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试读:皇太后回銮

昨天,在皇亲国戚的簇拥之中,在走道两旁跪拜迎接的卫兵护卫之下,清国的皇太后由皇帝陪同着,气派庄严地重新回到了紫禁城。 17个月前,她灰溜溜地逃离此地。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她和她的外甥停在曾是神秘禁地的太庙前焚香祭奠列祖列宗时,她究竟作何感想的话,那会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与此同时,外国人也正趴在一墙之隔外国公使馆的墙上凝望着这一幕。尽管独揽全帝国财富的清国统治者一向讲究壮观华丽的排场和仪式,但这一次声势浩大的祭祖仪式却无法令皇太后无视那令她蒙受着羞辱的现实。 漆匠与金匠们,可谓用尽了全副心力来修复一切。空无一人的宫殿、被损毁的佛塔已经尽可能修复到了壮丽非凡的原貌,外国军队曾一路占领设岗的城墙也被涂上了一层崭新的朱漆。军队曾经穿过重重大门长驱直入到帝王之家人去楼空的寝宫里,现在,这些大门也再次被装点上了金枝玉叶。所有的一切,都依一贯信奉的“皇室出巡”的传统原则,做得极尽合乎这个民族热衷于虚文虚套的习性。 清国人并不想要给人留下最近曾百般挣扎过的印象,也尽可能地淡化外国军队曾经占领北京这一事实。他们已经无所顾忌地换掉了可追溯到久远以前辉煌年代的厚重砖块和石头,代之以彩布做的梁柱与精致的纸围纸档。而这些手段,在西方人的眼睛里,是如此幼稚而可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清国人心灵中无药可救的、带着典型的信奉于外观的思想。这自然也是某种特殊程度的官方思想意识。无论在清国,还是在离家不远的其他土地上,清国人总是固执地紧抓着传统中最荒谬的那一部分而不愿放手。但是他们这么做,也并非毫无现实的目的,起码应部分归因于官方想要给平民留下特定印象的政治需要。大多数老百姓本就是既愚昧无知又容易轻信他人,所以,只要官方以冠冕堂皇的方式加以呈现,就总是能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 就连皇太后自身,也不能完全清楚地辨清那些捉弄着她国民的东西的真假。由于端亲王和董福祥对于义和拳天赐神力的吹嘘,她被蛊惑着向列强发起了公然的挑衅。这样的判断,很难让人看到她曾经应该要有的清醒和理智。但是,在公使馆的枪管之下,无论皇太后如何得意扬扬地穿过纸围纸档,无论当她看到新近绘制的黄龙和皇宫里其他廉价、招摇的有关尊严、全能的象征时,精神是如何为之一振,在仔细巡视过她从前的住所后,她的满意度必定会大打折扣。 无疑,在沙俄军队对颐和园洗劫一空之后,我们还是在那里找到几件保存下来的艺术品,如今它们的价值被充分利用,也已经被重新悬挂在皇宫那空无一物的大厅之中了。甚至连现在装点在柏林霍亨索伦博物馆的天文仪器的纸上赝品,也可能已经悬挂在原件站立之处的墙壁上了。但是我们担心,皇太后会发现她收藏的珍奇古玩上已经布满了豁口和裂缝,事实上,它们之中已经有许许多多都成了列强的占有物,而这些列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宣称自己对她整个家族的忠实友谊,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她保证永远不会向她的臣民们动武,但他们很难对她的巨大损失提供一些安慰。 然而,皇太后一定还记得,她对于个人向俄国欠下的一笔账却是真实而具体的。如果她的“庇护人”想要向其催账,同时还要修正自己“付出”的报酬率时,她一定是惊讶不起来的。列强们从未怀疑过,即使无需承担主要罪责,但皇太后必须要对1900年的排外运动和在她的一国之都中围攻外国使馆的事情负起直接的责任。这些国家中有许多人,以正义感和政策的考虑为出发点,只要想起她在八国联军到来之际,昧着良心、逃离了这个她刚刚归来的皇宫,便不会对将她定罪的做法感到任何不妥。我们一直都表示,我方对于这件事情没有被调查得水落石出而感到遗憾。对于我们来说,当列强们要求惩处策划这场阴谋的其他指使人,却让授意并支持这场阴谋的最大当权者继续享受着她的特权,似乎是一件非常软弱又有欠公允的事情。 