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试读:1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的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棱镜”本是物理学上的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所以取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意在透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示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丛书编委会2000年秋于南京大学 ● 什么是文化? ● 为什么要研究文化? ● 文化与哪些事物相关? 这是一本向学生介绍1 文化地理学的教科书。应该首先给文化地理学这一名称下个定义,然而这是一件应该做却难以做好的事情。给“文化”这个词下定义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我们见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文化地理学”下定义比起给“文化”和“地理”分别下定义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尽管文化地理学有时听起来非常抽象,但是本书将要论述的是,不论“文化”如何被定义,我们都应该把它放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去进行研究。本书将着重研究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问题,把“文化”(该词在原文中以复数形式出现)视为可定位的特定的现象是本书的宗旨,这也是文化地理学的贡献。 一般情况下,初次接触文化地理学这一概念的学生会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它是研究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的,如记录片《正在逝去的世界》(Diappearing World)中所表现的那样。这种观点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在不同地理空间里的表现形式,即研究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和部落。我们常常在一些国家地理杂志和游记中见到类似的观点。另一种观点是,将文化与艺术即“高雅文化”联系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却常常是对地理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困惑不解——究竟地理与艺术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只抓住了“文化地理学”内涵的一小部分。也许我的观点有所偏颇,我认为在过去的15年里,文化地理学已成为发展最快、最为有趣的地理学分支学科。这是因为该学科研究领域引起的争议以及涉及的素材都十分广泛,我将在下面的章节 中解释其中的原因。首先我将给文化地理学所涉及的内容进行2定位。 框1.1 文化的定义 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可收集到的使用在各类学术著作中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有150种之多。的确,“文化”的诸多定义表明人们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本书并不是又要推出一个新的定义,本书的指导思想是将“文化”视为一整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它们使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意义,生活中那些物质的形式和具有象征性的形式产生于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避免两种错误认识: 其一,将文化描述为一种“剩余变量”,即凡是其他领域不能包括的内容统统解释为文化现象,“文化”因此被看成“剩余部分”。我认为,这种描述远远没有体现出“文化”的中心意义。其二,认为“生活方式”的提出,对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进行选择提出了质疑,而生活方式通过某些形式得以再现将带来有关“变化”的争议,这种“变化”是由时间造成的。社会与文化那种“选择与融合”关系的发展趋势,将在本书中得到阐述。 世界旅行记 许多人最初都认为,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不同文化如何在世界各地区流行的。许多学生学习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动机是,他们认为该学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不仅因为它们有不同的服饰和生活方式,而且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等级观念、信仰体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文化地理学不仅关注不同民族形式上的差异即物质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关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而正是思想观念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说,本书不仅研究文化在不同地域空间的分布情况,同时也研究文化是如何赋予空间以意义的。