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通识讲座2》试读:第一讲 什么是地球温室效应 后藤则行(Noriyuki Goto)

后藤则行(Noriyuki Goto)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 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1952 年出生于日本栃木县,1981 年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核能工学专业博士毕业。1986年完成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课程,1987 年担任日本金泽大学经济学部助教授,1996 年担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助教授,1997 年担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研究领域为能源、环境经济学。 后藤先生的主要著作《与中国共同实施的可能性》,环境经济•政策学会编《地球温室效应的应对措施》东洋经济新报社(1999)‘ASocioeconomic Analysis of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oMitigate CO2 Emissions’ in T.S a w a ( e d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Frameworks and TechnologicalStrategies to Prevent ClimateC h a n g e , S p r i n g e r -V e r l a g ,Tokyo (2003) 大家知道地球温室效应吗?如果听说过也算的话,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回答YES。每天的报纸、电视等媒体都在报道相关内容。就连学校的老师都经常说:“为了保护地球,让我们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CO2) 的排放吧。”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厌烦了,觉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人类正面临着地球温室效应这个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观点正逐渐成为世界的共识。最近,几乎所有的国际会议,都提到了地球温室效应这一课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话题将继续成为全世界人类主要关心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暂且不说国际间是否为应对温室效应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我们甚至经常能在新闻中听到各个国家的应对措施进展缓慢。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样一个将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何应对措施进展会如此缓慢?难道人们即使预 测到了性命攸关的危险,也不会急着着手应对吗?温室效应是人为的问题,也就是说是我们自身引起的,和自然灾害那种不可避免的灾祸不同,我们的行为会改变事态的发展方向,再说还有技术层面的应对措施。极端地说,即使是用物理的方法,在几年之内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前进的阻碍在哪儿呢? 本文将聚焦温室效应问题的构成特点,将其作为社会问题进行剖析。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相似的状况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在向大家讲解的过程中,会尽量多举一些身边的例子,使大家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之后会提出练习问题让大家来讨论。如果读者能就这些身边的问题找出出路和方法的话,解决温室效应问题便指日可待了。为什么寻找解决对策如此之困难,如何才能智慧地应对这一问题,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未来一起思考吧。 我想可能还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温室效应,我会先简单说明一下,然后再来进行讨论,讨论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什么是地球温室效应 2)温室效应问题的构成特点(三个关键词) 3)与此同理的打扫教室问题 4)寻求科学的应对措施 什么是地球温室效应? 什么是地球温室效应呢?温室效应的机制在19 世纪后开始为人类所知。大气中存在着微量的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对流层的臭氧(O3) 和一氧化二氮(N2O) 等气体[现在,还有人为因素带来的氯氟烃(氟利昂,CFCS)]。这些微量的气体会吸收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辐射,并将其封闭在大气中,然后会通过靠近地面的大气的传递和一部分能量的逆辐射作用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因此这 些气体通常被称为温室气体(GHG,Greenhouse gases)。在田间地头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温室大棚,阳光照射进温室大棚,室内的热量无法散发到室外去,室内温度从而升高。 大自然的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生存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假如地球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地表的温度就会变成-18℃。这个值是由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照能量,与地球逸散到宇宙的辐射能相互折算而得到的(如果没有这种调节机制,地球就会过热或过冷)。大致的计算其实很容易,实际上由于这些微量气体带来的温室效应,地表温度一直保持在15℃左右。得益于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完美的平衡,这个独一无二的地球才有了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行星。顺便说一下,地球旁边的金星的平均表面温度为470℃,火星是-45℃。 我们现在每天所说的地球温室效应,是指人类活动排放出了大量的温室气体(CO2、CH4、CFCS、N2O),随着它们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地球平均气温也在不断升高。