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医事》试读:作者自序
2005年,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风靡东南亚,着实是火了一把。这部电视剧所讲述的,不过是韩国历史上一位宫廷医女的成长经历,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片中还有意穿插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膳食和养生之道,令人不禁反思的是,这些在每一个中医看来都如数家珍的常识,却令我们的国人备感新鲜,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这些素材都无一不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找到源头,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材料,经过韩国电视工业的现代包装之后,居然把原产地的人们搞得如痴如醉。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也充分说明了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大国,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上,我们的功课还做得远远不够,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追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窥一斑而见全豹,读者不妨首先把本书看作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文化宝库所做的一次小小的发现之旅,一次对中华传统文明的重温。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历史的演绎和传播,可谓是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但在五花八门的正说和戏说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至今仍深藏在故宫博物院中有关清代太医院为历代皇室成员诊疗所留下的历史记录。这批多达四万余件的清宫医案,不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史料价值最高的皇家医疗档案,而且可以说是空前绝后。随着太医院的发展至清盛极而衰,这批记录详实的医疗档案亦随着大清王朝的烟消云散悄悄淡出世人的视野,而这一沉睡就是整整七十多个春秋。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医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可冀先生曾倡议系统梳理清宫医案,并且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亦有专著出版。但此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在当时只为少数专家所了解,其研究成果也颇为专业,一般读者很难了解其中的奥秘。当时的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这批档案也就很少再有人问津,重又回到历史的尘埃中去了。
但在本人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看来,这批浩繁而完备的清宫医疗档案,却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它不仅在中华医药方面有其特殊的研究价值,大可造福于现代人的健康,而且在专业之外更有着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即使是对于大众读者来说,也不乏丰富的营养和裨益。具体说来,清宫医案的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各种疾病尤其是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常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疾病不仅反映出当时的国计民生,而且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只不过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们在探索历史的脉络时常常忽略了医学领域,而从医者又大多囿于专业,不曾将疾病的来龙去脉与社会发展的桥梁打通,或者也无暇顾及和发挥。在本人看来,清宫医案并不只是皇室诊疗记录的简单罗列,通过这批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脚步是如何在疾病的威胁前辗转腾挪,甚至可以不经意地逐层剥开人类社会发展与疾病史之间的种种微妙而又千丝万缕的联系,进一步洞察历史的真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王朝的医疗卫生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难得的社会文明史,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人类历史在前进过程中的无奈和苦难,亦可以感受到文明跋涉的印记和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这恐怕也是当时的宫廷太医们所没有想到的吧。
其二,清宫医案完全可以当作一部有关清代的信史来品读。中国的历史书写者常常由于时代的需求编撰历史,即使是一部二十四史,也往往因为统治者的需要而颇多隐曲、篡改之处,所谓为尊者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今天的人们在接受历史的记述时要多留个心眼,不可不信,也不可尽信。但正所谓人命关天,清代太医院在记录皇室成员病症时却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疏忽就难免杀身之祸,另一方面,统治者在自己的健康面前也不能不敞开心扉,任何一种疾病都事出有因,不仅有生理的因素,更有其精神层面的深刻原因,甚至从诸位皇帝病案中可以依稀看出当时政治气候的动态,以及一个王朝的气数。正是因为太医院的独特使命和作用,又相对超脱于政治斗争的旋涡,以及历代医家所素来秉承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清宫医案才在不经意间为今天的我们透露了诸多王朝皇位更迭的历史隐秘,以及历史人物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算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其三,中华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及至清代已自成体系且颇多创新,在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以及养生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能出入太医院者,都是内外兼修、学养深厚之人,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多在预防学和养生学方面颇有建树。遗憾的是,这些前人医家的医疗经验多深藏于常人难以看懂的药方之中,未成体系,但其实用价值却不容忽视,本书所做的工作不过把这些果实略呈于大众面前,让这些沉睡于医案之中的闪光珍珠抖落满身的尘埃,以期复活于当代,造福于大众。
其四,如果读者对中华医药的发展独有兴趣的话,那么多了解一些古代太医院的真相也会颇有助益。很久以来,人们对太医院的了解知之甚少,一方面是由于事涉宫廷内秘,另一方面也因为现存的历史资料不多,即使知道一点也大多流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议。所幸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完整无缺的四万余件宫廷医案,弥补了我们在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宫廷医学的巨大空白。值得注意的是,但凡是那些能够在宫廷内供职的御医都不是躲在深宫里的“滥竽充数”之辈,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社会医学的发展,探索中医的创新,而且往往出入于民间和宫廷之间,可谓是历代医学、医术的集大成者,只不过是集百家之长供一家之用而已,因此今人也有责任对宫廷医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使其重焕青春。
就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社会上又刮起一阵号称要“取消中医”的风浪,虽应者寥寥,但无疑也再一次暴露了中医处境的尴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很多人用现代眼光试图系统批判中医的时候,我们的邻国韩国却积极向联合国申请韩医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这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如何做解释呢?在此,本人作为一个“门外汉”也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中国在进入晚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愈演愈烈,尤其是西医的迅猛发展,中医的生存危机就一刻也未曾解除。在日益强势的西医看来,中医不过是一种另类医学,难当大任,而中医面临西医的冲击也至少有几种态度,一种态度是对中医仍持有坚定的信念,依然执着于传统的阴阳五行和脏腑理论,视西医的长驱之入而不顾,可谓数千年如一日般地我行我素;一种态度则主张中西医结合,清代太医院最后一代院使张仲元在光绪年间就有“汇通中西”的设想。但事实上,中西医结合又谈何容易,其间不仅存在着观念的巨大障碍,而且双方在医理上也颇难通约,以至于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不过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而已。长此以往,中医的人才素质也大面积滑坡,很多年轻的中医从业者连基本的望闻问切都搞不明白了。
那么,中医到底还有没有光明的未来呢?破解这个宏大的命题显然不属于本书的探讨范畴,但也与本书的立意与内容不无相关。如果跳出纯粹的专业领域把医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来看,未来的人类文明版图一方面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的冲击,谁也无法“躲进小楼成一统”,该淘汰的注定要消亡,但另一方面,文明的最终格局也注定是多元化,谁也无法做到一统天下,反而是越有民族性的越有生命力,故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这个根不是别的,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质与灵魂、理念与精神,就是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因此,尽管延绵数千年的中医之树也不乏云遮雾绕、残枝败叶,但其根基却不是谁振臂一呼就可以动摇,更不是谁可以倡议取消之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如同倒洗澡水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同倒掉了吗?中医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土壤,谁又能说,老树在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心培育之后不会开出芬芳扑鼻的新花呢?因此,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于如何挽救中医,而是如何振兴而发扬之,也就是所谓的去粗存精,推陈出新。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责怪“取消中医”的呼声,也许正是在经历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传统文化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人们才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再一次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忱与珍惜之情。
>皇家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