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第二版)》试读:天堂下的帝国

关系型数据库到了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成为数据库的主流。此时,“卖软件”这种模式越来越被计算机行业认可,这在客观上造就了甲骨文的成功。但是同时,也造就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公司,其中规模较大,和甲骨文直接竞争的是Informix 和Sybase 公司。 1980 年之前出生的读者可能对这两个名字还有印象。Informix 公司成立于1980 年,最早的名称叫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它的起步和早期发展几乎和甲骨文完全相同,立足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制定自己的查询语句(SQL)。和甲骨文不同的是,Informix 走的是比甲骨文更低端的路线,它从微机入手,并且在小型机软件市场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或许是为了刻意避开IBM 和甲骨文,但更直接的原因是Informix 从一开始就没有试图成为数据库市场的统治者,而是小富即安。但幸运的是,随着数据库革命的浪潮,Informix 顺顺当当地发展起来,并且与甲骨文在同一年(1986 年)上市。 Sybase 公司诞生得最晚,它成立的1984 年,关系型数据库已经大红大紫。从技术上来讲,Sybase 相比甲骨文也毫无优势可言,虽然在一些具体的功能方面和甲骨文还各有千秋。Sybase 作为这个市场中几乎是最后一个挤进来的公司,本来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但是它走了两步正确的好棋,所以还是在数据库市场抢得一席之地。 第一步好棋就是看准了即将快速发展的局域网的市场。以往的数据库公司,包括IBM 和甲骨文大多是为使用大型机或者小型机(其实也不小)的用户,比如银行和大公司,提供软件和服务。到了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局域网快速兴起,3Com 和Novell 先后推出了网络操作系统,这样用相对较便宜的网络服务器将一些微机通过局域网连接,就能取代原来相对较贵的小型机系统,甚至一些中型机系统。但是局域网上的数据库市场是个空白,Sybase 就是看准这个机会打入数据库市场的。 Sybase 的第二步好棋— 至少当时看上去是步好棋,就是和当时逐渐垄断操作系统的微软结成联盟。早期Sybase 甚至和微软共享代码,Sybase的数据库和微软的SQL Server 数据库完全兼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Sybase 在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企业用户中打开了市场。这种代码的共享,直到两家公司因为利益发生争执才停止。 借助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快速发展,Sybase 也具备了甲骨文早期的成长速度,到7年后的1991 年8 月上市时,它一年的营业额达到了5,600 万美元,比甲骨文9 岁上市前的5,500 万营业额还略多些。但是这一步好棋之后看起来也有些问题,因为它最终帮助微软为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在市场上抢到了很大的份额。Sybase 本身却生存不下去了。 Informix 和Sybase 这两家公司在技术上和甲骨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商业模式也一样。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全球数据库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这两家公司上市后依然在快速发展。其中Sybase 依靠相对较低的价格和与微软的关系,一度还抢占了甲骨文一些市场份额。但是这并不说明这两家公司有什么过人之处,只能说明它们有幸顺应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了十几年。 但是,在甲骨文和IBM 的不断打压和限制下,它们一直没机会进入高端数据库市场。在2000 年以前,由于互联网泡沫造成了企业级软件公司市值的虚高,Informix 和Sybase 看上去发展还较快,却掩盖了它们在战略和管理上的问题。比如1997 年Sybase 虚报利润;同年,Informix 高管跳槽到甲骨文,等等。等到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碎,这两家公司又苦苦支撑了几年,便到了破产边缘。最后Informix 在2001 年被IBM 收购,Sybase 在2010 年被德国的SAP 公司收购。 应该讲这两家独立的数据库公司并没有给甲骨文带来太多的麻烦。因为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和后来的CEO 既没有埃里森要与IBM 争高下的志向,也没有他面对竞争对手的狠劲。这样的公司是走不远的。 甲骨文过去几十年里真正可怕的对手,是郭士纳领导的“大象”IBM(郭士纳1993 年~ 2002 年任CEO)和盖茨领导的微软(1975 年~ 2000 年任CEO)。郭士纳和盖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他们是整个IT 时代最伟大的统帅,在他们自己主攻的领域,几乎没有败绩。 埃里森在和这两个IT 行业奇才长达十多年的较量中,居然不仅没有落下风,而且愈战愈勇,并且熬到了这两位巨人的退休,最终主导了全球数据库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没有悬念,但是当时的竞争却是惊心动魄。 