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金兀术》试读:题记
(一)金兀术是历史名人
本书题作《历史上的金兀术》,是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撰写的一本小册子。顾名思义,此书是专门记述金兀术的人物专书,不妨说是为金兀术作传。金兀术本名完颜宗弼,金兀术是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名字,为了接近读者,故而采用了金兀术这个名字--尽管这个名字很不确切,下面有关章节还要说明这个问题。
到北京大大小小书店去转一转,就会发现关于人物传记的图书很多,有的是图文并茂,装帧相当华丽,反映出这类图书很畅销。至于人物传记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涵盖中外、古今。有近代、现代的革命领袖和爱国的仁人志士,有古代的皇帝、皇后和贤相、名将,还有当代形形色色的影星、歌星、球星,以及事业有成的科学家、文化名人和实业家。此外,还不乏"人民公敌"蒋介石和"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传记。
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有作为、有名望,或者是影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或者是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道路,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做"感动了社会"。人们愿意阅读这类图书是有一定道理的,政府人士可以从中吸取安民治国之策,思考如何治理国家,求得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一般的"草根人士",则从中学习模仿前人的成功之路,努力奋斗,出人头地,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名人。我想,这大概就是名人传记畅销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的金兀术》题记历史上的金兀术历史上的金兀术《历史上的金兀术》题记为什么要写金兀术?原因很简单,金兀术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名人,他的活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史发展,也影响了后世的人群。金兀术年轻时是一员骁勇的战将,屡立战功,在攻打北宋都城开封(汴京)的战斗中,他表现得十分英勇。最后,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俘虏,沦为金国的阶下囚,受尽了人间的耻辱,坐井观天,老死在五国城。这场历史上的重大变动,被宋朝人称作"靖康之变"。宋朝人耻于徽、钦二帝被俘虏,改换了一个说法,叫做"二帝蒙尘"。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中,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之句,就是指此而言。
在宋康王赵构(即宋高宗)即位以后,金兀术受诏追捕宋高宗,从黄河以南追到长江以南,一直把宋高宗追到大海之中。金兀术不习水战,只好班师北归。不久,金兀术又受命征伐陕西,虽然遇到了张俊的顽强抵抗,几经反复,互有胜负,最后金兀术还是取得了胜利,占领了陕西。在此战争中,金兀术功勋卓著,后来被提拔为右副元帅,封为沈王。
金兀术晚年,长期担任左丞相兼都元帅,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金朝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当时,金熙宗年幼,一切国家大事都由金兀术决定。金兀术在主持朝政期间,也曾对宋用兵,攻打河南、陕西,不过最后还是接受了宋朝的请求,休战和平,以淮河中游和大散关(在陕西)作为金、宋两国的分界线。此事发生在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被后世史家称作"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的实现,结束了宋、金长期的战争,对宋对金都是有好处的,用今日流行语来说,可以说是宋、金双赢。"绍兴和议"被采纳,主要是金兀术的意见。对于这一点,南宋人宇文懋昭纂修的《大金国志》指出:"兀术临终,以坚守和好之说。"《大金国志》卷27,《开国功臣》金兀术。中华书局校正本1986年版,第384页。
金兀术不管是出为将、入为相,其活动都直接影响了宋、金的历史发展,其重要地位即在于此。
金兀术属于金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故而宇文懋昭在《大金国志》中,将金兀术列入《开国功臣传》。金兀术死后,谥忠烈,配享金太宗庙廷,就是把金兀术的神主置于金太宗庙中供奉,享受皇帝般的香火。在古代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杰出的大功之臣,才能配享皇帝的庙廷。
