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柏拉图,追寻智慧》试读:吕克•布里松语录

吕克•布里松语录 ——选自《追随柏拉图,追寻智慧:吕克•布里松古典学术访谈与论学》 【主编按语】:本书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由古典哲学大家吕克•布里松先生自述70年生活和学术经历,他是一个从魁北克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学术大家,其心态平易,生活朴素,志存高远,因为他体验了体力劳作和教育环境的艰困,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懂得追求美善的至高意义。下半部分选取了他的4篇长文,概述其研究的几个领域,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主义,他的思想主线和学术路径清晰而坚定,足以成为后辈学者的楷模和示范。这里我们只选了五个方面的语录,没有选取关于柏拉图学术的段落,因为那是本书的主体,想必大家捧在手中阅读会更有新鲜感。 【生活感受】 我完全不在意住在哪里,也丝毫不关心财产和社会关系。我是一个宿命论者,但不知怎的仍然试图去做一个乐观主义者;这是一个有关如何于逆境中自处的问题。 我恨透了那几年(教会学校)的监禁生活,为了使我成为一名神职人员,它隔绝了我和我的家人、我的社群以及社会。但是我的敌意最后还是消退了,这有点像海水的冲刷磨平了石块的棱角。 在北美,无论是在魁北克、加拿大还是美国,文化痕迹的缺失都深深困扰着我。这里只有无垠的空间,却没有历史,自然丰饶,却少有文化。就像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在他的回忆录《墓中回忆录》里所写的:“没什么能比加拿大的湖看起来这么令人伤感了。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平原为无数的国家和它们的海岸线开放着路线,而往往是无数拥有着强大文明的人民居住于其上。而加拿大的湖泊显示出的,却只有荒芜之地裸露的水面,一个孤独的地方隔开了其他孤独的地方。海岸线无人监管,海域也没有船只。在荒芜的海岸边,你也只能看到荒芜的波浪。” 残酷的自然使我惊恐。从细菌到最大的哺乳动物,都只是在进行生存竞赛而已。就连植物们也争相把它们的根系向着更深更远的地方伸展开来,为了延续物种不惜一切代价。于我看来,绿植并不表达着无限的平静,却呈现了一种旷日持久的无情战斗。自然的全部暴行都在这儿,等着我们去见证。我一直都想要居住在一种地方——城市的建筑或者有其耕地的乡村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是永恒而实在的历史景观和可以追溯数百年的文化(如果没有几千年的历史的话),甚至食物和饮食文化都可以融入到风景之中。 我对一个有深度的历史的需求,几乎到了性命攸关的程度。我对于古希腊罗马的兴趣和这个需求相关,它也让印度对我持续构成了不可抗的吸引力。我用翻译来消除这种饥渴,但翻译对我来说不是机械的练习,相反,这是一种和千年之前的人们相遇的方式,同时也是试图在他们和我的同代人之间建立亲密与认可关系的尝试。 【语言学习】 从初中开始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因此到大学时代远超同辈人。我们所读的《会饮》的结尾,所有关于同性恋的典故显然都被删掉了,但我们翻译过来的大量文献里,酒醉的阿尔喀比亚德(Alcibiades)对苏格拉底的辩护,在我心里一直是文学的顶峰。我没读过比这更美丽的文字了。三十多年了,我翻译到这段对话时还会动情不已。 我意识到,在被用来阅读古代哲学著作的古希腊和拉丁语上,我比周围的人准备得好得多。他们大多数人都只学过两到三年的希腊语,顶多只能检查一下法语翻译。精通英语的人很少,这也使他们难以获取任何学科三分之二的二手文献。虽然我一直认为所有的法国人都能流利地说德语,但我终于意识到,尽管也有少数例外,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已经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十多年了,英语对我来说是一门自然语言,德语我也学得很好,明白了这些增加了我的自信。 【文学与哲学之间】 此外,查尔斯•泰勒为我们讲授了康德这门课,因此它的水准非常高。