在关系型数据库上起步略晚的IBM,于1983 年将系统R 等数据库产品整合,变成今天IBM 的旗舰数据库产品DB2。虽然一开始DB2 只能在IBM 的大型机上运行,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 年代,DB2 成为也可以运行在各种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上的数据库系统,它的应用接口(API)支持几乎所有程序语言。至此,DB2 完全和甲骨文处在同一个水平。 在郭士纳领导的黄金十年里,DB2 的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到2002 年,随着IBM 完成对Informix 的收购,它在全球数据库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34.6%(按照2002 年公布的2001 年的数据),超越甲骨文(32%)成为世界第一。但是这一年也是郭士纳领导IBM 的最后一年。 同年,微软因为在企业级操作系统Windows NT 上的巨大成功,它的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的销量比前一年猛增20%,一度占到全球18% 的市场份额。要知道,微软的商业模式和甲骨文一样,都是卖软件,何况微软自己还控制操作系统,从Windows 3.0 上市以来,微软逐渐拉大了和甲骨文在营业额上的差距。 2001~2002 年恰巧又赶上互联网泡沫的崩溃,甲骨文公司诸事不利,它的股票从2000 年的最高点(每股45 美元左右)跌掉了六分之五,到2002 年低点时只有每股7.45 美元。2002 年甲骨文的营业额从前一年的110 亿美元,跌到了97 亿美元,2003 年继续跌到了95 亿美元。这段时间里,甲骨文到了它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很多人都预计甲骨文最终会在IBM 和微软的双重打击下成为一个二流公司。 应该说,埃里森的确没有从郭士纳和盖茨身上占到便宜。这两个人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里,光芒是如此的闪亮,以至于璀璨的群星都黯然失色。但是,埃里森领导的甲骨文最终还是赢了,因为他熬到了这两个人离开CEO 的岗位。这就如同中国晋代的司马懿和日本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当其他巨人(三国时的曹操、刘备和孙权;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秀吉和武田信玄)都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唱主角了。 郭士纳的继任者彭明盛(Samuel J. Palmisano)和微软现在的CEO 鲍尔默在境界上显然都比埃里森低一个档次。此刻,便到了甲骨文开始追赶IBM 和微软的时候了。2005 年,甲骨文获得了46.8% 的数据库系统市场份额,超过IBM 和微软的总和(分别是22.1% 和 15.6%)。2006 年,甲骨文的市场份额继续增加到47.1%,而它的老对手IBM 继续下滑到21.1%5。2007 年,甲骨文继续将市场份额扩大到48.6%。2010 年,它的市场份额超过50%。甲骨文最终的胜出,有多种因素,尤其是埃里森个人的能力不容忽视,这一点是其他公司学不来的。 但是其他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甲骨文胜在定位和产品的推广上。对外一向高调的埃里森不断强调甲骨文是数据库公司,而IBM 是一个系统服务公司。也许埃里森说的没有错,IBM可能因为DB2太依赖于自己的主机和服务器,而渐渐丧失了数据库的市场份额。 我们在这本书中已经看到,而且还会经常看到,一个产品线较长的公司,在某个产品上常常竞争不过专门从事这项产品的专一公司。比如摩托罗拉在处理器上竞争不过英特尔、在手机上竞争不过诺基亚,苹果和太阳在操作系统上竞争不过微软,微软在在线业务上竞争不过雅虎,雅虎在搜索上竞争不过Google,百度和腾讯在电子商务上竞争不过阿里巴巴。 这里面不仅仅是产品线较长的公司容易“分心”,更重要的是市场和用户对专一的公司更容易认可。大部分专一的公司未必会专门强调竞争对手是个“综合”而非专一的公司。比如,微软从来没有攻击苹果不是专门的“操作系统”公司,Google 也没有攻击雅虎和微软不是搜索公司。但是,埃里森却永远把这一点挂在嘴边。 在产品推广上,埃里森经常用自己的苹果去和竞争对手的橘子作对比,宣传自己产品的长处,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大部分公司在广告中一般只宣传自己的产品好,而不会专门找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来贬低,但是甲骨文从来如此。据一位甲骨文的老员工讲,甲骨文在进行和竞争对手性能对比的测试中,常常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不具有太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这种做法却会给用户很好的印象。如图,是甲骨文比较他们和IBM 产品的广告。

