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哲学家咖啡馆》试读:译序

《不朽哲学家咖啡馆》是当代哲学家维托利奥•赫斯勒最畅销的作品,自1996 年首印以来,已经再版五次,被译成二十种语言。本书经常与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世界级畅销书《苏菲的世界》相提并论,也正是《苏菲的世界》激发了十一岁的诺拉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思考,由此开始了与赫斯勒长达两年的“哲学通信”。然而本书与《苏菲的世界》在一点上根本不同:《苏菲的世界》本质上是一本小说,十四岁女孩苏菲是虚构的人物,产生于作者贾德的头脑中,苏菲的哲学思考来自贾德的精妙想象力。而本书的两位作者赫斯勒和诺拉也虚构了他们与哲学家的相遇,无论是赫斯勒在一家位于德国西部埃森市郊外闾滕赛忒区的咖啡馆里,在西班牙马德里的酒店里,在疾驰的高速铁路上,还是诺拉在周日清晨的教堂里,在放学回家的火车上,在家附近的公园里。然而,哲学家赫斯勒和少女诺拉是真实的人物,也就是说,《不朽哲学家咖啡馆》是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哲学通信,呈现了一个十一岁到十三岁女孩对于世界的认知、关切及其哲学思考的真实过程,是这部哲学通信集中最为纯粹珍贵的部分。 这部哲学通信也是一部哲学对话录。作为柏拉图研究专家,赫斯勒深谙哲学对话录对于揭示本质真理的作用。在他的《哲学对话录》中效仿柏拉图对话录来讨论心灵和肉体的问题。柏拉图对话录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柏拉图让苏格拉底与精选出来的同时代的名人,在一起讨论关于神与世界的不同问题。几乎所有对话的参与者在柏拉图对话录中出现的时间点上都已经过世。对话的场景被打造得惟妙惟肖,比如,苏格拉底的对话发生在监狱中、在盛宴上、在散步或徒步旅行时。这样一种演绎哲学的方式让读者或听众身临其境,真理不是教条般地训诫,而是出现在对话和质疑中,发生在寻找与摸索的过程中。 在赫斯勒和诺拉虚构的哲学对话中,哲学家与在柏拉图对话录中一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得以相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立场的哲学家对一些重大哲学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奥古斯丁和笛卡尔讨论了“自由意志”问题;康德、韦伯和海德格尔同时出现在同一节高铁车厢里,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发表了不同观点;黑格尔与克尔恺郭尔对于“信仰与理性”的问题争执不下;库萨的尼古拉与亚里士多德对于“矛盾律”有着不同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聚焦政治中的“手段和目的”;波墨、黑格尔和约纳斯展开了关于善与恶的伦理学的讨论;等等。 每一封信中每一位哲学家的出现及其观点的交锋都蕴含着赫斯勒深刻的哲学思考。作者别具匠心、巧妙生动地将哲学史上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大问题,通过咖啡馆这样的日常情境和通俗易懂的对话形式展现,并交给诺拉来去尝试解决。而诺拉的回信充分显示了一个儿童“内在灵魂的宏广”(华兹华斯《不朽颂》),天真和睿智不是反义词,儿童的好奇和敏锐往往为成人所不及。赫斯勒在书后附录的长篇论文《儿童与哲学》中指出,儿童的“游戏、想象和天真”是真正的 哲学思考不可缺少的品质,他借康德之口指出儿童进行哲学思考的可贵和意义:“当孩子心中一旦感到道德律令的存在,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指出我们尚未知晓的出路”。 本书的作者维托利奥•赫斯勒是国际知名的柏拉图、维柯和黑格尔研究专家。他天赋过人,25 岁就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了教授资格,现任美国圣母大学哲学讲席教授。赫斯勒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书斋中的哲人,而是致力于成为对公众道德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之外,他参与了大量的公共讨论。赫斯勒于1997 年发表政治哲学巨著《道德与政治》,他在其中呼吁将道德作为哲学和政治的出发点,指出政治必然具有道德层面,使用伦理原则来约束贪婪、欲望和权力,否则政治就沦为权术。1990年他在莫斯科发表的演讲《生态危机的哲学》富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生态危机即将到来,人类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在汉斯•约纳斯《责任原理》中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崭新的关于生态危机的哲学主张,以道德观念的改变、经济措施和政治策略应对人类即将共同遭遇的生态危机。 