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试读:(一)

几年以后,比利声称,当他决定做职业棒球手时,是他唯一的一次为了金钱做事,而他再也不会只为金钱做事了。他再也不会让市场决定他的生活方向。有趣的是,他现在就正在管理着一支寒酸的大联盟棒球队,而他的工作几乎全都与金钱有关:从哪里找钱,如何花钱,花在谁身上。他对财务感到最紧张的时期就是从常规赛开始之后,到新秀选秀开始前的那几周。同时也没有什么时候能比那段时间更能使他感受到快乐了。他并不介意让金钱成为生活的中心,但前提是他要将金钱花在别人身上,而不是用在自己身上。 2002年夏天,那天他房间里一早就挤满了球探。比利·比恩,现在是他降临到地球的第 40个年头,也是他的第 5任奥克兰运动家队总经理任期。他变了,失去了青春的笔挺姿态,棕色不羁的头发削薄了,不怎么整齐地梳向两边。除此之外,他身上几乎看不出中年的颓唐和皱纹。对比利来说,最大的差别不是在他身上已经实现的事,而是那些并未实现的事情。他知道,他曾经可以过不一样的生活,而他希望不要有人注意到这些。 房间里的那些人传承了老球探的思想。当比利·比恩 16岁时,老球探就认定他是未来的棒球巨星。虽不为普通球迷所知,然而球探们却是棒球运动的核心,他们决定着谁能够打球,进而决定了如何打球。比利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想要与球探们争论他们选秀的方法。奥克兰队有一个习俗:在选秀开始前,将球探们从外面召集回来,将他们塞进体育馆“肚子”里的一个沉闷的房间待上 7天,探讨新秀人选,而正是从这一点开始即将改变。 一年前,在 2001年选秀之前,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总经理和他的球探的目标是,就“应该从热门人选中选择谁”达成相互妥协。比利曾经让球探们主导讨论,这影响了选秀决定。他甚至让球探们选择了许多他们自己的人。这在 2001年选秀开始 5秒钟后就改变了,那是一场昂贵的灾难。在轮到奥克兰运动家队进行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首轮选秀决定之前,比利和球探们提前讨论好的精英球员被其他球队抢走了。余下的那些待选新秀都是球探喜欢,但是比利却一无所知的人。在混乱之中,即将成为奥克兰运动家队球探组长的格雷迪·富森拿下了一个名叫杰里米·邦德曼的高中生投手。利落的投球,这小子能投出球速为每小时 94英里的快球,还拥有一副看起来天生要穿棒球服的身材。简而言之,他正是那种比利特意嘱咐球探部门不能选的人。 谁都无法保证杰里米·邦德曼能否进入大联盟,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棒球数据不认可高中生球员。球探们却崇拜高中生球员,尤其是崇拜高中生投手。高中生投手太年轻,其高中阶段的棒球表现与日后职棒生涯所能企及高度之间的相关度低,这虽然不利于理性分析,但球探们却偏爱将他们想象成为未来球星。高中生投手也拥有“崭新的手臂”,虽然羽翼未丰,但这些手臂却也产生出了球探懂得衡量的资产:直线球的速度。然而,投手最重要的素质不是蛮力,而是欺骗对手的能力,而欺骗的方式千奇百怪。(“崭新的手臂”有 3层意思:1.高中生球员的实战统计数据样本太小不利于分析研判 ; 2.他们通常只会投直线球,虽然直线球速度快,但迷惑性差,容易被打者击中;3.球探喜欢依靠外在表象与快速直球速度判断投手优劣的方法并不科学。——译者注) 任何情况下,你只需要研究选秀的历史数据,就能看出高中生投手最终能进入大联盟的概率,仅为大学生投手概率的一半、大学生捕手和野手概率的四分之一。选秀第一轮就选择一个高中生投手— —然后花 120万美元签下他——这正是你让球探们做决定所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但它违背了数据,违背了理性。理性,甚至科学,才是比利·比恩打算带给棒球的。为了做到理性与科学,比利不惜使用了许多不合理的手段— —愤怒、激情,甚至肢体恐吓。他说:“我管理棒球队的理念与我的性格特征大相径庭,对我而言这是经久不断的斗争。” 很难知道,当格雷迪首先选中一名高中生投手后,他的头脑中会想象什么。选秀日当天,奥克兰队的选秀室里就像在举办仪式。夫人们、老板们、老板的朋友们— —所有这些人都是你在说脏话之前需要三思的人——他们礼貌地贴着房间的后墙观看奥克兰队决定自己球队的未来。