这意味着我们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经过46 亿年漫长历史建立起来的自然体系将失去平衡,伴随而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物质循环的紊乱,将破坏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时而也会听到一些怀疑论,怀疑真的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温室效应吗?图1 和图2 分别列举了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书中发布的CO2 和CH4 的浓度数据,以及随着时间推移气温上升的情况,虽然还没得到100%的证实,但可作为参考。 由于CO2 预计将占到人类温室效应气体的一大半,而我们的能源(化石能源)消耗又是CO2 排放的主要源头,所以一般认为温室效应与能源消耗及随之而来的CO2 排放量增加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应对方法的讨论,主要是围绕抑制(削减)展开的。 温室效应: 能源(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大→ CO2 排放量增大→温室 效应 应对温室效应:抑制(削减)CO2 排放量 温室效应问题的结构特点(三个关键词) 为了理解温室效应问题的结构特点,我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词来说明,当然这些关键词并非温室效应问题所特有的,所以也请留意,它们会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地方。 (三个关键词) ① 抉择(难以两全其美) ② 不确定性(对于未知世界的态度,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③ 公共性(是大家的东西,就意味着不属于任何个人) 1. 抉择 抉择问题随处可见,用一个经常会听到的词来表达就是“难以两全其美”,和它相似的还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等。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我想去玩耍但是不学习的话成绩就会下降,我想尽情地吃美食但不想变胖,这也想买那也想买,但是还想存钱……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或许我们甚至可以把每天的生活看作是在各种需要抉择的关系中做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可以说每个人需要抉择的事情和喜好都不同,做出何种判断是每个人的自由,不过相信大家都有过犹豫不决或悔不当初的时候吧。 但是每个人都有对他们来讲最合适的选择标准,还有“中庸的美德”这一古训引导着我们,要想每天生活得幸福就不要做极端的事情,要学会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度。 图1  温室气体(CO2 CH4) 在大气浓度中的变化(资料:日本环境省 ,出处:IPCC,2007) 正如之前提到的,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大量消耗能源,进而使CO2 排放量增加。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能源都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提高生活水平自不用说,就算是为了减少贫困和失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来说,经济发展都是其最关心的事情。如果轻易地将其否定,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将难以维持。期待富裕的生活,并为此努力奋斗是人类应该做的,没有这样的愿望我们就无法设计自己的人生。而且事实上,一旦放弃已经习惯的富裕生活,会让人产生巨大的抵触情绪。但是,追求 高品质的生活又会使能源消耗量及CO2 排放量增加。因此,追求富裕生活和治理温室效应,成为了类似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局面。 图2 温室效应的征兆(资料:日本环境省,出处:IPCC,2007) 当然很多人希望在不做任何牺牲的情况下追求富裕生活,这种设想能否实现?经济繁荣和抑制能源消耗量能否两全其美?各研究领域对此有多种观点不同的探讨和研究,大家都听说过太阳能和节能技术吧,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这都算是应对环境问题的技术性手段。仅太阳能每天输送到地球上的能量,就是我们每天消耗能源的6000 ~ 10000 倍。但问题是这类技术性手段成本相当高,所以问题就 变成了发展经济和承担高额环保成本间的抉择。 关于“治理温室效应可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假设的讨论由来已久。它的原理是,通过寻找治理温室效应的方法促进科技进步,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绿色新政”,他实行新政策鼓励开发和普及治理温室效应的技术,希望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促进开发和普及太阳能并节约能源,日本也采用同样的政策,但是,就现在来讲还都是理论假设,实际的效果要尝试后才知道。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正如我先前提到的“中庸生活”和“什么是真正的富裕生活”等,这类讨论都是希望人们能重新审视那些永不满足的物质欲望。其实,舒适的生活和应对温室效应并不会成为无法兼得的鱼与熊掌。 为缓解这样的对立关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和可能性。就目前来讲,必须要大体上承认这种对立关系。我认为无论是以摆脱贫困为首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为在激烈的经济战争中确保有利地位而不放弃任何机会的新兴工业经济地区,温室效应不是特定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图标注的均为实际数据(经济水平和CO2 排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图3 ~ 图5 分别由作者根据采集数据制成)。 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使人眼花缭乱,基于以上论点和数据,我将通过归纳各国讨论中的主要观点,为大家拨开迷雾。 (与“抉择”相关的问题) a 在现代社会里,能源是必须的,CO2 的排放不可避免 b 对于温室效应的危机感和经济富裕带来的满足感,各个国家的重视程度和顺序是不一样的 c 治理温室效应会抑制经济发展,降低国民生活水平 d 治理温室效应需要承担高额环保成本,这使许多国家的经济捉襟见肘 图3 日本国民净收入与CO2 排放的关系变化(1970—2005) 图4 经合组织(OECD)各国的国民净收入与CO2 排放的关系变化 (1995) 图5 世界各国(126 国)的国民净收入与CO2 排放的关系变化 (1995) 2. 