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试读:“尘世是人能够理解的世界”——关于约翰•厄普代克的《马人》

善良敏感的乔治•卡德威尔拼力挣扎了一辈子,却始终都无法扭转生活贫困的窘境。他那位早逝的牧师老爸除了一部《圣经》和一屁股债,什么都没留下。他自己呢,则是多数时间都在为养家糊口而颠沛流离。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兵,未及参战战争就结束了,却险些因一次流感而丧命;他当过百科全书推销员,旅游大轿车司机,体育指导员,消防队员,旅馆服务员,洗碗工;读大学时半工半读仍然成绩优异,作为橄榄球后卫鼻骨断了十七次,其他骨折四次……他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横扫美国的经济危机,他离开了贫困的家庭,随即组建了自己的贫困家庭。人生的最后十五年,他一直是中学教师,带着老婆、儿子寄居在岳父家里。如果说还有什么是比贫困更糟糕的话,那显然就是令人窒息的失败感。贫困让他无休止地纠结于深深的疲惫和痛苦,而沉重的失败感却把他推向了最后的崩溃。他只活了50岁。这就是厄普代克的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马人》主人公乔治•卡德威尔的人生。 在这部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里,厄普代克雄心勃勃地展示了其高超的技艺。他将古希腊神话里的客戎马人与现代人乔治合而为一,给普通人的庸常生活染上了神秘的光泽,让人觉得神话中人与普通人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那些卑微的人也可以拥有神性。当然这些并不是厄普代克想要传达的主旨。他不是要写什么人神同体的传奇,而是要通过这部表面上看很像半是客观叙述、半是回忆的小说,呈现乔治的儿子彼得对于对父子关系的历史与价值进行重新认知与塑造的过程。彼得要做的并不是在现在回忆过去,而是重返过去,到过去的情境中去重新体验那些特殊的时刻,并借此理解父亲在绝望中的自我牺牲,彻底消除他以往那些带有否定意味的误解,从而实现与父亲的精神和解,让父亲获得真正的安息,也让自己得到解脱。唯有如此,父亲的死才会具有马人式的神圣意义。在古希腊神话中,马人客戎最终以放弃永生换取的,不只是摆脱个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让犯了盗火之罪的普罗米修斯重获自由。因此彼得通过追忆和重述不仅理解了父亲在困境中自我牺牲的真正含义,还通过这样的体认过程,使得作为深陷迷惘中的二流艺术家的自己重获精神上的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希望。 在小说中,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厄普代克采取的是复调交叉叙事与幕间插曲相结合的手法。在全部九个章节中,彼得的视角被一分为二,在单数章节里,伪装成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乔治•卡德威尔父子的经历;在双数章节里,以“我”的视角描述父子生活经历与体验,二者相互呼应完成整个叙事的过程。作者通过这样一种主客观交融的叙事方式,让彼得来实现消除对父亲的误解并达成理解和自我解脱的目的。因此,《马人》可被视为一部关于理解和解脱的小说。从这个意义上看,厄普代克在小说扉页上所引用的卡尔•巴特的话就显得尤为意味深长: 天国是人所不能理解的世界,尘世是人能够理解的世界。人本身是介乎天国和尘世之间的生物。 这段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作为“介乎天国和尘世之间的生物”,人只有真正理解了尘世中的人与事,那仿佛不可理解的天国才有可能得以存在,并最终收留人那原本无可归依的灵魂。彼得明白,尘世中、生活中那些饱尝失败的微不足道的人,同样可以通过自我牺牲获得一种近乎神圣的永恒。 只有第五章是个例外。它刚好位于最底部,也是九个章节里的正中位置,使这部小说呈现一个“V”形结构。这一章貌似官样化的小传式文字特别耐人寻味。它的撰写者很可能就是那位给乔治带来很多压力与困扰的校长吉摩尔曼,一位宙斯式的人物,狡猾、专制、好色、贪婪,是权力与欲望的化身。实际上我们甚至可以一上来就读这一章。它能让读者感受到吉摩尔曼的隐含着轻蔑但又貌似宽容的眼神。比如说,他会写到乔治母亲有“美丽动人的风姿”,会写到乔治的“外号叫‘棒子’”,因为瘦;他还会特意提及乔治在大学期间因打橄榄球而造成的多次骨折;他还会若有所思地反问:“对于他的教书质量应如何表达呢?”但随即又会以貌似宽容的口吻肯定乔治的一些优点,还不忘委婉地嘲讽一下他无力控制课堂秩序。在那种官腔式赞扬之后,你会发现,整章文字里唯独没有提到乔治的死因。显然,这是在暗示乔治既非自然死亡,也非因病而死,而是自杀。吉摩尔曼有意隐去了这个内容。当然,除此之外,其余的部分还是比较清晰地为我们简要描绘了乔治的一生、性格特征,以及造就性格的环境因素。但总体上,这一章与小说的其他章节形成了极大的风格反差,它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 这个“V”形结构的两边,一条是下降的叙事线,另一条是上升的叙事线。前者是乔治在深沉的失败感中否定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以近乎自暴自弃的方式、怀着对儿子的眷恋和内疚走到人生的终点来完成解脱的,这条线也可以说是条被极度压抑了的感情线,仿佛所有的爱都被冰层封住了。后者则是儿子彼得的反思体验后对父亲的理解,就像是一个不断消融冰层的过程,所有沉淀的感情都在复苏中不断涌现。因此也正是父亲乔治那条下降的线,催生了儿子彼得上升的线。他们父子在精神上,其实是一个整体。关于这一点,厄普代克在第四章里提供了一个形象的例证:“这是个晴冷的下午,在城西的斜阳照射下,我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前边。从影子的构图看,我俩像一头前行的四足兽。”从精神意义上说,儿子彼得正是由于理解了父亲自我牺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没有任何负担阴影地开始新的生活,才接受了父子同体的意象,让父亲的生命得以在他这个儿子的生命中延续。 为了将马人的故事与形象用在乔治身上,厄普代克特意将乔治的星座设定为人马座。这也造就了小说的第三个维度,神话的维度。另两个维度则分别是诗的和世俗的。在诗的维度中,主旨是理解与爱。所以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理解、爱相关的那些繁密细腻的场景细节,它们主要集中于“我”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将它们视为一个自我恢复的过程,不仅要恢复对父子历史的认知与感应,还要恢复自我存在感与对希望的渴望。只有如此,父亲的惨淡人生才不是失败的,而是可以永恒的牺牲。 彼得依靠重建的亲情历史,重新拥有了现在,进而有了摆脱不断迫近的虚无的可能。他知道,重要的是爱,特别是还能够去爱。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有力量去面对那个将父亲乔治压垮的世俗现实的维度,并在精神上超越它,以艺术的方式。这种爱是可以超脱任何界限与束缚的,所以彼得可以跟黑人姑娘相爱,并用《雅歌》般的美妙词句去赞颂她的一切。而这种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父亲乔治留给儿子的真正遗产,尽管乔治生前时常表现出那么多的厌倦和对死的渴望。彼得在重新体验了与父亲相处的那些瞬间后,才领悟了这份爱。即使是死神也夺不走这样的爱。因为它,尘世才是“人能够理解的存在”。正如小说中博学多识的马人在给那些有神性的学生们上“万物的起源”课时所说的: 爱推动了宇宙的运动。

>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作者: 赵松
isbn: 730324283X
书名: 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页数: 260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定价: 55.00元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
装帧: 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