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们相遇》试读:从此不和自己打架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感觉吧:总有人会在某场久别重逢之后对你说“你变了好多”,或者“你一点儿也没变”。 无论听到哪句话都好想辩驳:哪里哪里,我根本一点都没变好不好,只是你以前没有见过我的这一面。又或者:哪里哪里,我根本已经很不同了好不好,只是懒得被你发觉。 任何一种辩驳,其实我们都只是在恼怒交浅言深,恼怒别人对自己的粗暴判断,然后“bia!”把一个标签贴在了你身上。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感觉吧。无论你是什么星座,都会深刻地觉得:哎呀,我好分裂啊,我好两面啊。双鱼座和双子座理所当然地过着双面生活,其他星座的人则只好在星座微博的鸡汤里猛点头: 有时微笑,不过是为了掩饰伤心的泪水;离开你,不过是表达对你最深刻的眷恋;在烈日下奔跑,却渴望树荫下的停驻;在白天醒来告诉自己要加油,却在夜里黯然寻求安慰;在人群里狂欢,却更喜欢离群索居的自己。××座的你,是这样吗? 然后,就会有23781个转发,345条回复,6420个赞。 140个字里,说不尽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也说不尽佛教里的真我、大我和妄我。可人人都在纠结—纠结别人不了解自己,是因为表现出来的这个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并且目前这个自己不是想要的那个自己。绕口令一样的一堆话,仅仅是写出来,都觉得心有千千结,死也打不开。 于是就有了“寻找自我”的冲动。一厢情愿地认为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一定藏着一个“另外的自己”,过着一种不纠结的快乐人生。 时下流行的,是从旅行里寻找“真正的自己”。这句话,我只赞同一半—旅行的那一半。 我的第一本旅行书《辞职,去旅行!》里被传播得最广的那句话是:“其实,旅行教给我最大的一个道理是:世界上原来真的有很多很多种人,用五花八门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让这个世界显得纷繁复杂又有趣,让理解他们的人有共鸣,不理解他们的人有话题。他们是苦行僧,是赌徒,是艺术家,是商业巨子,是农民,是隐居者,是灵修者,是城市漫游人……不旅行,我就无法遇见他们。” 作为一个故事收集爱好者,我一直相信旅行是在观看别人的人生。这种观看,与其说是在旁观,不如说是在挖掘自己的潜在身份:在通过对别人的赞同和否定的同时,洞悉自己到底在要些什么,不要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比对,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和到底“不是谁”。 人们总是更喜欢旅途上的那个自己—包括我在内。那个自己似乎更开放也更包容,更容易快乐,更少需求。我们认为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但人并不总在旅途上,事实上,我已经行走了地球上的50个国家,但这也仅仅是我人生里十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而已。如果说只有旅途上的那个自己才是真实的,岂非另外这十分之九的时光里,我都被一个虚假的蔻蔻梁谋权夺位?人生貌似也不至于那么悲惨吧。 我曾经被自己狠狠地搞糊涂过。 为什么可以在旅行中一再误车误机也还是很开心,在工作上却几乎是吹毛求疵的零容错率? 为什么明明可以用两条牛仔裤就能在外头行走三个月,却还是有快要爆掉的衣橱和鞋柜? 为什么啃大馒头都觉得好香甜,却还是在米其林三星的餐厅里挑剔小牛胸腺下配的烩饭没有用真正意大利北部的米? 为什么在10美元一个铺位的混合宿舍里都有黑甜梦乡,还要馋500美元一晚阿丽拉的苏里大宅? …… 这种句子还可以继续写出100个来,不写,是因为被一个反问打倒: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去过逗号之前的那种生活,或者说,以那种方式生活一辈子?