • 任大而守重
    •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
    • 孔子曰『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
    • 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
    • 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
    • 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董仲舒/ 对贤良策二

    • 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
    •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董仲舒/ 对贤良策三

    •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 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
    •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
    • 承天意,以顺命也。
    •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 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
    • 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

    - 路温舒/ 尚德缓刑书

    • 人情安则乐生
    • 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垢。

    贾捐之/ 罢珠厓对

    • 禹入圣域而不优。
    • 以上言三代不廓地而兴,秦皇务广地而亡。
    • 《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

    赵充国/ 陈兵利害书

    • 以坚其约

    赵充国/ 屯田奏三首

    • 以贵谋而贱战
    • 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刘向/ 条灾异封事

    •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箫《韶》九成,而凤凰来仪。
    • 独处守正
    •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刘向/ 论甘延寿等疏

    •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 千里之镐,犹以为远,况万里之外,其勤至矣!
    • 以功覆过
    • 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
    • 裂土受爵
    • 而大功未著,小恶数布

    刘向/ 论起昌陵疏

    • 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圣贤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 ,而是非分明。
    • 明天命所授者博。
    • 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
    • 富贵无常
    • 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 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 骨肉归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
    • 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
    • 不如速朽
    • 秦相吕不韦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义。皆明于事情者也。
    • 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馀年,越人发之。
    •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 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

    刘向/ 谏外家封事

    • 臣闻人群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
    • 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

    • 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 下之俗本于上之化。
    • 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

    匡衡/ 论治性正家疏

    • 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蔽;
    • 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 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梱内
    • 所亲物得其序

    匡衡/ 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疏

    • 君子慎始

    贾让/ 治河议

    • 分杀水怒

    扬雄/ 谏不许单于朝书

    • 六经之治,贵于末乱;兵家之胜,贵于末战。
    • 其强难诎,其和难得
    • 唯陛下少留意于末乱、末战,以遏边萌之祸。

    刘歆/ 毁庙议

    • 故德厚者流光

    樊准/ 兴修儒学疏

    • 朝者进而思政,罢者退而备向,小大随化,雍雍可嘉。
    • 宠进儒雅
    • 延颈者日有所见,倾耳者月有所闻。

    刘陶/ 上桓帝书

    • 秦之将亡,正谏者诛,谀进者赏
    • 危非仁不扶,乱非智不救。

    刘陶/ 改铸大钱议

    • 皆举合时宜,动顺人道也。
    • 民穷则恐为乱。

    高堂隆/ 谏明帝疏

    • 当畏天命
    • 秦始皇不筑道德之基,而筑阿房之宫
    • 腹心造膝

    刘琨/ 劝进表

    • 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 所谓生繁华于枯荑,育丰肌于朽骨。

    江式/ 文字源流表

    • 以趣简易,始用『隶书』
    • 以邈徙隶,即谓之『隶书』
    • 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
    • 篆、隶大同
    • 世易风移,文字改变。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

    • 奉宣圣旨
    • 识古知今
    • 臣质性凡钝,闻见陋狭
    • 越职干议,典制所禁,未信而言
    • 皆以进议见拒,恳诚激忠,遂至发愤逾礼而不能自止故也。
    • 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 倡乱之始,气盛力全
    • 势因时变
    • 当易而反难
    • 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兵者,财之虫也
    • 寇乱有益,剪灭无期
    • 扬汤以止沸,不如绝其薪而沸止之速也。 以劳心于服远者,莫若修近。
    • 此郡凶徒,互相劫制,急则合力,退则背憎。
    • 无扰则祸不生,息劳则物力可济。

    陆贽/ 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

    • 但缘上封事及奏对者,少有忠良,多是论人长短,或探联意旨。
    • 大抵皆是雷同,道听途说,试加质问,即便辞穷。
    • 圣德广大,如天包容。
    • 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
    • 有因噎而废食者,又有惧溺而自沉者。
    • 臣闻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立由乎诚。
    • 唯信与诚,有补无失。
    • 以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
    •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故驭之以智,则人诈;示之以疑,则人偷。接不以礼,则徇义之意轻;抚不以恩,则效忠之情薄。上行之,则下从之;上施之,则下报之。
    • 众庶惑而求叛乱
    • 《易》曰:『日新之谓盛德。』
    • 《礼记》曰:『德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皆不以无过为美,而谓大善盛德在于改过日新。
    • 不美其无阙,而美其补阙。
    • 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 迁善则其德日新,是为君子。
    • 挺秀千古,清明在躬
    • 闻过则羞已之短,纳谏又畏人之知
    • 道冠前古、泽被无穷者
    • 知谏而能从,过而能改,帝王之美,莫大于斯!
    • 陛下若纳谏不违,则传之适足增美;陛下若违谏不纳,又安能禁之勿传?
    • 夫人之常情,罕能无惑,大抵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轻,溺于所欲。
    • 窃谓为下者莫不愿忠,为上者莫不求理。
    • 上好牲,必甘于佞辞;上耻过,必忌于直谏。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旨。
    • 周昌进谏其君,病吃不能对诏,乃曰『臣口虽不能言,心知其不可』。
    • 能小事则处之以小官,立大劳则报之以大利。
    • 有尧、舜聪明之德,而未光宅于天下;有覆载含宏之量,而未翕受于众情。

    - 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 圣人之立教也,贱货而尊让,远利而尚廉。
    • 生之长之,而不恃其为;成之收之,而不私其有。
    • 降至尊而代有司之守、辱万乘以效匹夫之藏?
    • 以上言上不蓄私财
    • 贵臣贪权,饰巧求媚。
    • 《记》曰:『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
    • 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
    • 故燕昭筑金台,天下称其贤;殷纣作玉杯,百代传其恶;盖为人与为已殊已。
    • 盖同利与专利异也。
    •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
    • 傥加之见善必迁
    • 天子之贵,岂当忧贫?