欧洲需要教给清国人的功课是,无论其官阶和名分有多么尊贵、高尚,都不能让对外国人施加暴行的始作俑者免于受到应有的惩罚。作为拳乱暴行的共犯,皇太后提供了一个机会,给清国上下都上了一课,那便是,她的“出巡”伎俩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因为俄国的立场,机会已经失去了,俄国这么做,有它自己的原因。在北京召开的军机处会议上,只要是和很委婉地提到的“朝代问题”相关的一切讨论,俄国都予以反对。俄国在这一点上的做法,不论是不是在麻烦开始之前就已经和清廷商量好的结果,反正,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相对于直接反驳俄国所提出的策略,其他列强国家宁可冒上风险,也要让皇太后恢复其旧有的地位。他们允许俄国掩护慈禧逃过因为杀害本国国民而应该受到的惩罚,就如同他们同意了俄国掩护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逃过因为杀害亚美尼亚人而应当受到的惩罚一样。因为圣彼得堡所做的策略性选择,皇太后得以带着丝毫未受限制的权力重回紫禁城。外交上的筹码让情势恢复到最好的状况。 我们一定都会希望,当皇太后昨日焚香祭祖之时,她在心里许下了一个愿,愿自己再不会落入傻念头所布下的圈套,愿她自己不必再经历一遍这样的逃难。虽然这一次她轻易地脱了身,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她应该从中学到一些教她如何谨慎行事的教训,除非她真的是笨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恐慌与羞辱不是她一路自北京逃到西安府所唯一需要承受的东西。在撤往内陆时,整个朝廷无疑都经历了严重的物资短缺。他们自我欺骗的能力,并不能遮掩自己在谈判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可怜模样,或是在与俄国交涉的过程中对自我信誉的打击以及在物质利益上的牺牲,无论这份交易最终如何定案。他们可能是清国中最后感受到债务压力的人了,因为事件爆发时经历过的种种,都已被远远抛在了身后;但即便是这一群人,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国家的资源正在消耗殆尽。 皇太后是否从这次痛苦的经历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或是像经历其他许多次皇家出逃后,仍然在困境中“无所学、有所忘”,目前我们还无法一窥究竟。她现在也还未出手什么新的计划,但是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是,从她意图要做的几件事情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确实,我们时不时地看到朝廷丢出一份有关改革的上谕,但是这些上谕在清国却似乎激荡不出几分信心。曾被指控为拳乱共犯的陈璧 ,身为顺天知府,除了纸上谈兵之外,似乎对改革之事提不起一点兴致来。这位新任知府已经关闭了首都仅有的一份独立报纸和一所国立工业学校。更令人惊诧的是,参与围攻使馆的两名董福祥 重要下属居然一路陪伴着皇太后返京,他们一定会因此而荣升。株洲的道台和他的同僚们也一样被继续免除劳役,衡州的“屠夫”虽然已被判决为永久驱逐,但这终究也不是一个好兆头。 另一方面,我们听说,当时全然不顾其威严主子的愿望和想法,在山东一举扑灭义和拳阴谋的该省前任巡抚袁世凯,现在正大受追捧。很多事情将视他是否成功维持地位而定。他是一个诚实、聪慧、坚定的人,如果他持续担任皇太后所信任的顾问,皇太后或许会抵挡住那些可能使她故态复萌的种种诱惑。

>帝国的回忆

帝国的回忆
作者: 《泰晤士报》
副标题: <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原作名: The Empire Memories
isbn: 7229074657
书名: 帝国的回忆
译者: 方激
定价: 42.00元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