不确定性(对于未知世界的态度,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刚才给大家简单讲述了一下温室效应现象,但仅凭现在的知识,还是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特别是温度升高地域的分布和其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温室效应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太阳活动的变化和地轴倾斜角度的变化等。目前已经证实,在地球漫长的历史当中(在人类尚未出现之前),地球环境曾有过冰河期、寒冷期和温暖期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我们真正恐惧的不是温室效应本身,而是由此引发的气候变化及其恶劣的影响。许多模拟实验的预测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实际上我们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顺便说一下每当我想起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时,就能推测出地球环境有多复杂。而且预测这种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更是难上加难。 未来是难以预测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将每天、每周、每个月乃至整个人生看作一个整体,在满怀期待与憧憬的同时,也要考虑失败的应对对策,根据这种预判来行动。当然人生原本就是这样的 ,这才造就了我们这个悲喜交加的多样性社会,所以将其称为大问题恐怕不合适。从大局来看,挑战未知、战胜未知是人类的宿命,这也是人类史上光辉的一页。 很明显,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现在行为的主要原因。在这里我主要想强调的是,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判断和应对行为,是因人而异的。我想大家的周围也有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人吧。有的人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败,谨慎考虑后才会行动;有的人觉得考虑过多会阻碍行动,总是鲁莽行事;有的人天资聪慧,会以成功先例为指导来行动。人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当然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这种状况不见得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倒不如说无论幸与不幸,悲伤还是喜悦,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但是,超过限度的行为迟早是要付出代价的。另外,将他人的失败积累成自己的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将在这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发展成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正确判断的人。 但是,治理温室效应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协作,但这反而成为了阻碍其进展的主要原因。和前文提到的一样,我将在国际舆论的背景下为大家归纳各国的主张。 (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问题) a 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无法完全弥补,应慎重地寻求预防措施 b 预计的损失并未得到证实时,操之过急的高成本应对措施是不明智的 c 不同的地域预计的损失不同,因地制宜或许是个好方法 d 虽然问题将会越发的严重,但是科技不断进步,或许未来解决起来会很容易 3. 公共性(是大家的东西,就意味着不属于任何个人) 在这世上,有种东西并不属于特定的某个人,谁都可以利用,这就是资源。森林、湖泊、河川、池沼和海洋等自然资源,它们相当于学校、图书馆、公园、国家和自治区提供的警察及消防服务等。为保证共有资源(公共财产)的适当供给,需要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而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有人说过一句有讽刺意味的话:“大家的东西,就意味着不属于任何个人。”面对有限的共有资源储量,很多人会有一种先占与争夺使用资源的倾向。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及服务,一旦投入使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不会被要求支付使用费来抵消日常维护费用。人们一方面希望这样的设施和服务越来越多,可以尽情使用,另一方面又总是把善后维护的工作留给他人(政府),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没有像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珍惜这些设施和服务。另外,以下几个事实也能体现出这一普遍倾向:几乎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和自治体都有巨额赤字;经常能看到散落着垃圾的风景区和污迹斑斑的公共设施(请大家将自家厕所和公共厕所作比较)。 至此,也许有人会想,为什么不用“请大家珍惜使用”的道德说教来约束大家呢?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为了明确这一点,我将给大家举例说明,这并不是怠慢也不是恶意,而是合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不理性的结果。 囚徒困境 两个人因盗窃嫌疑而被警方带走讯问,因证据不足,警方希望他们自己供认,因此调查人员将两人分别叫到不同的房间里,希望他们自己招供,作为合作的交换他们会得到一定的报酬。如图6 分别列举了两个人的行为(两人协作=缄默,两人不协作=供认),及各种行为组合给两人带来的利弊。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如下四种。 1)两人都保持缄默(两人协作)→作为被错误逮捕的补偿,分给每人一年的生活费并且将其释放。 2)A 供认(不协作)B 缄默(协作)→ 因 A 与警方合作,将得到三年生活费,并且被释放,而B 会被定罪并因不与警方合作判刑三年。 3)将2)中AB 的做法互换(对称型)。 4)两人均供认(不协作)→两人均被定罪并判刑两年。 图6 囚徒困境示意图 或许这种情况不会真实发生,但请大家站在他们两个人的立场上,考虑下应该怎么办。情义若不在了,人世间也没了存在的意义。是为交往已久的朋友考虑而继续保持缄默好呢?还是想想还有爱我的家人在等着我,尽到市民与警方合作的义务,将朋友供出好呢?这真是难以抉择,痛苦万分,似乎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未来的日子都不会快乐。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其构造会使合理的判断招致不理想的结果。