    韩愈/ 论佛骨表

    • 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感

    欧阳修/ 论台谏言事未蒙听允书

    • 患于好疑而自用也。夫疑心动于中,则视听感于外。
    • 非恶明而欲昏也,以其好疑自用而与下争胜也。
    • 用心益劳而事益感者

    苏轼/ 止皇帝书

    •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 结人心,厚心俗,存纪纲。
    • 人莫不有所恃。
    • 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智者所图,贵于无迹。
    • 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 泥中之斗兽
    • 孟子有言:『其进锐者其退速。』
    • 若逆多而从少,则静吉而作凶。
    • 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从其令而从其意
    • 水失故道 ,虽食议者之肉,何补于民?
    • 凡所擘画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
    • 岁月既深,已同永业。
    • 人心或摇,甚非善政。
    • 圣人立法,必虑后世。
    • 多欲之君,辅之以聚敛之臣。
    • 若民所不悦,俗所不安,纵有经典明文,无补于怨。
    • 女户单丁,盖天民之穷者也,古之王者首务恤此,而今陛下首欲役之。
    • 孟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 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
    • 是以古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
    •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世有尪羸而寿考,亦有盛世而暴亡。若无所犹存,则尪羸而无害,及其已耗,则盛壮而愈危,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藏和平而寿命长,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品,伐真气而助强阳,根本已空,僵仆无日。
    • 忠厚近于迂阔,老成初若迟钝。
    • 一则使其更变而知难,事不轻作;一则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无辞。
    • 大抵名器爵禄,人所奔趋,必使积劳而后迁。
    • 近来外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 不取骤进速化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

    • 胜则变迟而祸大,不胜则变速而祸小,不可不察也。
    • 食其甚美,死者甚苦。
    • 臣闻之,凡举大事,必顺天心。
    • 保疆睦邻,安静无为。

    苏轼/ 徐州上皇帝书

    • 瓶竭则罍耻,唇亡则齿寒。
    • 不幸而贼有过人之才,如吕布、刘备之徒。
    • 京东恶盗,多出逃军
    • 小失意则起离畔之心。
    • 陛下守臣权太轻故。臣愿陛下稍重其权。
    • 英圣特达
    • (文词进)考其所得,多吴、楚、闽、蜀之人。至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盖自古豪杰之场。
    • 凡士之刑者不可用,用者不可刑。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
    • 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
    • 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
    • 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 所谓察之者,试之以事是也。
    •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
    • 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 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
    • 耗精疲神
    • 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
    • 穷而为小人,泰而为君子者,则天下皆是也。
    • 其偷惰取容之意起,而矜奋自强之心息。
    • 婚丧奉养服食器用之物,皆无制度以为之节,而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
    • 故富者贪而不知止,贫者则强勉其不足以追之。
    • 通贵之臣。
    • 所谓禁其末而弛其本。
    • 法严令具
    • 夫责人以其所难为,则人之能为者少矣。人之能为者少,则相率而不为。
    • 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成天下之才甚易也。』
    2020-02-14 13:38:44 回应

做个美人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3条 )

艺术哲学
1
影响的剖析
1
西方正典
1
与父亲的奥德赛
1
如何读,为什么读
1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2
理想国
1
西方哲学十五讲
1
苏格拉底的申辩
1
附录和补遗(第2卷)
1
寻路阿富汗
1
诗人的迟缓
1
附录和补遗(第1卷)
1
走到人生边上
1
薄伽梵歌论
1
成为
1
知堂回想录
1
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1
张居正大传
1
文学江湖
1
怒目少年
1
昨天的云
1
知堂谈吃(增订本)
1
顾随讲《诗经》
1
谈美 文艺心理学
1
西方美学史
1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1
风风雨雨一百年
1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1
彼岸印迹(精装珍藏版)
1
苦竹杂记
1
《红》(精装珍藏版)
1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1
一生的远行
1
《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1
悼念忆:师友回忆录(精装珍藏版)
1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1
牛棚杂忆
1
象牙塔日记(精装珍藏版)
1
中国古典文心
1
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
1
梁漱溟全集5
1
梁漱溟全集(第3卷)
1
梁漱溟全集8
1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
教育家叔本华
1
毛泽东选集
1
毛泽东选集
1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1
孔学古微
1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3
叔本华思想随笔
1
曾国藩全集(全31册)
1
梁漱溟全集6
3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
2
人生的智慧
2
叔本华美学随笔
1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1
顾颉刚日记
1
梁漱溟全集·第4卷
1
梁漱溟全集2
1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1
抉择时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