2010 年初,埃里森和 IBM 一位战略主管伯尼·斯庞(Bernie Spang )在ComputerWorld 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对话,埃里森一上来就攻击IBM—说 IBM 比甲骨文落后十年,不能管理大数据,没有云功能,不能在集群服务器上运行等等6。IBM 这位看来不是很聪明的主管面对埃里森咄咄逼人的不实攻击,不断被动地解释和防守,完全落了下风。 2010 年以前,甲骨文最大的硬件合作伙伴是惠普公司,后者为甲骨文提供数据库的服务器。但是,当它收购了太阳公司,有了自己的服务器(SPARC)后,它便通过广告打击惠普公司,除了宣传惠普的服务器性能差外,还打出这样一套非常有攻击性的广告“将你的惠普服务器扔到垃圾堆,我们给你SPARC 服务器打对折!” 微软的CEO 鲍尔默虽然不喜欢苹果的产品,但是也只能在微软公司内部鼓励员工将苹果的iPod 换成微软的Zune,而不敢到外面赤裸裸地做这样的广告。但是埃里森却敢。虽然业界对这种言行颇有微词,但是对甲骨文来说效果居然不错。 其次,甲骨文历来重视利润,很少做吃力不讨好的花样文章。商人挣钱本是天经地义,但是近20 年来,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怪现象,就是谁烧钱越多,本事越大。2006 年,Google 为了推广它不成功的支付系统Checkout,给使用Checkout 买够50 美元的人20 美元的补贴,这已经很荒唐了。 2011 年,中国还有一家公司为了做电子商务,给买够200 人民币的人300 元的返券,这就让大家不知所云了。事后证明这些钱都是白烧了。埃里森从来不做这种傻事,他给销售人员定的指标历来是以利润为先,而不仅仅是销售额,因为不赚钱的事埃里森从来不做。据甲骨文的员工讲,埃里森非常抠门,平时给员工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就远远不如IBM 的,如果遇到宏观经济不好的年代,裁员自不必说,各种福利还要削减。硅谷很多公司先后被评为全美最佳雇主,但这个荣誉永远与甲骨文公司无缘。但是正因为注意成本控制,即使在2001 年和2008 年两次经济危机中,甲骨文都不仅还能盈利,而且利润率几乎没怎么下降(见表,甲骨文公司在2001 年~2002 年,2008 年~2009 年两次经济危机时的利润和利润率)。 虽然笔者并不很赞同埃里森这些“抠门”的做法,但是他不重花架子、重视利润的做法值得当今不负责任烧投资人的钱的公司学习。毕竟,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是靠自身的利润支持,不是靠政府的政策和投资人的输血。另外,甲骨文长期稳定的盈利事实上保证了广大员工的饭碗。2008~2009 年金融危机时,以前那些对员工非常友善的公司,例如太阳公司、思科公司和雅虎公司,因为冗员太多导致利润大幅下滑,就不免大规模裁员,但是甲骨文公司因为利润有保障,员工的饭碗就稳得多。 第三,甲骨文的成功,依靠的是很多次成功的并购,同时它具有很好的消化和吸收新公司的能力。世界数据库市场从产业链的角度讲,可以分成上游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甲骨文、微软和IBM 的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为特定用户二次开发的应用系统两部分。在甲骨文以前,IBM 等公司同时从事两部分系统的开发。 甲骨文和微软发明了卖软件的模式后,数据库公司只关注第一部分(即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二部分(即应用系统)基本上由第三方小公司,或者用户自己开发。和所有行业一样,这些针对企业用户做二次开发的公司经过若干年的竞争,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龙头公司,它们控制着部分企业级市场。甲骨文就是通过收购这些公司不断获得数据库市场的份额。这里面最著名的是2005 年对企业级应用软件巨头仁科股份有限公司(Peoplesoft)的并购。 仁科由大卫·杜菲尔德(David Duffield)于1987 年创立。杜菲尔德长期和IBM 合作,有着丰富的企业级软件的研发和市场经验。仁科从公司成立起,经过十几年时间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的)企业级应用软件公司,并且主导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市场。杜菲尔德和埃里森个人是老对头,他对甲骨文的产品也不感冒。因此,两家公司的合作看上去是完全不可能的。为了获得这个市场,埃里森决定强行收购这家公司。 从2003 年起甲骨文多次提出对仁科的收购。杜菲尔德本人根本不想卖公司,他的公司经营得很好,没有必要和甲骨文合并,但是他不能完全控制董事会。2004 年因为价格的分歧,仁科的董事会拒绝了埃里森的并购提议。同时,美国和欧盟司法部以可能造成垄断为由,也驳回了甲骨文的请求。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埃里森是一个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办成的人,他一方面提高了收购价格,这回仁科大部分董事同意了,杜菲尔德已经阻拦不了大家了。同时承诺保留仁科90% 以上的员工,美国和欧盟也不必为失业担心了。经过长达两年的努力,这项价值103 亿美元的并购终于达成。甲骨文从此垄断了人力资源软件市场。 接下来的每一年,甲骨文都有一项大的并购。2006 年,它花了58.5 亿美元收购了Siebel 公司;2007 年,用33 亿美元收购了Hyperion 公司;2008 年,以85 亿美元收购BEA 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在企业级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软件和服务公司。在收购这些公司后,甲骨文将它们原来的用户转换成自己数据库的用户。 至此它获得了全球超过一半的数据库系统市场份额。一个企业级软件帝国就此形成了。埃里森虽然给员工的待遇一般,对自己的待遇却从来不差。他的办公室在甲骨文红木海滩总部几栋数据库形状(圆柱形)大楼中最高的一栋的最高几层— 这是甲骨文公司离“天堂”最近的办公室。甲骨文公司的员工说,公司的层级比较分明,而埃里森在天堂级。他每天从“天堂”上俯视自己的帝国。

>浪潮之巅(第二版)

浪潮之巅(第二版)
作者: 吴军
isbn: 711533644X
书名: 浪潮之巅(第二版)
页数: 658
出品方: Just-pub
定价: 118.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2
装帧: 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