格雷迪这名身高 1.77米的胖子站在看上去挺危险的 1.95米的比利身边,可能以为他们的存在会缓冲比利的愤怒,但并没有。职业棒球让比利·比恩猛然脱离了自己的青春,但比利依然是那个在被三振出局后愤怒得能让其余的球员主动坐到长凳另一端的人。当格雷迪对着电话说出要选邦德曼时,比利,只一个动作,从他的椅子上暴起,抡起椅子径直砸向墙壁。当椅子撞到墙上时,它不是砰砰作响,而是直接爆开了。在他们见到墙上的那个被比利砸出的洞之前,球探们曾经认为那堵墙,与他们的职场前途一样,都很坚实。 在那之前,格雷迪都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的职位感到安全。当其他球队试图向自己解释为什么奥克兰运动家队用如此之少的预算就能赢下如此众多的比赛,并原谅自己坐拥如此之多的金钱却只赢得了少数几场比赛时,通常都会将其归功于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探。当然,格雷迪永远都意识不到他的球探部门正处于需要彻底改革的边缘,而他的职位就处于危险之中。但这正是比利头脑中思考的方向。比利情不自禁地注意到,球探部门是他球队里最像其他球队的部门。从这点就能看出,球探部门最需要改变。“选秀从来都没用,不过就是该死的赌博,”比利曾经这么说,“我们排出了 50个人的名单,最后如果能选中其中 2人,我们就都得庆祝。还有其他什么事情是 50个里面中 2个就算成功的?如果你在股票市场里这么干,你非破产不可。”格雷迪并不知道比利是多么反对格雷迪最根深蒂固的想法——他还以为比利应该相信,棒球球探在 21世纪的发展阶段大致上就如同 18世纪的医学专业进展那样前程远大。或者,在他选择杰里米·邦德曼的时刻,比利对他的信仰会上升到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格雷迪并不是完全没有察觉到比利的敌意。他在选秀前一周已经受够了不自在,那是因为比利的助手保罗·德普斯塔拿着笔记本电脑出现在选秀室里。保罗从来没有打过职业棒球赛。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的,看上去更像书生,而不像棒球界人士。也许更重要的是,保罗不应该出现在选秀室里。选秀室是球探的领地,而不是总经理助理的。 保罗的电脑让格雷迪疑惑深思。“你要那东西干嘛?”格雷迪在会后问保罗,就好像他总感觉到那台机器挑战了他的权威,“你就坐在那儿看电脑,我都不知道你在干嘛。” 保罗说:“我只是在看数据。直接看,比把它们打印出来方便些。” 保罗想看数据,因为数据能让他以新的方式理解业余球员。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主修经济学,但是他的兴趣,被哈佛经济学系打击之后,一直不安分地游走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他非常着迷于非理性以及由于有人不承认非理性而产生的机会。他是那种可能会在金融界赚大钱的人,但是在保罗看来,棒球球员的市场远远比华尔街能带给他的有趣得多。人们有着许多偏见式的倾向:第一种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每个真正打过棒球的人都会倾向于从他自己的经验里轻率地得出概括。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经验足够推而广之,但其实不是。第二种倾向是,人们容易过分受到某人最近表现的影响——其实,人们最后做的事不代表其未来的表现。第三种倾向——但不是最后一种——是人们偏向于轻信自己眼中看见的事务,或者以为他们曾经看过。当大脑完全依赖于它的所见,它就给自己下了套,而对于能够看穿假象回归现实的人来说,每一次出现假象都是一次可以从中牟利的机会。当你观看棒球比赛时,还有许多东西是你看不到的。

>魔球

魔球
作者: [美] 迈克尔·刘易斯
副标题: 如何赢得不公平竞争的艺术
原作名: Moneyball: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isbn: 7210107185
书名: 魔球
页数: 344
出品方: 后浪
译者: 小草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