金兀术不仅受到金朝廷的重视,在民间也很有地位和影响。据记载,金中都的玉虚观(旧址在今北京宣武区)中建有金兀术祠堂,称故太师梁忠烈王祠。金兀术生前做过太师,被封为梁王(属于封爵中的大国),死后谥忠烈,故其祠堂有此称。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八月,道士高守冲为金兀术立碑,碑文由当时的户部主事庞铸所撰。《元一统志》卷1,《大都路》古迹。赵万里校辑本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6-47页。可惜的是后来碑毁、文佚,现在已无法了解此碑的具体内容。此碑应属于德政碑,记述金兀术的一生德行。玉虚观是民间宗教组织,在金兀术死去半个世纪以后,仍有人为他建祠堂、立碑,说明金兀术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二)关于金兀术的传说
金兀术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还见于地方民间传说。在中国北方地区,关于金兀术的传说很多。今据《东北名胜古迹遗闻》、《阿城民间故事集成》,选录若干加以说明。
金兀术善于打仗,他的一生多半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因此,关于金兀术的传说多半与军事有关。据说,法库县东北五里许有山仙村,村后有山高数十丈,山顶平坦处,有古代战壕遗迹。山下有古井,深丈余。相传金兀术曾在此山屯兵,用古井之水饮马,称作金兀术饮马泉。不过此井有些怪异,人呼兀术井,井水就变苦;人呼皇帝井,井水就变甜。在法库县东南有大子山、小子山,在小子山东有白石条砌筑的营垒。相传金兀术曾在此占山为王,故称兀术街,其南有锁龙沟,是以宋徽宗被囚于此而得名。村北有调兵山,是金兀术调兵聚合之处。呼伦贝尔有古边壕,据考证为辽代所修的边壕;景爱:《关于呼伦贝尔边壕的时代》,《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关于呼伦贝尔边壕的探索》,《历史地理》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在西布特哈,有金代修的界壕边堡。在民间传说中,它们都是金兀术修筑的长城,用以防御蒙古。《呼伦贝尔志略》、《黑龙江志稿》也采纳了此民间传说。
金兀术虽然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四太子,不过他出为将、入为相,始终是朝廷的重臣。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称金兀术当过皇帝。泰来县塔子城是辽代的泰州,曾出土过辽大安七年建塔题名碑可以为证。景爱:《辽金泰州考》,《辽金史论集》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当地民间传说,塔子城为金兀术所建,城中的高大建筑台基,是金兀术登基当皇帝时的金銮殿。故而塔子城被说成是金兀术称帝时的旧都,后来迁都到阿城白城子。在开原县城东北有一漫岗,土色泛黄,称作黄龙岗。当地群众传说,金兀术曾建都于黄龙岗之南,与宋将岳飞大战于此,岳飞提出的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就是指此而言。
把金兀术说成是登基建都的皇帝,自然与史实不符,然而它却反映出金兀术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金朝是以武力取得天下,金兀术勇敢善战,是开国元勋,于是民众对金兀术十分敬重,把他美化成皇帝般的英雄。
在民间传说中,金兀术是关心黎民疾苦的王子。在阿城市永源镇广泛流传一个金兀术求雨的传说,据说有一年大旱,七七四十九天不下雨,新生的庄稼苗都枯萎了。居民没有水喝,干渴难忍。百姓四处求雨,却不见下雨。消息传到皇城之中,有大臣向金兀术启奏,请他代民祈雨。金兀术满口答应,下令搭祈雨台,他登上祈雨台,连连祷告苍天保佑:快下场和风细雨吧。果然很灵,就真的下了一场透雨,保住了五谷秧苗,还使黎民百姓喝上了水。
在北方许多地区还有白花公主的传说。在绥化县努敏河畔,有一座平顶的小山,名叫四方台。山上有城墙和半地穴房屋,应是古代的一座古城。当地人传说,四方台是金兀术妹妹白花公主的点将台,她坐在四方台中,检阅、操练台下的兵马,协助金兀术讨伐宋兵。四方台东南方还有小山,被称作白花公主墓。景爱:《四方台考察散记》,《奋斗》1986年第6期。在吉林市西北,有个地方叫九站,九站有座古城叫白花城。传说白花城为金兀术妹妹白花公主所建,她拥强兵驻守此城。城中有后人所建的白花公主祠庙,画栋雕梁,殿庭宏伟雄壮,并塑有白花公主之像,岁时祭祀,乡人有所祈祷,相当灵验。所谓白花公主的传说,并无什么史实根据。古有爱屋及乌之说,白花公主的传说也是如此。金兀术勇敢善战,人们便推测他的妹妹也一定会练兵打仗,由此便产生了种种白花公主的传说。
故事传说往往是移花接木,将民众想象的故事,依附于某些前代的古迹,借以表达民众的喜怒哀乐。从上所述金兀术和白花公主的传说,不难看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金兀术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传说往往是自发产生的,没有人指使和说教,最能表现民众的思想情愫。因此,金兀术的传说真实地反映了他在民众中的崇高地位。
史书记载、民间传说,都可以证明金兀术是历史上的名人。因此,撰写《历史上的金兀术》就很有必要、很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