因此,本书将对形成不同文化的思想观念、实践活动和客观事物进行寻迹追踪,也将探寻这些文化是怎样形成各自的特征而使得人们将自己归属于一种文化,以区别于其他人。本书采用了一系列的尺度来衡量不同体制的国家(共和国、帝国),不同形式的商业 3公司、商店、商品、书籍、电影在形成不同文化特征时的作用。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经历了不同形成过程的文化是如何汇集到一个特定的地方,这些地方又是怎样对其居民产生意义的。有时,我们从全球范围内考察这些过程;有时,我们又从与人类最密切相关的空间即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空间的家来着手研究这些过程,这也就是所谓的微观地理学。 由此可见,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点是怎样保留了产生于斯的文化。因此,本书将论述精神与文化、人的实践活动与地域,以及各种文化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此,本书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例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本书对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并不仅限于遥远的异域民族,也包括我们西方人的行为方式。人们容易将自己所熟悉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看成自然而然的事,而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正如皮埃尔•布尔狄(Pierre Bourdieu)所说的那样,任何一种文化在你了解它们的规律并理解它们之前,它们看起来都是五彩缤纷而且杂乱无章的(布尔狄,1984年)。这就是说,每一种文化的规律与其他文化一样,都带有任意性和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人类学家马歇尔•萨赫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讲过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说,印度之所以被称为“圣牛之邦”,是因为在印度,牛这种动物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它们招摇过市并随地大小便。人们决不会食用牛肉,虽然它美味可口。当然,这位人类学家同时也指出,按此标准,英国、美国则可称为“圣狗之国”(萨赫林斯,1976年)。由此可见,文化地理学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一方面,它承认自己文化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它又不能草率地判断其他文化。 高雅文化、民间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化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象征性的活动形式, 如戏剧、歌剧、艺术、文学及诗歌等。所有这些,通常被看成是某个社会文化的产物或表现形式。当然,我们可以扩大一下范围,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等这些形式,以及使得大众能够感受并发展创造这些形式的所有事物都包括进去。因此,文化地理学必须包括那些推动文化发展的所有机构。这也许会把我们带到出人意料的地方,例如学校。在那里,孩子们了解了他们自己文化中的4历史名人和文学巨匠,或者聆听了有关各类公共纪念物的解释。但是,即使我们不离开象征性事物这一话题,我们也还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各种仪式不仅存在于遥远的古代社会,也存在于现代社会。英国人有皇家仪式,如国会开幕式、升国旗仪式,美国人有独立日庆祝仪式,而法国人有巴士底日(庆祝法国国庆仪式),所有这些节日或仪式都是国家批准和提倡的。因此,文化地理学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国家只提倡某些仪式而不是另外一些?从这些仪式中,国家得到了什么?然而,文化所包含的远远不止国家所提倡的这些节日或仪式。不同的宗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提倡众多不同的节日和仪式。在众多的节日中,我们得把圣诞节、感恩节、逾越节(犹太人的节日)和开斋节看作保持和再生了许多不同文化的节日。 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宗教方面,文化已深入到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圣诞节可以说是一个宗教节日,它推动了基督教文化的发展,而同时它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世俗的家庭节日,它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所以,在研究文化时,产品的加工、大众消费等,都将成为我们要考虑的方面。