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试读:内容提要

    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Come in a cluster)。     1890年前后的中国,似乎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这个令克氏久久不解的疑问。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寅恪与傅斯年均出身清代名宦之家,傅斯年乃大清开国顺治朝第一位状元、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掌宰相职的傅以渐之后;陈寅恪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二人皆有显赫的家族史和骄人的荣光。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陈先后留洋16载,通解 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7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        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代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大地陆沉,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被活活整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页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太息。

>陈寅恪与傅斯年

陈寅恪与傅斯年
作者: 岳南
isbn: 7561343329
书名: 陈寅恪与傅斯年
页数: 380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8-6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