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略论》试读:9 荒谬的“定律”——兼与林行止商榷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日 经济学与其它科学一样﹐久不久有一些怪诞不经之论﹐在逻辑上错得离谱﹐而且没有事实支持﹐但行内总有一些人认为是惊天伟论﹐把它奉若神明﹐不敢对之“冒犯”。 在这些谬论中﹐有一个名为“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又称葛氏定律)。《信报》的林行止曾多次在他重要的“政经短评”里抬举这定律。几个月前﹐我翻阅《信报》﹐见该“短评”的大字标题是﹕《格拉森(格雷欣)定律是投资的最高原则》﹐使我为之愕然﹗该文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们在这里曾多次谈及的‘劣币驱逐良币’﹐是少数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济定律。” 我想﹐假若格雷欣(葛氏)的谬论是少数经得起考验的经济定律﹐那么经济学真的不堪一学了。 故老相传﹐格雷欣定律是指英国十六世纪中期﹐流通的金币有新有旧﹐新的完整﹐是“良币”﹐旧的给人轻轻地磨掉小量的金﹐成为“劣币”。在市场上﹐使用货币者都抢着使用劣金币﹐将完整无缺的良币收藏起来。因此﹐“劣币”就把“良币”逐出市场了。 逻辑上﹐这定律似是而非﹐错得离谱﹗试想﹐在有优﹑劣金币的情况下﹐购物而付出金币的当然要用劣币。问题是﹐卖物而收币的人可不是傻瓜﹐怎会不见劣(金)币敬而远之﹖卖物者是愿意收劣币的﹐但物品的价格必定要提高﹐藉以补偿劣币的所值﹔另一方面﹐以良币购物的﹐价格会较相宜。这好比内地今天通用的人民币与外汇券﹐前者“劣”﹐后者“良”﹔在当地购物﹐只有傻瓜才不会按货币的优﹑劣而讨价还价。当然﹐一些胡涂的外来游客﹐不知其中大有玄机﹐以外汇券当人民币使用﹐将格雷欣定律倒转过来﹐试图以“良币”把“劣币”逐出市场﹐使识者为之不值矣﹗ 大约六年前﹐曾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 R. Hicks)到港大来演讲﹐谈到英国的经济历史﹐也就提及格雷欣定律。他讲话后﹐我对他说﹐这定律是谬论﹔也将我的理由略说了。他回答道﹕“你对这定律的质疑我同样地想过。我认为这定律假若是对的话﹐那么当年的英国人一定是很蠢的了。”我纵声大笑﹐说﹕“最蠢的应该是格雷欣呀﹗市场上的人再蠢也知道金币有优﹑劣之分。格雷欣怎可以假设购物者知道﹐而售物者却懵然不知呢﹖”希前辈摇头轻叹﹐说﹕“这定律只是传言﹐从来没有谁拿出可靠的证据来。” “劣”把“良”逐出市场的例子不是没有﹐但不是格雷欣那样的想法。名画家林风眠逝世后﹐他的遗作在拍卖行所见的﹐多是较差之作﹐精品数十无一。这显然是因为任何画家的精品都不多﹐收藏的人以为精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而较差的多的是﹐就把精品收藏起来了。 另一方面﹐情况相反﹐“良”把“劣”逐出市场的例子也有。广州解放前的一两年﹐当地市场只用港币(良币)﹔什么银圆券﹑金圆券(劣币)供过于求﹐无人问津也。这是因为扎起来就一大捆的“劣”币携带不便﹐币值不保﹐用者有意﹐收者无心。这是中国的悲剧。 即使今天﹐深圳的一些高级食肆也只收港币(良币)而不收人民币(劣币)。良﹑劣照收的﹐大都在墙上告示牌写明港币与人民币的黑市汇率。黑市不黑﹐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伟大之处﹗ 莫名其妙的谬论﹐被行内人视如至宝﹐经济学是屡见不鲜的。格雷欣地下有知﹐不用沾沾自喜﹐也不用耿耿于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理论﹐其逻辑比不上格氏定律﹐但信者甚众。六十年代大行其道的“界外效果”(externalities)分析﹐一塌糊涂﹐但却有口皆碑。要不是我在一九七○年手起刀落﹐这个胡涂概念今天还会继续大行其道。二百多年来的传统的佃农理论﹐都把地主们当作傻瓜﹐农民大可欺而骗之。马克思的学说﹐高深莫测的术语多﹐内容乏善足陈﹐而信之者把刀﹑枪拿起来了。马克思可没说过﹐资本家是要被杀头的。 每个人﹐连我自己在内﹐都曾经在愚蠢的思想上中过计。这样的中计无伤大雅。但在科学上﹐众所认同的观点不仅不一定对﹐而且往往错得离谱。因此﹐从学问那方面看﹐任何理论只可以被“考虑”﹐而不可以被奉若神明的。因为误信而拿起刀枪的人﹐实在过分热衷于社会的改革了。也许﹐他们不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吧。这是本文的题外话了。

>货币战略论

货币战略论
作者: 张五常
副标题: 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
isbn: 7508618041
书名: 货币战略论
页数: 507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