瓦伦丁节(情人节)或万圣节虽源于宗教,可现在这些节日的宗教色彩已很淡,实际它们上已成为世俗的商业性节日。我们的研究还应包括一些著名的非宗教节日如英国的“盖伊•福克斯之夜”或苏格兰的“彭斯之夜”。然而,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节假日方面,它还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也应将民间文化包括进来 —— 研究本土方言和民间建筑风格等等。但是,就当代西方而言,我们还应包括“日常生活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具有历史意义的因素还应包括日常生活的成分。我们必须思考人们是怎样通过模式化的产品构建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空间,他们又是怎样通过电影、书籍来反映人与地方的联系,以及这样的文化是怎样与工作和娱乐紧密相联的。 民族、地理景观和历史时期 每个区域都是一枚反映民族相似性的徽章 ——保罗•维达尔•德拉•布拉什 ● 文化地理景观、文化区域和“区域特性” ● 物质文化、手工艺品和地理景观 ● 文化形式的分布和传播 放眼世界,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具有不同信仰和风俗的各个民族组成的巨大的镶嵌画。这已成为关注各地区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景观的文化地理学所有研究传统的出发点。本章将概述此类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并着重研究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将其看作改变环境的过程。在做这些工作时,本章将以伯克利学派的研究为依据,并会着眼于该研究方法与法国历史年鉴学派(Annales)及英国的地方历史研究学派(local history approaches)之间的共性。每个学派的地理学家都研究了不同民族形成其有特色的地理景观或文化区域时所起的作用。这些文化区域是以被研究民族的典型地理景观为标志的。由此引发“文化”与人的关系问题。随后,本章会谈到如何用“重写历史的思想”(the idea of a palimsest)来诠释这种地理景观。这会将不同时期地理景观的发展与文化的空间融合(指思想、实践和技术的传播)结合起来。这些内容组成了本章的最后一部分,该部分着重于研究新旧大陆间的文化活动。 不断变化的地球的“面孔” 首先要谈的问题就是地理景观的定义以及它在文化地理学中的作用。地理景观首先指的是不同时期地球形态的集合。地理景观不是一种个体特征,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会15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地理景观就像文化一样,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因为文化也不是个体特征,它们只能存在于社会中。许多研究工作都着重研究地理景观对某个社会团体的影响,以及该社会团体对地理景观的影响。这里使用了一种古代地理学的传统方法——时间记录法(chronography): 研究地理景观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将不同过程结合起来。人们常将它看作一种研究特殊规律的方法,因为与一般规律相比,它更关注将不同情况结合后所产生的个别、独特的后果。1925年,卡尔•索尔(伯克利学派的创始人)在《地理景观形态论》(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文中就考虑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地理学不必从空间规律概念着手,这种概念多少都源自于自然科学。他认为地理学应从地区差别的基本体验入手。因此,地理学的基础是地理景观的多样性,这一多样性被看作“是现实中朴实、特定的部分,而不是一个高深的论题”(索尔,1962年317页)。 索尔不赞成经验主义—— 仅仅收集有关不同地区的资料。他主张建立一门研究个别地理景观如何开始成形的学科。这种分析很严密,但决不会是能解释所有现象的一般规律。 索尔特别批评了20世纪早期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该学派当时由美国著名的埃伦•塞坡尔领导,并以“环境决定论”为基础,他们把文化的发展看作是人类适应基本气候因素的过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无情的批评,而不仅仅是其早期的种族主义。实质上,它试图利用对环境刺激的新达尔文式的反应,来解释全球不同文化。因此认为,北半球温带区域自然就在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原因在于当地的气候促使人们去劳动,而这些劳动又获得了回报。但在热带地区,人们不必去劳动,情况就不一样了;而北极地区人口稀少,财富积累的可能性十分有限。于是,形成了一个为欧洲帝国主义辩护的自私的理由。由于这一理由,政治占领过程看起来像是一种自然规律(另见第六章)。索尔特别反对这种理论。对他来说,这与文化多样性的现象相悖,人们会因此将文化多样性现象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原因。16 打着环境决定论旗帜的地理学代表了一种教条主义。