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试读: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那些谈论批判性思维的人常常发现自己好像最高法院的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波特著名的言辞是,他虽然无法定义色情,但看到时就能断定那是不是色情。就像斯图尔特法官,本书的作者们也无法提出人人都能赞同的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不过我们乐意转而探讨6种批判性思维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每一项技能都基于一个具体问题。我们认为在面对新观念时,你应该提出这些具体问题。   1. 观点的来源是什么?提出这个主张的人是否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假设你听到一则新闻,报道说一名政客或一名时事评论员宣称青少年违法者可以通过恐吓而痛改前非。这则新闻解释说,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初犯者会受到重罪犯近乎虐待般的对待,他们试图用可怕的监狱故事吓唬初犯者,让他们远离犯罪。事实上几个州曾经尝试过这种项目(Finckenauer et al.,1999)。但是提出这种方法的人真的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吗?提出这种方法的人具有合法的资质吗?或者他们只是自称“专家”?解答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上网查看这些人的证明文件及其在相关领域内的地位,还要查看发布这种言论的来源是否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利益。例如如果是医学上的重大突破,那么发表观点的人是否会从新药或新的医疗设备中赚钱?在“恐吓从善”的情况中,发表言论的人是否在争取政绩或选票?   2. 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生命太短暂,不可能对一切都持批判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善于选择。怎么选?正如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对有关外星人绑架的报道做出的评论:“不同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同寻常的证据。”(Nova Online, 1996)批判性思考者会对被吹嘘为“突破”或“革命”的事物保持怀疑态度。当然,偶尔也会有确实有效的突破性或革命性的新疗法,但相对来说它们很少见。大多数新的科学发展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因此与被广泛认可的知识相冲突的主张应该引起你的警觉。例如你要小心许诺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能帮你戒烟或减肥的广告。对于“恐吓从善”或其他快速解决难题的方法,你要提醒自己:复杂的问题几乎不可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   3. 证据是什么?这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指导方针之一,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中你将更多地了解科学证据是由什么组成的。不过现在我们要小心轶事证据(anecdotal evidence)或声称新计划具有惊人效果的证词。那些第一手的叙述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因此常常诱使我们相信它们。但是无论多有说服力,证词和轶事都不是科学证据。它们仅代表少数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个体经验。推断适合少数人的事物一定适合所有人是有风险的,甚至是危险的。   证据对“恐吓从善”项目是怎么说的?它们不仅没有效果,实际上反而像是给青少年罪犯打了预防针,减轻了他们对监狱的恐惧。虽然这看起来有点令人吃惊,但确凿的证据显示,平均来看,接受“恐吓从善”对待的青少年比没有被这样对待的青少年存在更多的问题(Petrosino et al., 2003)。   4. 结论是否会被偏差污染?批判性思考者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偏差,而且他们能辨认出我们将在本章中探讨的各种偏差类型。例如他们会质疑如果评估新药的医学研究者收了医药公司的钱,他们是否还能保持公正(McCook, 2006)。   最适用于“恐吓从善”这个例子的偏差形式是情感偏差(emotional bias):人们不仅害怕犯罪和罪犯,而且常常支持对犯罪行为实施严惩,比如最近颁布的许多“三振出局”法律(这些法律规定犯了三次重罪后,便会被判无期徒刑)。正因为“恐吓从善”的方法非常严厉,因此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另外,如果是自己所爱的人陷入了麻烦,那么人们就会特别容易相信简单的改过方法,因为他们的愿望干扰了清醒的思考。   另一种常见的偏差形式是证实偏差(confi rmation bias)。所有人都倾向于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信念的事件,而忽视或忘记相反的证据(Halpern, 2002; Nickerson,1998)。例如证实偏差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坚持相信占星术。他们只记住那些看似准确的预测,而忘掉了那些没说中的预测。证实偏差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赌徒更容易回忆起自己赢钱的时候,而不是输钱的时候,或者为什么我们坚持认为某个物品是我们的幸运符。在最近一次总统大选之前,研究者实施了一项研究,让人们听他们最喜欢的政客发表反驳自身的言论。在听到反对言论时,人们大脑中与推理有关的回路突然关闭了,而与情绪最相关的脑区依然保持活跃(Shermer, 2006; Westen et al., 2006)。就好像大脑在说:“我不想听任何与我的信念相冲突的话。”因此,为了克服这种偏差,我们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   5. 推理过程是否避免了常见的谬误?在本书中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逻辑错误,但最适用于“恐吓从善”这个例子的谬误是用常识替代科学证据。事实上,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支持性的常识。比如我们都听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也听说过“异性相吸”。与之类似,我们常被告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也被提醒“欲速则不达”。那么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呢?只有对证据进行检验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敬请继续关注在本章后面部分和第6章中出现的其他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常见谬误。   6. 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多元化的视角?“恐吓从善”的干预简单地假定对惩罚的恐惧是制止犯罪的最好方法,因此引发恐惧便可以防止犯罪。更深刻的观点会认为犯罪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仔细探究。例如心理学家可能会从学习、社会影响或人格特质的角度来看待犯罪。经济学家对犯罪行为的经济动机感兴趣。社会学家则会关注帮派、贫穷和社区结构等问题。这类多面向的问题当然需要比威胁更复杂的解决方法。
1人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
作者: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Vivian Hamilton
原作名: Psychology:Core Concepts 7th Edition
isbn: 7300229646
书名: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
页数: 704
译者: 钱静, 黄珏苹
定价: 119.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6-30
装帧: 平装
出品方: 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