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试读:一个老官僚和一个老大帝国的40年

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不少,近些年陆续出版的传记和评说也很多。随便在网络上发一个评说李鸿章的话题,很快就能引来一堆或捧李或骂李的口水贴。人们对于这个一直是百年里“第一卖国贼”形象的人物,聚讼纷纭,却难有定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近代史专家雷颐先生的这部新书《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以李氏一生的重要奏折和信函为突破口,从“为官”、“外交”和“洋务”三个方面考察了李鸿章一生的为人和事功,堪称学术界人的第一次“正说李鸿章”,或者能为解读李鸿章其人辟出一条新路,还一个更真实的历史人物。 老官僚的官场智慧 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今天的“秘书党”应该认真学学。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作者对此有很精到的评点:这是“思想错误”与“组织错误”的区别。李鸿章作为洋务健将,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主张变法这一条是怎么也赖不掉的,但既然当权的是太后,那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紧跟皇上就行了。这就是李作为老官僚的官场智慧。这一幕“君臣”之间的对话,端的是惊涛暗涌、凶险非常。而李对康、梁的“保护”态度,和接下来抗旨不肯挖康、梁两家祖坟的事情,又充分显示了老官僚做事预留后路的生存智慧。 对于做官,曾国藩曾有批评:“少荃拼命做官”。但李鸿章虽然“拼命做官”,精于自保,他却也并没有在戊戌政变中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错案,以洗干净自己,反而有点挺身而出的味道,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了。 成效最著的改革家 该书对李鸿章更为褒扬的是其作为改革先锋的一面。尽管后来的历史书对于洋务派多有贬低之词,但回到历史现实去考虑,洋务派在工业、商业、军事以及文化的近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确属不易。而无论是办机器局、招商局,设电报、修铁路,还是派留学生和陆军海军的近代化,这些大事件,都与李鸿章密切相关,都和李鸿章的支持和努力分不开。作为改革家的李鸿章曾经发过这样一段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这正是一个改革家应有的精神和风骨:我们现在若不能顶住压力,把事情办好,那后来的人恐怕都不一定想得起来要这样做呢! 对于办洋务,梁启超也曾有批评“不敢破格”,但从李氏一生来看,李鸿章虽然不能破格,但到底也始终力所能及地在推进革新。 帝国第一流外交家 当然,对于李鸿章,作者雷颐也并不是有心一味要作拔高。该书也还透露出了其他一些信息:“巡抚也曾心狠手辣”,李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背信弃义杀过降,可能还曾下黑手暗杀过常胜军的统领官美国人白齐文;在对慈禧亲信吴棠一案的处理中,也曾颠倒是非装糊涂。作者有一个很精彩的总结:既要做官,又要做事,但首先是自保,这才是李鸿章的立场。由这点出发,来论李的所作所为,才能真正达到“理解之同情”。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我们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该书对时代背景有很深度的分析,这也是值得称道的一点。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作者: 雷颐
isbn: 7203059685
页数: 314
定价: 29.80元
出品方: 汉唐阳光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01-01
书名: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