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上)》试读:"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1985 年12 月29 日,深圳的标志性建筑深圳国际贸易大厦宣布竣工,这座位于罗湖区市中心的53 层商业大厦昂首向天,显示出这座城市孤傲坚韧的性格,向世人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力排千难万险不可阻挡的步伐。
国贸大厦的建设最早是由深圳第二任市委书记、市长吴南生提出来的。他希望建一栋38 层的巨型大厦,超过当时全国最高的37 层南京金陵饭店,创造一个全国之最。深圳市长梁湘上任后,支持加速建造这座大厦。由中南设计院朱振辉设计的大厦群楼簇拥,主楼双筒结构,楼层从原来设想的38 层提高到53 层,主楼塔顶增设了旋转餐厅。深圳市委领导决定,这座命名为国际贸易大厦的全国最高楼,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象征,选址在深圳市的商业中心。
1981 年5 月,国内38 家集资单位第一次在竹园宾馆召开筹建国贸大厦会议的时候,时年53 岁的中国建设三局局长张恩沛带领骨干挤火车南下来到深圳,他要为刚刚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找米下锅。和他同来深圳的还有总工程师臧克勤和后来建设国贸工程骨干力量的王毓刚与罗君东。在张恩沛的努力下,拿下了几个小项目,后来还拿到了香港投资的金城大厦。金城是大家都很渴望的项目,赚的是外汇。就在这时,张恩沛得知"神州第一高楼"--国贸大厦即将招标。他深知这一工程的深远意义,于是下定决心,争取国贸。就在他决心全部拿下时,政府的决定让他跌入矛盾之中:金城和国贸,只能选其一。
一个是外汇项目,一个是内资项目;一个已稳拿在手,一个还是未知数;一个利益唾手可得,一个只是有可能的辉煌。
经过连续多天的思考和论证,张恩沛顶住压力毅然放弃金城,参与国贸投标。
没决定之前是吃不好,睡不好,经常连夜做方案。因为要想中标,必须在速度上下工夫。而这样大的工程,要想快,就必须采用滑模。滑模对于张恩沛来说,既是一个有分量的筹码,也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1983 年1 月22 日,张恩沛的冒险终于有了结果,中建三局中标了。
中建三局是凭借滑模方案中标的,但是具体怎么操作,没有人做过。所谓滑模,就是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这种方式虽然快,但是如此大面积的滑模施工国内尚无先例。对于这座高达53 层,建筑面积超过10 万平方米,高出地面达150 米的建筑来说,滑模施工无先例可以借鉴。
1983 年8 月,从主楼第三层开始滑模。第一次试滑以失败告终,滑完后一看就傻眼了。这滑的哪里是柱子啊,是马蜂窝!柱子上到处都是窟窿,有的墙体都拉裂开了。
第二、第三次试滑也接连失败。连续的失败让工程的甲方--深圳物业公司再也坐不住了。一次会议上,物业公司的老总拍案而起:"这不是你们的实验场!""没有弯弯肚子,就不要吃镰刀头子。"明确表态,让中建三局马上滚蛋。
不能就这样走了啊,张恩沛和时任国贸工程总指挥的李传芳多次找到甲方,恳求再给一次机会。在一次会议上,国贸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俞飞熊当场宣布:"我是这里的技术负责人,再滑不成功,我去坐牢。"而当时,失败的根源已经找到:上料速度太慢。
负责基建的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和市基建办总工程师黎克强在经过详细研究后,认为中建三局的分析是对的,于是罗副市长一锤定音: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会议过后,罗副市长把张恩沛、李传芳拉到一边,注视着他们说:"这次一定要做好准备,宁可晚滑,也要成功。你们的成败就是我们的成败!"
张恩沛从湖北调来了4 台混凝土搅拌机,但还是不够,必须引进先进设备。当时购置5 万元以上的设备,就必须到北京中建总公司批准,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了。于是张恩沛找到甲方,要求向银行申请外汇支援,购进了两个爬塔、三台混凝土输送泵和一台混凝土搅拌站。私自动用外汇,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的。张恩沛的这次冒险,使他在1989 年受到有关部门的审查。
第四次试滑在1983 年9 月18 日晚上11 点进行。"夜里失败了,没人知道!"张恩沛的小算盘显然打错了,当晚7 点,罗昌仁副市长和黎克强总工程师就已经出现在工地上。经过一夜的努力,滑出来的柱子没有任何问题,水泥面像刀切一样平。9 月19 日上午,工程总指挥李传芳大声宣布:滑模成功。霎时,整个工地哭声、笑声、欢呼声交织成一片。
随后越干越顺,速度也越来越快。罗君东介绍,5~10 层,7 天一层;10 ~20 层,5 天一层;20 ~30 层,4 天一层;30 ~50 层,3 天一层。其中最快纪录是两天半一层。
1984 年4 月30 日,国贸主楼封顶,比预先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1985 年12 月29 日,国贸大厦竣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传遍神州大地。
1992 年春天,就是在国贸顶楼的旋转餐厅,88 岁的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国贸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成为经济特区的一个历史象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时候起,速度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