它认为,环境决定论平息了人们由于不理解宇宙奥秘所产生的困惑;认为这种理论是理智时代的福音;认为它确立了一种具有恰当秩序,甚至能实现最终目标的独特框架。 (索尔,1925年、 1962年348页) 对于这些理论,索尔大都持怀疑态度。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了解众多文化的复杂性,也是因为他不赞成将文化的复杂性简化为由某个单一因素推动整个系统的情形的研究方法。有些理论没有将区域看作一个整体,而是把它看成可产生某些最终产品的系统,这些产品可与系统分离。对这种理论索尔都持有怀疑态度。对他来说,在本地区景观中被描述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就是最终产物。因此,不管是单一原因的解释,还是将地理景观拆分成某些独特的产品以寻找“科学规律”都是错误思想引导的结果,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中,为了唯物主义宇宙观精确教条的利益,地区联系的复杂现实都被舍弃了。”(索尔,1962年321页) 因此索尔呼吁大家使用?理学的独特概念。也就是说,研究地区及生命的独特构造,而不是去探求一般规律,即所谓的“研究普遍性科学规律的”方法(nomothetic approach,见第七章)。他提出把地理景观看作一种综合景象,集中对它进行研究,掌握当地文化的整个运转过程。索尔认为,研究普遍性科学规律的方法将文化拆分成了诸多因素,失去了把文化看成活生生的整体的感觉。索尔在他写的一段非常出色的文章中,尖锐地批评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于20世纪40年代在墨西哥推广并资助高产玉米品种的做法。他的批评十分严厉,人们因此称他是“古文物家”。他们说他试图将老的玉米品种当作古董或珍藏品一样保护起来,认为他将当地居民封闭在过去的生活中。显然,对索尔来说,他关心的是让当地的玉米品种成为该地区高度发达的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他很小心,防止它没有被看作是一个可变因素,或没有在其他地区引起深刻变化就被损害了。另外,他对国内植物起源进行了研究。此后,他把种类多样性看作是“文化中心”——改革中心的一个明确特征。数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多样性,已能应付独特的生态和文化环境。索尔担心西方谷物的强行引进会破坏这种多样性。因此,在这种引进外来品种的思想流行起来之前,他就先谈到了生物多样性问题。 一个文化地理学家就庄稼物种和基因库问题进行的争辩,这看起来有些奇怪。但对索尔来说,争论的这些问题正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是社会进程和知识的物质表现与具体体现。对此,索尔有一句精辟的总结。他说,如果运货的道路17是地理现象的话,运货的车厢也可以看作是地理现象(1962年369页),有关写作和社会信仰体系的知识和技能是文化。同样,用于种植和收割的物质、知识和技能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它们多是紧密相关的,索尔反对人们只着眼于那些孤立因素。例如,让我们看一下美索不达米亚最早为人所知的有关书写的例子: 用粘土制成的刻写板像是谷物收成时纳税或纳贡的历史记载。在看待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实践活动与持久、密集的农业聚居地的兴起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以当时书写技术和上层阶级对知识的掌控和积累为根据。它们的兴起为首批城镇居民提供了剩余食物。这也表明了我们应把技术和知识看作是影响某一地理景观体系的一部分(见框2.1)。 框2.1 文化、文化物质和文化再生 人类学家阿尔弗莱德•克罗伯(Alfred Kroeber)对该见解有一段十分有用的评论:文化由明确的和含糊的行为模式组成。这些行为模式通过符号来获取并传递。文化就是人类不同群体取得的独特的成就,也包括它们在手工艺品中的体现。文化的本质核心由传统思想(即源自历史和由历史选择的思想)及其附着的涵义组成: 一方面, 可将文化体系看成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可将它们看成进一步活动的条件因素[克罗伯和克拉克洪(Kluckholm)1952年,引自齐林斯基(Zelinsky)1973年]。 请注意该定义是如何把物质和符号结合了起来的。如上所述,一代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体现在他们生产的以及他们留传给下一代的农作物种类中,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文化的产品。同样,地理景观既可被看成是文化产物,也可看成历经不同时期文化的再生。索尔在文章中提出,这些文化产品在经人使用时,可能成为产生变化的动因: 工具不仅仅是由人制造出来的产品,同时也帮助人们去决定自己所做的工作。因此索尔对那些研究“独立”因素和变量的方法抱怀疑态度的原因就很明显了。同样,他致力于用地理景观和文化区域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 地缘政治学: 地理景观中的权力体现 ● 包含与排除之间的关系 ● 地理景观的意象和象征性 上一章使我们了解到地理景观是不同的民族与自己的文化相一致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地理景观视为一个象征系统而作进一步研究。就是说,我们将了解居民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影响地理景观的形成以及景观所赋予的意义又如何与其形式相关联的。