例如说,就在老挝过一辈子好了。 莫说一辈子,可能一年都做不到。仔细想来,啃馒头……可能一个月也做不到。无论你如何宣称自己不沉醉于华衣美食,又如何不是那种追逐名牌的姑娘,你也必须承认,美好的东西并不因为它特别贵,但也一定不会因为它特别便宜—唉,还是好爱衣柜里那条Diesel的露背裙;过尽千帆之后,真心觉得CK的内裤就是要比别的牌子更舒服一些;10厘米高跟鞋的确会让宴会上那个帅哥多看我一眼……还有,华侨城那家菠萝包虽然比别家都贵,那是因为它比别家都好吃;华香鹅老板阿水家的烧鹅就是皮脆肉香……还有,肯尼亚奢华的长颈鹿庄园一定是我人生最闪亮的记忆之一。 也行,那就过逗号后面的那种生活吧,以那种生活方式,过一辈子!唉,莫要忘了巴厘岛最难忘的晚餐是在农民马德家吃的那顿只有一个荷包蛋的饭;包里那支不舍得用完的笔是在埃及5块钱买回来的,比万宝龙好写一万倍;伊朗一块钱一个的冰激凌能把哈根达斯比到尘埃里去……还有啊,露宿在阿尔勒的喷泉下不是个很美妙的夜晚吗?敢说从西藏和牛羊一起坐军用运输机回成都不是最值得铭记的飞行经历? 是的,美好的东西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美好的。 为了追寻这些美好,我有时穷游有时奢享,忙着分析到底在哪个旅途上找到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是,哪怕在第一次欧洲之旅,在连吃三明治都要选便宜的吃的年纪里,我都宁可承认自己是个城市娇气小公主,当然,是落难那种。直到这次老挝之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虽然言之凿凿地爱上这个多元的世界,却忘记承认一个多元的自己。 想我进可听懂伦敦西区的《歌剧魅影》,退可在庙街街头听粤曲;豪可用伊比利亚火腿当零食,抠可吃老挝肉末米粉一整周。那么我到底是一个女神,还是一个女屌丝?到底是一个工作狂,还是一个散仙儿?到底是一个小公主,还是一个女民工?到底是个都市拜金女,还是一个淡泊森系妞? 无数标签飞舞,选哪个贴上,都心有不甘。标签自己互相打架,然后我和所有标签打架,不是不累的。 可谁规定了人非贴标签不可?即便要贴,谁规定只能在身上贴上一个标签?又到底是谁制定了这些二分化的非黑即白标签? 四处寻找元凶,才发现:是自己呀。为难自己的,原来一直是自己呀。 人以原石的形态出生。在旅途中也罢,在自己的城市里也罢,每度过的一天都在我们身上打下一个小小的锻造印记,改变一点点形状。有些我们引以为荣,有些我们不怎么喜欢。有些勇敢的人敢于反叛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印记和形状,切除它们,割开它们,扭曲它们。我没有,我怕疼,我选择接受它们。 正如拍照的时候很明显地知道,我正面比侧面好看,左半边脸比右半边脸好看,但不可避免的,还是会有许多短下巴侧脸照和眯眯眼右脸照。纵然我把这些照片都扔掉,也还是不能反对右半脸扎扎实实地长在身上,也不可能把站在我侧面的人眼睛都戳瞎,所以我选择接受自己不是个无死角美女。 接受之后,就容易快乐了,就不纠结寻找所谓“真实的自己”或者“更好的自己”。庆幸自己是个“极其分裂”的多元人格吧,好或者不好,每一个存在的裂面都是“真”的。立方体一定比矩形丰富,钻石之所以璀璨是因为多棱多面,一个“萝莉文青屌丝型女神美眉王”,一定过着一个六倍人生,赚到了。 有一天,临死前,我会把女学生、女作家、萝莉、女强人、女屌丝、女神、森女都聚在一起,到时候可能还会找到师奶、女文青、家庭主妇、阿婆、女博士、女导演、女流氓……女总统……谁知道还会找到些谁呢。我会和这群蔻蔻梁聚在一起,对她们说:“嗨,我们总算相遇了。”

>直到我们相遇

直到我们相遇
作者: 蔻蔻梁
isbn: 7511340156
书名: 直到我们相遇
页数: 296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年: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