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试读:《中国通史》(第一册)自序

一国现状之造成,往往由于人事,历史叙述人事之经验,为认识一国现状必读之书。我国旧史或为纪传,或为编年,或为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于三者之中最便于读者;但为抄录之文,并无组织与解释,吾人读之常难认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情状之演变。改造国史久为我国学术界之需要。顾言之易而行之难。著作非抄录史料之谓,乃研究可信之史料,分析其内容,据其所得之史实并将其融会贯通,然后叙述其发生之背景、经过之始末及对于后世之影响,读之庶可明了各时代之情状也。 我国旧分史为二类:一曰通史,一曰断代史。学者或称通史,而鄙断代史;或赞美断代史,而轻通史。近人重视通史者进而以为国中尚无可读之通史,为史学不进步之理由。此盖由于深受传统思想之影响。司马迁言其所著之《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人据之,以通史纲纪天人。此为通史之一解释。《史记》起自五帝,迄于西汉中叶。后人谓其叙述古今之史迹前后相续而为通史。此为另一说法。吾人知通天人之变为汉人附会之说;近代史料之范围广大,卷帙浩繁,绝非一人之力所能研究,写成有学术价值之通史,亦难于实现。至于抄录典章、经制,不当称为著作,更不足论。吾人现以中国通史为叙述数千年来中国民族活动之史书,为成年人读中国史入门之一教本而已。 普通教本于学说上无新贡献,不为学者所重视,其价值仅为服务读者。著者讲授中国通史十数年,现以教本缺乏,萌生撰著之意志;后以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宜从事于学说研究之著作,不必亟亟于写教本。 故写成《中国史》第一册,后即着手撰著秦汉史。民国三十年春完成,名曰:《中国史》第二册。文稿分十七包,由航空寄往香港商务,历十七日始完。斯年终,香港陷失,不知文稿尚存在否,四五十万言之书抄写非万元不办。著者既无此助力,书局亦不愿印行,思想为之一变。三十一年秋,余在西北大学任教,而城固书少,不愿自逸,复有撰著《中国通史》之意,乃于课暇为之,三十二年夏写成第一册。 第一册凡十九篇约十五万言。第一篇述我国地理及所受之影响,为我国民族活动之背景。其余十八篇叙述自远古迄于东汉末年之大事。史前社会今为专门学问,非史学家所愿过问。盖史为文字记录,绝非其范围也。著者略言史前,乃综合专家之报告,而欲读者认识现时学术之发达。信史起于商代,自商迄于汉季,凡重要史籍及近人论文为著者所能得者,无不参看。其所著之通史注重政治制度之演变、领土之开拓、户口之消长、社会经济情状之嬗变、宗教思想之改进、学说文艺之发达等,并求其交相影响之势力,说明其与政治大事发生之关系。夫一国政策之决定或推行之制度多非偶尔之事,乃环境所造成,或长期演变之结果。而当事人不过审其利害得失作一适当之决定而已。此书系综合叙述,唯欲读者明了各时代之社会,及中国民族演进之过程也。 书写成后,余以现时抽版税之报告不尽可信,欲自印行,苦无款项。去岁夏商于金陵大学景唐校长,承其允借一万元。但以款不敷用及其他事故,迄未付印。十二月通史班学生有力说余付印者,并代访问印价等事,始复有付印之意。印费大部分系学校借款及预约收入,著者自筹其余。本书原有十九万字并加标点,竟以筹款困难删去四五万言,废去标点。书以印行册数不多,成本昂贵,售价不免稍高,著者颇以为憾。但亦无可奈何。斯书之印行,同事陈锡祺先生亦有力焉,皆深感谢。若书能有销路,第二册当可于年内问世也。 陈恭禄自序于成都一九四四年元旦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作者: 陈恭禄
isbn: 7500858345
书名: 中国通史
页数: 636
定价: 78.00元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