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地理景观看作一个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而社会就是构建在这个价值观念之上的。从这个意义说,考察地理景观就是解读阐述人的价值观念的文本。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地理景观得以保存和巩固。本章将首先从与人最亲密的空间——家庭住宅开始谈起,研究家庭住宅的形式以及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与社会生活观念相联系的。对家庭住宅所持的这种观点把人们的宇宙观与地理景观的物化过程联系起来。第二节根据住宅与地形的关系中有争议的并不断变化的意义,对典型的英国乡村住宅和园林进行研究。第三节研究中世纪的中国皇宫怎样把宇宙观与地缘政治手段相结合来为统治者服务。第四节研究这一点如何继续体现在被人为地赋予象征意义的景观中,特别是在为了表达民族主义精神而人为地重新改变地理景观的事实中。 住宅的28形式 人们总是把家看作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它太为人们所熟悉了。然而,不能因为某件事物极其平常就认为它没有意义。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一整套的惯例,而家就产生于此。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对不同形式的住宅进行观察。 西方家庭与社会分割 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期里,与“家”有关的活动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把目光投向西方,我们就会大致把最近300年划分为一个隔离和分割的过程。例如,中世纪商人的家总是临街有一间正屋或商业活动室,储藏室设计在上层或后部,储藏室的上面是居室,再上面可能会是工作间,这是一个把生产和家庭生活融为一体的空间。后来,商业活动在不同地区先后被迁入工厂,不同形式的工作在不同时期被转入工厂——这就影响了不同性别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劳动价值。这一结果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生产”性劳动,即“经济”劳动在室外的空间进行,而“再生产劳动力的”劳动,诸如吃饭、穿衣、睡觉和养育孩子等活动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这种分离是文化地理意义上的安排,它使不同空间内的活动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和经济价值。因此,家可以被看作有性别区分的文化地理景观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劳动的男人即“养家糊口的人”的工资观念和家是女人“领域”的观念。这样的地理文化景观形成后又被重新改造,对它的分析不可过于笼统。因此,如果我们考察英国的城镇住宅,可以看出它们在30年代和战后期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住宅面积缩小而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变化,构成一个家庭单元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记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阶级的明显标志是使用家仆。所以,城镇的住宅设计都考虑到这一点,将仆人的房间安排在阁楼或楼下那些不易被客人看见的地方。厨房、洗衣间等也隐匿在这些位置。随着家佣的29减少,现代居室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家务劳动空间的有效性而不是考虑如何把它们隐藏起来。 家庭内空间安排的惯例说明了我们信任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和维持这种关系的社会活动性质。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在西方有多少种分割才能构成一个正常的家的概念。经济活动发生在家以外的地方,家佣数量的减少说明一个家庭住宅里,住的基本上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在其内部结构中,“前厅”作为向来访者展示的空间,是布置得最讲究的地方,它与日常生活的其他空间如卧室(参见插图3.1)相分离。我们可以通过曲线描绘出近200年内住宅空间的分割情况,这是变化的道德观念在地理上的表现。首先是卧室与其他居室的分离,接着是成人卧室与儿童卧室的分离,然后是不同性别的儿童卧室相互分离。家庭住宅内私人空间的设立使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性别观念表现在房屋的结构中了。30 插图3.1“Lesprit en la virilite”(男性精神),作者阿布拉罕•波士。画面是17世纪巴黎一个富裕家庭就餐的场面,当时吃饭和睡觉是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而这些活动的分离是按照社会环境和地域空间逐步形成的。因此19世纪的乡村住宅依然集吃饭、睡觉和烹饪于同一空间(见插图 2.1)。 卡拜尔人的住宅 现在我们以西方人的住宅结构为背景,看一看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住宅。