《不朽哲学家咖啡馆》是赫斯勒践行道德哲学的方式,也是他哲学观点的集中表达,微言大义,洋溢着赤子之心和童真之趣,其对于哲学观点的普及和教化的功能不亚于赫斯勒的大部头著作。在欧洲,对于公众的道德教化是教士和神学家的任务,而在中国文化中,哲学家承担了教化民众的职责,赫斯勒认为自己对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认知与中国的儒家传统颇有共通之处。他自2013 年起被任命为梵蒂冈宗座社会科学院院士,成为教宗智囊团中的一员,在天主教会内部以学者身份致力于道德发展的促进,他笃信宗教信仰有利于国家的道德建设。赫斯勒在访谈中曾经指出,自己信仰的是一种非常开放和自由的天主教。他是受洗的天主教徒,八岁时应父亲的要求改上路德宗的宗教课程,大学期间学习了古典学和梵文,熟悉《可兰经》和印度宗教。后来回归天主教,是因为它符合赫斯勒本人的哲学信念。《不朽哲学家咖啡馆》中对于信仰和理性的问题有很多讨论,多次虚构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神学家的相遇和对话,赫斯勒以黑格尔之口表达了自己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观:“我们需要一个超越各种信仰体系的机制,能够允许我们讨论问题,这就是理性。”面对20 世纪的信仰危机,多少罪行假借“上帝已死”之名而施行,他又假借尼采之口道出,“上帝只是假装死亡,以此来与人类进行一次实验( ……)。他虽不在场,却又以神秘的方式在场”。 赫斯勒尤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充满期待,他认为欧洲所面临的物质主义泛滥、环境灾难的问题能够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找到解决的方案。为此,他安排了一场大阿尔伯特和老子在雷根斯堡大教堂的谈话,在前往韩国的飞机上他又遇上了机翼上的孔子和庄子。大阿尔伯特曾经发现了古典哲学与基督教和解的可能,赫斯勒也相信,终会有人在我们的时代里将远东的哲学与基督教统一起来,在宗教对话的基础上建立人类共同的道德框架,整合人类文化的基本道德洞见,建立世界道德共同体,这是赫勒斯的愿景,对于21 世纪的世界秩序至关重要。 翻译《不朽哲学家咖啡馆》最初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私心,当时犬子衡谦与书中的诺拉正好同龄,正是求知欲旺盛,充满奇思妙想的时光,我想以此多一个视角观察这个阶段的孩子,理解孩子的心事,陪伴孩子的成长。在我陆陆续续翻译本书的两年时间里,衡谦与书中的诺拉一起从好奇儿童长成了青春少年,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也变得更加丰富。衡谦是译作的第一位读者,尤其是在翻译诺拉的部分,我常常需要求助于他作为诺拉同龄人的语感,以避免带入成年人自以为是而不自知的腔调。经由赫斯勒的生动示范,我也得以与衡谦讨论关于信仰和理性、理智和情感、道德和政治、历史和进步等大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我洗耳恭听,并由衷赞叹。这是一段美好而又珍贵的共同成长的经历,我也由此体悟到哲学并非书本里的僵化理论,而是一种以道德为出发点,关注理性和心灵的均衡,反思自省、充满勇气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古典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忙碌迷惘的时代里,往往需要经由孩子的天真无畏而唤醒。 与这本书的相遇,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拓宽了我的视野和心灵,关注生命更为本真的意义,相信这本书在中文读者中会遇到各种年龄的知音。 感谢李静韬女士的翻译邀约和编辑工作,她不仅促成了本书与中国读者的相遇,而且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弗兰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为人名索引中的哲学家作了编注。正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德文系博士学位的王一帆女士完成了人名索引的编辑整理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胡蔚 北京,2021 年10 月

>不朽哲学家咖啡馆

不朽哲学家咖啡馆
作者: [德] 诺拉·K., [德] 维托利奥·赫斯勒
副标题: 女孩与哲学家的通信
isbn: 710807379X
书名: 不朽哲学家咖啡馆
页数: 312
译者: 胡蔚
定价: 65.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2-10
装帧: 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