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史》试读:2.1 印度教

  本章介绍印度教(印度独有的宗教)、耆那教、佛教及其支派、儒教①、道教、亚洲的犹太教、亚洲的伊斯兰教和神道教(日本独有),最后讨论了亚洲宗教整体状况,并对亚洲宗教和西方犹太—基督教传统做了一些对比。   世界所有主要宗教都起源于亚洲,其中包括已传至欧洲和新世界的基督教和犹太教。这两种宗教以及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兰教,都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或数千年之久,至今它们仍然共同影响着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大多数共产主义国家曾经想用另一套信仰体系代替它们,然而在其中最大的中国,儒教和民间宗教的很多要素依然保留下来了。   印度教大概是全世界所有主要宗教中最古老的,今天仍充满活力,有超过8亿的信徒。世界所有主要文明中,印度的宗教色彩最为浓重。印度教很难定义,何况宗教成分又很难与更一般的文化习惯区分开来。种姓制度就是最好的说明,这是印度教实施的一种制度,但又为南亚的穆斯林、基督教徒和(斯里兰卡②的)佛教徒遵守,因此可以将它作为一种非宗教制度从印度教分离出来,并把它看成对常常处于分裂状态的社会强加某种秩序的手段。(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的种姓将在第3章论述。)   种姓的职能单位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亚种姓”,或阇提(Jati),其结合纽带通常是职业、只能与本阇提成员通婚的内婚制,以及禁止与其他阇提成员分享饮食或水。宗教信仰优先于种姓,这又一次强调了种姓的非宗教本质。萨图,即印度教圣人(Sadhu)永远超越于种姓之上。同其他任何重要文明相比,印度教的圣人和其他神秘主义者长时间居于重要得多的地位。种姓曾经是维持族群一致性和力量之源,但随着印度日益工业化、城市化和世俗化而迅速衰落,尽管在占人口多数的乡下人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印度教的教义和经籍   印度教常被说成是一种生活方式,此话不假,但无助于我们了解它。印度教没有创立者,也无类似《古兰经》、《新约》或佛学经籍那样单一的教义经书。印度教部分地由印度河流域文明诸宗教演变而来,其中包括了对现在仍为印度教主神的湿婆的崇拜。雅利安人带来了他们自己的部落之神,其中有战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几个世纪后,到撰写出最早经籍《吠陀经》之前,吠陀教已经是哈拉帕、雅利安和达罗毗荼(印度南部)等多种成分的混合。达罗毗荼成分可能包含了主神毗湿奴的主要人形化身之一黑天神;黑天代表温顺和同情,他出现时总是身涂蓝色甚至黑色,被人称为“那个黑人”——因而猜想他出身于达罗毗荼①。   《吠陀经》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经籍,至今仍用于礼拜仪式中。它们是在约公元前1500年到前600年间次第编成,起初口头传讲,后编写成一套用于献祭的圣歌、咒语、仪式和神秘诗。年代最晚的《吠陀经》是《奥义书》,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主要探讨宇宙的本质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其中包含了微妙的具有印度特征、却与古雅利安人格化的诸神相去甚远的玄学成分。在《奥义书》中,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被视为领悟贤哲和通向永恒真理的主要途径。   《奥义书》还论述了善与恶、法律、道德和人类的责任,常被当成经典印度教的核心。但印度教的主要伦理经籍则是晚得多的《薄伽梵歌》(公元2世纪),它讲的是阿周那王子在一场关于王位继承的争议中,对付那些他曾经爱戴和尊敬而现在不忠实于他的朋友、亲属和老师们的故事。阿周那的事业是正义的,但他不愿意同那些与他关系如此亲密的人战斗并杀死他们。他站在战车里,与充当他的驭手的黑天大神交谈。黑天晓之以理,谓肉体之死不代表灵魂之死,因而无关紧要。任何个人的一生,重要的是责任和依责任采取行动,而不考虑个人得失。每个人有他或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德行就寓于忠实履行这一规定责任之中。   这就是“法”(dharma)的观念,即无私地履行自己的世俗责任,包括对种姓制度的遵守。阿周那是统治者,因而要遵守统治者的法,包括为维持自己正当权力而战斗的责任。其他社会角色各有其自己的法,(后来还)包括较低种姓者服务于并服从于较高种姓者的法,以及适用于学生、妻子、父母等等的规则。“业”(karma)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忠诚于自己的法,就产生好的业。因此,德行带来奖赏,恶行必遭恶报。这里包含了很多人类的普遍智慧,但它也明确地维护现状,同时又在某些情况下宽容暴力。因此它受到甚至印度名人的严厉批评,并在很多方面同印度教的其他教义不一致,尤其是不害(ahimsa),即非暴力和尊重一切生命。圣雄甘地认为《薄伽梵歌》与不害没有冲突,并把阿周那的故事看成不过是一则反抗邪恶的心灵斗争的寓言而已。   印度教渐次吸收了各种不同的思想、经籍和习俗,并强调祭奠仪式应具有真正的灵性。但法和业的观念,就像默想和禁欲主义传统那样,一直是印度教的根本,曾经促进了印度教著名教义——宽容——的创立。一切信仰和一切禁欲戒律——一切宗教和一切对神圣真理的追求——都有着同一目的,而神圣真理是普遍适用的;通向它的道路当然多种多样,就像各人的法各不相同。甘地在谈到基督教传教士时说过,他对他们的布道并无异议,但他确实希望他们对于他们所宣称的法更加忠实,即要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转 世   可能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信念,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甚至一只昆虫。特别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的灵魂避开了轮回而达到解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它能够再生或转世),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种永恒性,一种万物的不朽力量,一个慈爱的神。这就是轮回的观念,即生命的无尽循环。   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人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个人的亲戚或祖先也许已经再生为一匹马或一只蜘蛛。从哈拉帕时代以来,牛得到特别的尊敬,这是由于它们的基本用途,以及母牛大量产奶而成为创造力和母性的明显象征。公牛自然象征着耐力和男子汉气魄(与地中海文化一样),母牛则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征温柔。