让我们来理性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如果对方B 缄默,请比较图6 上方的两个图,对A 来讲招供更有利(缄默=+1< 招供=+3) 2)如果对方B 招供,请比较图 6 下方的两个图,对 A 来讲招供更有利(缄默=-1< 招供=-2) 也就是说,对A 来讲,无论B 做出怎样的选择,招供都是有利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博弈论中称为优势策略。以理性来思考,大部分人会采取优势策略,如果B 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对于两个人来讲,合理的选择是招供。这样一来,虽然如果两人都保持缄默就有可能被幸运地释放(并得到一年的生活费),但理性的选择则是双方都招供,被判刑两年。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间开始了核武器扩张竞争,相互不信任和缺乏沟通,导致了国家间和人们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可悲的窘境,囚徒困境的例子恰好也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相信大家周围也有相似的情况。大家不要单纯地认为“因为是各自的理性选择导致的结果,所以无能为力”,这个例子对理解一些让人感到疑惑的社会现象非常有帮助。 但遗憾的是,故事只能讲到这里,许多研究者都想挑战从理论上化解囚徒困境的有效方法,但目前还没找到。 这个例子和温室效应有多大的关系呢?让我们参照图6 来思考。地球环境是世界的共有财产,只有各国合作起来共同应对,才能保护好地球,享受地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别的国家采取了措施,即使自己不履行义务,也可以在享受良好环境的同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如果大多数国家都不参与合作,可以说,那些采取了措施的国家,为治理温室效应而做出的努力就是徒劳无功的,同时还会给自身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有国家都消极应对的话,全世界将遭受温室效应带来的沉重打击。而且,在国际社会中,还没有一种政治权力能够强制各国履行义务,或对违反公约的行为进行惩罚,就算国家暂时加入了国际间的合作,之后该国也是可以随时退出的。 在这种状况下,能否实现所有的国家协作的理想状态(图6 左上图)呢?在此,再为大家总结下国际舆论下各国的主张。 (与“公共性”相关的问题) a 如果别的国家实施应对措施,对于本国来讲有两大好处(温室效应得到控制,自身在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b 自己的国家再怎么努力,别的国家继续排放CO2,也是没有意义的徒劳的 c 和其他国家相比,自己国家排出的 CO2 并不算多 d 国际间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规则,一旦觉得自己担负了过多的义务,就会离开协作的队伍 打扫教室的类比 在此之前,我从三个侧面向大家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基本构造及其特点,这三个侧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面对这种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它的应对措施呢?这样下去估计脑子会越来越乱,更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灵感了吧。作为一个思想实验,我给大家举一个身边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不管愿意不愿意大概每天都要做的打扫教室的问题。或许有很多人会说我们的班级也不是很乱呀,那么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列举出与前文整理出的重点相对应的情形。 打扫教室问题(设想) 大家在教室里学习(升学竞争)和进行各种活动,产生垃圾 如果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脏乱,但不确定是否对各自的健康造成了伤害 对于打扫教室并没有确定的规则,也没有老师下命令 (与“抉择”相关的问题) a 在学习和其他的活动中,产生垃圾也是不可避免的 b 对于学习的进度,和对整洁度的要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 c 打扫教室会耽误学习(升学竞争),还会占用休息的时间 d 有现成的吸尘器的话另当别论,用大家的零用钱买的话恐怕有些困难 (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问题) a 健康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还是小心谨慎为妙 b 教室不干净整洁,也许不会成为什么大的问题,而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 c 自己不是很介意,教室环境不整洁的话,或许坐在通风好的窗户边就没问题了 d 即使有一天问题变得严重了,把解决问题的事交给能使用最新工具的晚辈们就行了 (与“公共性”相关的问题) a 如果有人能帮着打扫教室那就是一举两得了(既有整洁的教室,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考试) b 即使自己打扫了教室,别的学生乱扔垃圾的话也是没有意义的是徒劳的 c 和别的同学相比自己扔的垃圾并不算多 d 关于打扫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果觉得负担过重的话就会回家 怎么样?大家的想法或者行动更接近于这里的哪一项呢?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请大家把它作为一个涉及整个班级的问题来考虑。有的人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有的人认为比较复杂,那么在大家的班级里,是怎样一个情况呢?有没有能将对立的意见统一起来的标准答案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如何才能恰当地应对问题 很遗憾,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我不得不告诉大家,在我这里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虽然这里不过是提出了问题,但是即使把上述行为原理置于现代社会中去考虑,也会发现有些无奈,会看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或者更恰当地说,虽不愿意承认,但在高度(过度)竞争的社会中,强者更适合生存。大家也都有同感吧!当然我也不例外。 但是,我认为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在当今社会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或者合理的想法和态度(比如囚徒困境的例子),我们应多考虑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虽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可以协调各方利益。