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之族》试读: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    《群氓之族》初版于1975年,迄今已将30载,可以说是一本“老书”了,然而却一直刊印不断,目前这部中译稿所根据的便是 1997年的英文第4版。“族群”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人关注的一个议题,而这部书确是笔者所见迄今对这议题讨论最周详、文献与调查资料最充实的论著,难怪其能历久不衰,成为有关这议题的重要经典。    笔者并不识HaroldR.Isaacs其人,然而从白鲁恂(LucianW.Pye)在本书序中对他的介绍以及作者在序中的自叙,知道他原从事新闻采访,足迹踏遍全球,对亚洲与非洲着力尤深。他从实地采访中认识到族群问题在新兴政治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更预见到这问题在以后世界中将越来越重要,决心对之作一彻底探究,因而改向研究与教学发展。难得的是他那种虚怀若谷的涵养及追根究底的精神。他在序中自承虽然一生研究政治,特别是政治变迁,但对于“族群”问题还是了解不够,需要从头学起。他说:“我发现,对于基本群体认同的本质……最佳的途径莫过于从基本处着手,从它的源头起步。” 作者于是从10个不同的方向对族群的本质作一根本探究。从一个专业人类学者的观点看来,笔者认为他所采取的路线与获致的成果都是“非常人类学的”。    作者首先从族群的原初形态——部落(tribe)说起。他用肯尼亚基库尤人(Kikuyu)的说法把部落比作所有族人所自出的女性共祖的子宫,即“姆庇之家”(HouseofMuumbi)。从这里出发又有更多同一属性的群体:部落之外或称氏族(clan)、种族(race)、民族(nation)、族群(ethnicgroup)。名称纷杂,而属性更难界定。究竟什么才是族群、族群性(ethnicity)或族群认同(groupidentity)的基本特质?学界,特别是美国学界,都在纷纷追寻,正像他们寻找雪人一样,虽然明知雪人的存在,却不知道他长成什么样子。作者自己深信这些特质就植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语言、历史、宗教与民族性中。这些都是我们久已熟知的种种面向,然而,作者在重新检阅它们时,却提供了他自己采访的实地数据以及兼采不同学科后所建立的新的理论观点,因而对族群本质能提出一系列新的解构。后者在笔者看来到现在仍然是适用的。    1995年夏,笔者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应邀返台为东华大学创设“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当时台湾的族群问题方兴未艾,这个所还是华人世界中第一所针对这问题的教研机构。近10年来,我们确实做了不少有关的研究,培养了不少相关的人才。然而面对台湾越来越严重的族群对立的情况,我们深深感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沉重的无力感。稍可告慰的,应该正是作者在序中所说,我们现在至少能比过去更好地了解到:为什么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深藏于我们身体与精神中的那些东西,一再阻挡住我们最深沉的希望——引导出一个更人性化的人类存在。    2004年10月11日于花莲

>群氓之族

群氓之族
作者: [美]哈罗德·伊罗生
副标题: 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原作名: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sbn: 7563374817
书名: 群氓之族
页数: 286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邓伯宸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8-5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