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试读:东方“大两河流域”:农业起源的温床

东亚大陆这个巨大的地理单元,又可以再划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即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方季风区。前两区的自然环境较差,人口稀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后者又可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四个地区,其中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可能成为农业起源的地区,文化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阻碍;华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食物资源非常丰富,在史前时期没有发展农业的迫切需要,从而也影响到史前文化的发展。 在东方季风区中,华北和华中的自然条件最好。华北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多在400~500毫米左右,为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华中基本上属于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达1000~1500毫米左右,而且水热同步,四季分明,是全球同纬度地区气候条件最好的地方。这两个地区都有漫长的冬季,食物比较匮乏,需要寻找能够长期储藏的食物资源以弥补冬季的不足。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某些可以栽培的野生谷物,华北有狗尾草和野生黍,可以培植为粟和黍;华中有普通野生稻,可以培植为栽培稻。因而这两个地区便成为旱地粟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起源的大温床。这两大农耕区的分界,大致在秦岭与淮河一线,延续至今。在新石器时代,这里逐步形成两大农业体系,聚落众多,人口稠密,这就为日后中国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此,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把孕育出中国文明的这两大流域称为东方的“大两河流域”;而中国古代文明,实际上是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它是一个比美索不达米亚要大得多的两河流域文明。

>最早的中国

最早的中国
作者: 许宏
isbn: 7030250338
书名: 最早的中国
页数: 233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8-1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