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电影》试读:看一本柠檬色的小书

    在小文青和小小文青接头的“豆瓣网”上,一本柠檬色的小书悄然流传。     当孩子们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时,我不知道关于这本书,还能说点什么,可我仍然固执地动笔,或许只为一时性起。我想到自己更年轻的时候,像他们一样挥霍着冲动和灵感,却压抑着荷尔蒙带来的欲望偷偷前行。那时候没有网络,我们需要的表达大多是静默和日记,电影时常充当一种“放肆”的宣泄。于是,我们就这样悄悄的长大,流淌出各自不同的人生。     很多故事只有自己才记得。因为“没事干,票价又很便宜”,贾樟柯遇见了《黄土地》;源于童年追逐电影的情结,格非流连于越剧电影《红楼梦》;三十年后莫言仍会为《卖花姑娘》落泪,而我们或许都有着这样那样关于电影的故事……在这本《一个人的电影》中,不只是那些电影人,似乎每个与电影有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一段陈年旧事。这本书集纳了《收获》杂志十年来“一个人的电影”专栏最经典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和编者细密的心思。仅看那封面,就让我们很容易理解,设计者朱赢椿何以做出“世界上最美的书”。     “踩过”豆瓣网的页面,循着《一个人的电影》开篇的笔触,我仿佛看到几个穿着白衬衫、蓝裤子,踏着塑料凉鞋,系着红领巾的少年端坐电影院的样子。在逝去的岁月中,他们只留下嘹亮的队歌和日渐模糊的背影——那是我们的背影,那背影追随着中国电影成长的年代渐行渐远。那时,电影中时常透出的青涩和懵懂,也折射着我们的青春年少。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电影院里没有“大片”,过街天桥上没有盗版光碟,只是电影比今天更亲切,更让人熟悉。在为数不多的选择中,电影似乎更容易触及所谓“灵魂深处”,它引领时尚,而不是像今天一样被时尚引领。如果记忆没有偏差,它或许比Web2.0更频繁地撬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沿着记忆逆流而上,在更早以前,或在更偏远的地方,它一度占据了现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关于乡村电影的记忆,那些奔跑在乡间土路上追赶放映队的体验,也并不是格非一个人的往事,那是一群人难以磨灭的人生轨迹。而他们中的另外一些人,则列队进入电影院,在春游般的气氛下感受电影带来的快乐与感动。     如今,在这些昨日少年中,电影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一些以此为生的人奔忙于银幕内外,穿梭于各大电影节之间,而更多的人不过是在街头买买盗版碟打发闲暇时光,偶尔到电影院看看大片,以逃避远离娱乐话题带来的尴尬和不安。我们似乎都忘记了,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这样悄然而逝,无论大片如何,无论艺术电影怎样,无论拷贝是否还用胶片,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电影和我们早已走散的事实。那里曾经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关于美好的表达,甚至有我们暗恋的女孩儿和未能实现的小小心愿……如今,全都不在。     而所有这些,似乎就发生在转身的一瞬间,从此,电影爬行在生活的边缘,它以艺术品、奢侈品、无聊用品的身份,以盗版光盘、网络播客的形式成为社会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从此,电影不过如此。     透过《一个人的电影》,许多人回顾着自己和电影的一段情缘,其中的幸运者是那些还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的家伙。徐静蕾、王朔、王小帅、贾樟柯、田壮壮,还有睡不着觉的崔永元,这些人坐在你我的对面,慢慢聊起电影的前世今生,聊起各自与电影的是是非非。我不禁会想,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有多久没这么好地聊过了?     原谅我就这样歪曲了一本书,可是又能怎样?谁知道你看了之后会想到什么。如果一本书感动了你,谁会在意扯淡的真实;如果一部电影融化了你,你有何必在意别人眼里的泪水。     别忘了,无论多少人看过,只有你才知道——那是你一个人的电影。
1人

>一个人的电影

一个人的电影
作者: 格非, 贾樟柯 等
isbn: 750861271X
书名: 一个人的电影
页数: 332
定价: 26.0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