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说中国2:一个国家的伤痛与希望》试读:现在该不该买房

在国际经济前景不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没有解除、尤其是实体不振的背景下,除非出现奇迹,股市在近期继续熊字当头、跌破2000点几成定局。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上,最高决策层开出的最温暖民生账单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专家指出,这是指实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它是指扣除交纳的所得税、社会保险等税费后的收入。 但目前公众在期盼加薪的饥渴中,遭遇到一个现实问题是:面对潜在的通胀压力,自己的钱袋子在变鼓之前,怎样抵御生活成本的急速上涨和社会保障之忧。也就是说,对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现实焦虑大于对未来涨工资的渴望。 一个普遍的疑惑是:现在是买房的好时机吗?其实,关于年轻人该不该买房的争论持续了多年。 从本世纪初开始到2003年前后,我国迎来第一波房贷高潮。当时的住房贷款期限基本以10~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将过去,有媒体说“首代房奴”即将“翻身得解放”。在重庆媒体最近的一项调查中,面对如今房价成倍上涨,只有18%的房奴感觉“很幸运”。在“在首批房奴成功上岸,最大的感想是什么”选项中,42%的网友选择了“如释重负,摆脱房贷枷锁”。但在“还清房贷后,是否考虑再买一套房”的选项中,46%的网友选择了“会”。一位被调查者说:“除了买房,我也没有别的投资途径了呀。” 2000年,北京四环内商品房价不过5000元/平米,我当时就劝人买房,结果总是遭到多数人痛斥——他们有个坚定的信念,政府一定会对万恶的房地产调控的。直到今日,北京四环内房价已经奔至40000元/平米,且没有回落迹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有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微涨,较上月增加4个。市场人士分析,整体市场量价涨幅缩窄的形势出现扭转,未来价格将依然维持平稳微涨的趋势。 其中北京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上涨0.3%。 这样的温和上涨必将持续。除了毕业的房奴们流露的强烈的投资房产的冲动,结合中国城市化只有50%且极端不平衡,一线大城市的商品房仍存旺盛的需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受财政收入下滑的影响,近期也增加了土地市场的供应规模。据统计,土地市场出现火爆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在内的全国10个主要城市土地市场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1510万平方米,成交金额超过400亿元。土地市场的回暖迹象已经出现。 另外,此前针对商品房市场的土地、信贷收紧政策,某种程度上变相导致了其相对稀缺,做强其价值。加之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将加大,其中一部分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房地产市场。 这些力量便会与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形成艰苦博弈。房价快速上升缺乏基础,但下跌也几乎没有可能。 这样的趋势只是在提醒公众:靠投资房产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终结——房价已经逐步趋于平稳,且为投资客筑起了高高的政策和成本门槛。但如有机会购买,其资产保值增值功能却在进一步加强。 总之,这轮宏观调控是政府为城市房奴创造的最后拥有自己商品房的机会,也是对投资无门的毕业房奴创造的为自己血汗钱上保险的机会。 而更多公众只能等待占目前土地供应量7成的保障房能带来福音。目前1000万套保障房开工率仅34%——出台了新的财税扶持政策,但资金问题依旧堪忧。在政策高压下,迅速提高到了惊人的56.6%,但其能否顺利建成、质量能否靠谱、分配是否公平都是一个悬念。 这样的阶层分裂不美好,唯有希望未来的中国房地产能够真正洗心革面,真正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将基本住房需求的建设分配建到位、分到位,而对于商品房按照法治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建设到销售走进阳光地带——放开价格管制,课以重税,反哺民生。 而要实现这一点,公开官员房产又显得迫在眉睫。如果他们真公开,房价必一泻千里。

>石述思说中国2:一个国家的伤痛与希望

石述思说中国2:一个国家的伤痛与希望
作者: 石述思
副标题: 中国各阶层财富报告
isbn: 7510820189
书名: 石述思说中国2:一个国家的伤痛与希望
页数: 297
定价: CNY 38.00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