马来西亚沙捞越洲的迪亚克人(Dayak)住在传统的长屋里,里面往往居住着不止一个家庭。我们将以皮埃尔•布尔狄(Pierre Bourdie)的研究成果(1990年)为基础来考查一个更详尽的例子,这就是阿尔及利亚卡拜尔人的住宅。他们的住宅往往居住着一个扩大了的家庭。房屋通常是一个有顶盖的矩形平房,有纺织间、谷仓和牲畜棚。这样的设计安排向我们说明了卡拜尔人的宇宙观以及他们的宇宙观对房屋结构的影响(参见插图3.2)。房顶微微倾斜以便雨水排出;而这个倾斜的屋顶使房屋一端高出另一端。低的一端是人的自然活动空间,如出生、性别、性行为、睡眠和死亡,摆放的都是那些潮湿、阴暗、绿色的家什;高的一端为与光和水有关的活动和招待客人的空间,这样使屋内有了自然区域和文明区域的划分。如果一位来客被安排在靠暗墙的一方就坐,就会抱怨受到了轻视。妇女的劳动都是在室内暗的区域进行,男子的劳动则在户外进行。而这样一种在设计上将男人和女人,明与暗,高与低,自然与文明一一分离并形成对照的房屋也是与世界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男人在黎明前就离开家,户外是属于男人的空间,而室内则是女性的世界。男人结交的朋友称为“户外友人”。在他们看来,房屋是与整个户外空间相分离并与之相对照的。总之,卡拜尔人房屋内部结构的阴阳、明暗的对照关系同样反映了室内与室外的对照关系。 与作为社会生活和农业生31产的活动空间的男性世界相对照,家,作为女人的天地,是这个家的男人的妻子的领域,对于不属于这个家的任何一个男人来说,这块地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布尔狄,1990年275页) 布尔狄认为住宅内部也是根据把它与外部世界相区分的原则来划分的;内部各部分空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对照具有相同的意义。所以,通过考察地理景观的空间格局和造成这种格局的实践活动,我们能够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宇宙观。地理人文景观并非仅有简单的自然属性,它总是与特定的文化相连。因此,文化地理学具有两层意义: 一是研究文化利用地理使特定空间被赋予特定意义的方式;二是研究这些文化的地理分布。 住宅与花园: 英国乡村住宅 在这一节中,将通过考察英国乡村住宅来研究我们非常熟悉的地理景观是如何赋予空间以特定含义的,这就与本系列丛书中的《历史地理学》所讨论的资料联系起来了。英国的乡村住宅用于象征英国民族特征最本质的部分;而热情的评论家们甚至提出这是英国人对全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这一景观被作为维32 插图3.2卡拜尔人的房屋结构 此图由奥立弗(1997年)依据布尔狄(1990年)的图修改而成。 护保守的自然质朴的乡村价值观的法宝。作为代表乡绅以及社会阶层之间那种互惠关系的地理景观,它一直被用来反对国家福利制度,因为在这一景观中,有人情味的依附关系和人们相互了解的方式以及人们了解自己在这一景观中地位的方式都与非人格化的国家官僚福利制度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这一景观位于英国的心脏,那么它的空间排列就有力地说明了形成这个心脏的价值观和其中的政治内涵。这些并非是对先天价值观的折衷式的表达,它们是地理人文景观,反映了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的观念。 第一章文化的定位1 第二章 民族、地理景观和历史时期13 第三章 地理景观的象征意义25 第四章 文学地理景观: 文学创作与地理39 第五章 他者与自我: 书写家园、书写空间、标记领土54 第六章 成倍扩展的媒体空间:电影、电视和音乐75 第七章 是地区还是空间?93 第八章 关于商品和消费的地理112 第九章 生产文化132 第十章 民族、家乡与杂居世界的文化归属149 第十一章科学文化: 翻译和知识165 索引175 插图 ● 2.1安德斯•左恩的加麦尔加德,达拉那,瑞典17 ● 3.1阿布拉罕•波士作品《男性精神》( Lesprit en la virilite, c.)1630年27 ● 3.2卡拜尔人的房屋结构31 ● 5.1简•范德尔•斯特雷特的蚀刻寓言画《韦斯普奇登上美洲》,1619年58 ● 5.2拉科姆特•顿•诺伊的作品《雷米希斯在他的后宫》,1855年62 ● 5.3 摩洛哥的旅游广告画,1994年64 ● 5.4《朋友》杂志封面,1902年68 ● 6.1 弗里兹•朗的影片《大都市》画面79 ● 8.1 哈特普码头区重建宣传手册119 ● 8.2 《道德消费者》杂志广告,1994年122 ● 8.3塞恩斯伯利广告作品“墨西哥风味”,1995年124 框 ● 1.1定义文化2 ● 2.1文化、文化物质和再现16 ● 4.1光明、权利与规划46 ● 5.1相关特性56 ● 5.2格式化57 ● 5.3“客观”学科和种族72 ● 7.1 领土控制和城市策略104 ● 8.1 对地方进行仿制117 ● 8.2 商品崇拜: 从香蕉中获得的启示124 ● 9.1 即时生产系统(JIT)138 ● 9.2 文化资本147 ● 10.1公共领域151 修订后记187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作者: 【英】迈克・克朗
isbn: 730503861X
页数: 187
定价: 18.00元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8
原作名: Cultural Geography
书名: 文化地理学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杨淑华, 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