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5》试读:1“楷模”一词来源于两种树木,怎么变成了对榜样人物的称呼呢?

“楷模”这个词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其后,南朝宋人范晔在其所著的《后汉书》卷六十四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 现在,我们一般把具有模范行为、榜样作用的人称之为“楷模”,为什么呢? “楷模”一词来源于两种树木。北宋人孙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 楷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为椭圆,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曰“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相传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来长成一棵大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巍然兀立,正直浩然,为诸树之榜样。清康熙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 但模树却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载:“吴正道,东隅人,明六书,许慎《说文解字》有不足者补之。临川吴文正公澄问曰: 楷模二字假借乎? 曰: 取义也。 曰: 何以取木为义? 曰: 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 出淮南王安《草木谱》。 ”这儿提到的模树很神奇:其叶随时令而变,春天青翠碧绿,夏天赤红似血,秋天洁白如玉,冬天乌黑如墨。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后世以树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楷模”。 不过,因为“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刘安的《草木谱》一书中有记载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见有这一树名,而淮南王刘安所著的《草木谱》一书除了在上述笔记小说中被提到外,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见到,故极有可能这本书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也有人认为“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孙奕、吴正道等人所说完全是一种附会之说。“楷树”的“楷”(ji )与“楷模”的“楷”(k 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楷模”的“楷”字的本义即为法式、典范。 作为榜样的“模范”最初是人还是物? 如今,“模范”一词,通常解释为样板、榜样,值得学习或仿效的人物或事物,如先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英雄模范、模范丈夫、模范事迹、模范行为等等。其实,模范是模与范的合称,初意是指古代铸造青铜器时所使用的主要造型工具。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出土的商代乳丁纹青铜爵,是我们所知采用范铸的最早一件铜器,距今已有3500多年了。 殷墟出土的人面范(右图为翻印的石膏像)一件青铜器的铸造,要经过塑模、翻范、烘烤和浇铸等一整套工序。用泥料制成的实心器物外形,称为“模”。在“模”上贴泥而翻制成的外模或凹模,称为“范”,亦称“外范”、“母范”、“母模”等。一件器物的“范”要分为多块,否则无法起范脱模。表现器物内腔、孔及某些中空部分的泥型,称之为“芯”,亦称“内范”。“范”和“芯”的组合,即为“铸型”。铸型的范、芯之间的空隙构成了器壁,浇入液态金属即可凝固成器物。 铸铜工具的模与范,有陶(泥)质、石质和金属质三种,其中以陶质为主。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东南的铸铜作坊内曾经发现大型编钟的整套铸范,其内、外范多达96块,而且并合严密,表明我国的铸造工艺技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水平。 小型器物,只用外范合铸。如殷墟出土的一套直内戈陶范,有厚约4厘米,长31厘米的正背两范。范的两侧边缘有两条小沟槽,作为合范时的标记。 古代钱币铸造所用的范具,制作情况与直内戈范基本相同。但后者是一范一器,而一套钱范,一次能铸钱数枚乃至数十枚。钱币是国家规定的制钱,质地、大小、重量都有严格规定。即使政府允许民间铸钱,也要由国家发给统一的模和范,以防止恶币的出现。 古人将“模范”这种铸造所用的范具,引申到社会交往礼仪等方面,于是人的行为、事迹合乎规范,堪为榜样也就赋予了“模范”的含义。如汉扬雄《法言·学行》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人之所以对师十分尊敬,是因为为师者可以规范世人,做人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这是“师范”一词的含义所在。

>问吧5

问吧5
作者: 苏建新, 刘垣, 苏庆丰, 龚翠林, 吕长卿
isbn: 7101063098
书名: 问吧5
页数: 232
定价: 26.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