我们要以宽广的视野,在社会集体的背景下定位自我,在固有观念的后面打上一个小小的问号,这也是前进的一步。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世界将会变得不同。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目的,也是最大的期许。 我已经被禁锢在固有的思考和理论框架之中,或者说被其“毒害”更为准确。但是你们不同,你们或许会想到新颖的好主意,如果大家有什么好想法一定要告诉我。最后,关于应对策略,我想给大家一个方向性的提示。即使是平凡的对策,只要大家达成共识,并且积极行动,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下面给大家总结一些国际上针对温室效应问题的解决方案。 打扫教室问题 a 充分讨论不清洁的教室环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恶劣影响。大家沟通交流,对理想的教室环境达成共识 b 为了避免与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冲突,应思考改进清扫的方法,提高效率 c 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其他因素,对工作的内容进行分配 d 让那些愿意做而且学习压力不大的学生们率先行动起来,大家互相帮助 e 多体谅那些后来的学生们,自己注意保持环境 温室效应问题 a 积累科学知识并共享信息,坦率地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 b 讨论各种对策和方法,使经济活动以及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c 构建起适应各国不同国情的国际间的合作制度 d 对于有能力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应率先肩负起领导的使命,相互帮助 e 为子孙后代着想,自觉地担负起责任 总结 地球温室效应问题大概是人类今后将要长期面对的重大问题,谁也无法逃避,而且它不像数学问题那样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是一个需要所有的人以及相关的国际社会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前进方向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本文从结构的角度切入这个问题,试着去寻找智慧的应对方法。正如大家所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可以想象,即使可以描绘出它的大致方向,要实现它也是困难重重的。 作为生活在富庶的日本的国民,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努力实践,改善自我意识,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领导作用,只有有了大家的支持才能实现一切对未来的展望。 讲座后的问答 Q 环保汽车以及一些节能产品的销量持续上升,是否可以说明一些解决温室效应的措施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A 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积极应对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很多文章和课程中已经提到(请参考第8 页: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波特假说”)有的事例符合已得出的结论,有的事例并不符合,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老实说实际的情况我并不是很了解。 Q 温室效应真的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 A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明确地做出回答。无论是在我的讲义中,还是作为参考的IPCC 的报告书(提供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中,在列举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时都会预测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very likely(基本确定会发生 )、likely(可能会发生)、possible(有发生的可能性,但几率较小),详细的内容请参照之前的报告书,但是我这次演讲的重点是“国际社会应如何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Q 有很多人对温室效应问题持怀疑态度,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应该如何行动呢? A 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社会的公民,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次演讲我想让大家思考的是:如果温室效应给我们带来威胁的可能性只有50% 或许更小,那么大家认为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和节能减排环保的生活态度,哪个是正确的呢?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Q 对于各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其效果如何? A 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从全世界整体来看,实际情况是距离能够治理温室效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后藤先生的推荐书籍 《难以忽视的真相》 阿尔•戈尔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作者2007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该书呼吁人类重视温室效应危机并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危机,在世界上非常畅销。 《初高中生的地球温室效应入门》 后藤则行 著/ あすなろ书房(1998) 略早之前的书,作者以给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上课时的讲义为基础,以初中和高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忧天:全球变暖探索史》 沃特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年1 月) 围绕与地球温室效应相关的科学知识,意在不被各种媒体的争论所左右,提供对客观事实的认识。

>东京大学通识讲座2

东京大学通识讲座2
作者: ( 日) 东京大学教养学部
副标题: 热血篇
isbn: 7115415900
书名: 东京大学通识讲座2
页数: 224
译者: 曲 杨
定价: 42.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