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与剑》试读:1. 出国留学的“春运潮”

1988年春后,在改革开放的劲风猛吹之下,上海街头出现了两大奇观,今后注定是要留在编写史册人士的脑海之中的。 一是淮海路上的日本驻上海领事馆门前,通宵达旦竟然排起了万把人的长队,等待着去日本留学的签证,乃至由于人数众多,使领事馆不堪重负,一时停止签证,竟险些引起大的骚乱。 二是处在上海外滩附近的上海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巷子内外,也排起了申领护照的长队,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当时笔者也在这长蛇阵中,从上午九时一直排到下午二点,方才接近“出入境管理处”的入口处。 这两支队伍的人群几乎清一色,是热血沸腾的青年男女,而且几乎清一色是准备私费出国去日本留学。试问地球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有如此空前绝后、蔚为壮观的“留学预备大军”?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一个朝代出现过如此如火如荼和“留学热潮”?实乃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的一大奇观。 这种热潮,只能到二十多年后的春运潮才能与之相比。而在上海的街头,再现这种景象是2010年的1月,被称之为一票难求的电影“《阿凡达》春运”,才让人惊鸿一瞥。因为《阿凡达》的出现,2010年被行业内命名为“3D电影元年”。3D电影是指三维空间构成的立体电影。 2010年1月初,上海的人民广场和平影都,沪上唯一的IMAX影院外,排队购票的人围着一栋叫做“来福士广场”的上海地标性建筑整整绕了一圈,为了保证秩序,沿途的商铺都关上了门。最后的队尾和队首的人隔着防护栏相遇了,据说他们之前的交流语言是:“你几点来的?”排在队首的人摇摇头,笑而不语。 那几天最低气温零下三度到五度,风力五级,上海郊区的有些地方飘了小雪花。可人们热情不减,最可怕的是,这样热度开始征服中国的二线甚至三线的城市。《阿凡达》像海啸一样席卷过中国的大地,报刊杂志称:《阿凡达》掀起观影疯潮,人们像是在赶“春运”,又称之为“蝴蝶效应”,“全民晕3D菜”。 但1988年的出国留学热潮,比起《阿凡达》的观影疯潮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上海的家家户户都在议论着“出国”的事情,而且牵动的经济消费额也是巨大的。 可以这样计算,当时一个私费留学生去日本读书,是定要在日本找一个经济担保人的。每个经济担保人的担保费用平均是七、八万日元左右,学费先付三个月,是12-15万日元,这样平均每个私费留学生走出国门之前,要先付出20万日元左右的经费。如果这一年上海有一万人左右出国成行,那总金额就在20亿日元之上,相当于有1.5亿人民币流入到日本人的口袋里去了。 这在改革开放之初,对只有几十元的月收入工资的青年人来说,实在是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于是,欲出国留学者只好举家借债,砸锅卖铁,不惜血本勉强拼凑成留学经费,为的是要赶上这海啸般的席卷中国大地的留学热潮。 另一方面,先行出国的留学人员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回家探亲,大包小包的,把日本最新款的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产品往自己家里携带,让在机场迎接他们的亲朋好友,都羡慕得大眼瞪小眼,实在比看《阿凡达》电影还要惊奇。 在中国的对岸,有个国家叫“日本”,就像是《阿凡达》影片中的潘多拉星球,到处都是发光的“黄金”,让人充满好奇,充满想像。使当时更多的年青人对出国留学,产生了各种沉迷和疯狂之情。 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年代,关键在于把握机会。 “蝴蝶效应”真的发生了,可这是在日本的东京有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立刻掀起了留学日本的“风暴”。

>樱花与剑

樱花与剑
作者: 徐光兴
副标题: 跨文化适应的留学心理
isbn: 7212040533
书名: 樱花与剑
页数: 282
定价: 30.00元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