但对印度教来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同一的,任何生物都是显示神的存在的伟大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因此,大多数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而不是尚武的刹帝利①;除最低等种姓外,所有人都特别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于宗教仪式上。   到了吠陀时代的晚期(约公元前600年),印度人信奉的神灵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它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随着印度教继续合并地区性及民间宗教人物和传统,出现了五花八门、有各自信仰的神祇配偶、神祇化身和小神祇,包括:仁慈的象头神,是湿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头;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学识女神娑罗室伐底;黑天;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财富及世俗功绩女神;还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时母)或杜尔伽(又叫难近母),都是湿婆的配偶,或对应湿婆较阴森一面的女神,有时称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湿婆一样,人们,尤其是妇女,也祈求她的帮助。   湿婆成了最广受崇拜的大神。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收获之神、丰饶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实行者)的主神。他还主宰人的生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们与其他宗教的类似神祇并列,包括代表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恒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作祭品来祈求生命复活;祭品将生命让给他人,或献出生命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认这一观念,因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当然部分,并通过湿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庆祝死亡。   与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①一样,印度教承认邪恶的存在,愿意忍受比其他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认人——他们自己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本质。因而,印度教的主要男神和女神同时代表着毁灭者和创造者两个方面,既制造痛苦,又带来福祉,是本来面目的宇宙的真正代表。然而,大多数虔诚的、尤其是有文化的印度教徒,基本上都是一神论者,强调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超乎类人神之上的唯一创造本原的尊严。即使没有宗教信仰,没有通过奉献、默想和对永恒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种中间媒介,也可能找到通向创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门。正如印度教箴言所说:“神虽唯一,名号繁多,唯智者知之。”耆那教和锡克教(分别在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15世纪后期)都崇奉一神论;而出身于印度教的佛陀从印度教发展出的佛教教义,就像纯粹的印度教的情形一样,并未赋予普遍真理以人格化的身份。   印度教从未规定过与基督教或犹太教相当的一成不变的统一礼拜仪式。虔诚的印度教徒天天在每个印度教家庭都备有的简陋祭坛前背诵规定的祈祷文,他们可能频频到印度比比皆是的由祭司照管的某个寺庙中祈祷,或捐赠食物和鲜花。但不存在固定的刻板的仪式,没有固定的圣职委任或教士职务,也没有类似基督教的星期日、犹太教的安息日或穆斯林的礼拜五那样专门的宗教节日供人礼拜。在宗教仪式中,保管和朗诵主要由梵文写成的《吠陀经》及叙事诗的人,都是最高等级婆罗门种姓成员,他们也是丧礼、婚礼、成年礼和代人向神祈祷的唯一执行者。这些无疑都是祭司的职能,然而并不被认为是俗人与神灵之间的必需的中间媒介。所有印度教婆罗门都不是祭司,虽然印度教祭司管理寺庙并接受供品,但他们远非基督教或犹太教那样正式任命的职务。   印度教有很多节日,其中大多数的文化色彩与宗教色彩一样浓厚,比如秋季的排灯节和春季的好利节②。还存在到著名寺庙和圣地虔诚朝觐的古老传统。2001年,在恒河中游阿拉哈巴德举行了12年一次的无遮大会①,吸引了3000万人参与。在现代印度,由于受到城市化、工业化、技术革命和民族国家兴起的冲击,对于数量日渐增加的城市职业人士来说,宗教已经不如其他更世俗的机会重要。虽然这些人仍只占总人口的少数,但他们多半也是抛弃了种姓或对种姓抱无所谓态度的群体。现代印度多数领导人已经采纳了非宗教观念,甚至甘地也曾声言反对种姓歧视,并公开反对苛刻对待不可接触者。   然而,印度教已经深深植根于印度传统,它今天仍是超过8亿人的基本指导准则,也许超过任何其他宗教对其大多数信徒的影响,尽管这类事情难以统计。虽然印度教具有很强大的精神要素,它长期以来也承认获取物质福利(artha)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承认个体的人对家庭的责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性(kama)的重要。这些内容都是人类本质的基本成分,因而被认为是善。印度教实际上不排斥神创造的任何东西,而是赞美一切生灵并将其深藏于内心,包括通过性产生的创造物,从而将圣与俗之间的差别减弱到比西方小得多;它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   对于那些生活上遇到悲伤和痛苦但并无受罚或被欺之感的追随者来说,印度教对生命中存在善良和邪恶的承认,可能已经让他们过上了更轻松或心理上更健康的生活,当然也更能享受生活中的祝福。总之,幸福和痛苦都是每个存在基本上无法避免的成分,与其力图否认或掩饰坏的成分,如肉体的死亡和邪恶、悲伤、苦难及残酷行为的存在,还不如承认它们。看来宗教对大多数印度人来说一直是生活的基本内涵,为他们带来了安慰和自信,而这也正是所有宗教的目的。几乎一切宗教都接受灵魂不死之说;印度教的转世和解脱的信念只不过把它又推进了一步而已。

>亚洲史

亚洲史
作者: 罗兹·墨菲
副标题: (插图修订第6版)
原作名: A History of Asia(Sixth Edition)
isbn: 7510037107
书名: 亚洲史
页数: 620
出品方: 后浪
译者: 黄磷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1-9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