他同时也给我们讲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也是我读过的最棒的“小说”之一。其中关于主从关系和古希腊悲剧的章节令人印象深刻。但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哲学著作。 我非常喜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但同样,我也把它视作一部文学作品。我从没喜欢过尼采的超人学说,他的哲学观点在我看来既天真又怪诞。尼采揭露了现代性困境最极端的后果——主体构成了一个客体,宣称着他的自主性,却没注意到这些全是偏见的作用。那些人自己做出现实的假设,并非出于对可感世界的憎恶,而是为了赋予我们生活的世界以足够的稳定性、从而使自己能够成为言谈和思想的主体。 就当代哲学来说,完全是随机的。学校教我们海德格尔,只是为了使我们相信,海德格尔的理论与托马斯•阿奎那完全一致。我真的很讨厌现象学。为了学习梅洛•庞蒂或海德格尔,我们还要学习胡塞尔。利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教胡塞尔的课,因为那时还没读过德文文本,我们很难跟上他的进度。意识和知觉活动发生在虚空之中,这一切对我来说太空洞了,也没什么用处。我也许说得太简单粗暴了,但我相信不能脱离对象或其他主体来描述意识,就好像电流需要遇到阻力才能产生热量一样。 人们认为萨特非常情绪化。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位作家而不是哲学家。我非常喜欢《恶心》(Nausea)和《词语》(Words)。他的其它著作我没怎么关心过,而且我觉得他的戏剧过于刻板和严谨了。在读《存在与虚无》时,萨特对我来说就是那种庸俗的人——喜欢故弄玄虚、将思想化为深奥的修辞。而另一方面,我认为《恶心》是关于第一法则(the first order)研究的基础性著作,《词语》也是一部卓越的作品。 对法国文学非常感兴趣。我阅读了普鲁斯特的所有作品,重读过福楼拜和莫泊桑的大部分著作。我也读过大量的英美文学,尤其是康拉德(Conrad)、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和更近一些的的作者们像凯鲁亚克(Kerouac)。但如果必须选出所有时间内我的最爱,那绝对是福克纳(Faulkner)。说到这里,我在大学期间对人类学著作更感兴趣,尤其是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以及那些关注宗教人类学的早期作家们,比如马塞尔•莫斯、列维-布留尔、简•哈里森(Jane Harrison)和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萨特曾说“当我们开始写作时,我们就不再阅读了。” 【政治与时事】 经历了法国1968年学潮,但并无切身感受,因为当他们告诉我他们反对消费社会时,我只是笑了一下,然后告诉他们,在反对消费主义之前,我会先去了解它。我的父母一直都没有车,我们也从来没有旅行过。而我一直在工作。夏天的时候我一天能工作18到20个小时。直到很晚我们才有电视机,我们也几乎不出门,我的母亲没有洗碗机或是现代的洗衣机、烘干机。我现在还能想象出她因操持家务而长满了老茧的双手。消费者社会是什么?“在鹅卵石之下的,是海滩吗?” 【宗教与社会】 一个简单的计算,一个几何学的证明,在我的眼里,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看来,比神父在讲坛上卖弄的任何废话都更令人满足。我擅长心算,就算是很长很复杂的算式也没问题。而他们想要我信仰什么?至于爱呢?对我而言,我父母给予我的爱就已经足够了。 十岁时,我看到一次意外死亡事件,便明白了神父的主要职责是让教民们接受肉身的死亡,或者说,使它神秘化,将它说成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为了拒斥死亡,基督教像许多其它宗教一样,想要转移这个问题。我们的身体会死亡,但我们的灵魂将不朽。然而这又这引出了一个新问题——永恒的生活可以快乐也可以悲伤。对于时间的恐惧也就转化为对永恒的恐惧。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所有事都变得绝对和无限。因此,那些相信生命的意义可以从此处转到彼处的人,便会陷入持续的焦虑中,因为所有一切都会永存,无论好坏。信仰宗教会把一个人推入永恒的恐惧中。 我很早就明白宗教是一出假相,一场戏剧。人是一种害怕死亡、并唯一能意识到它的生物。为了战胜这种恐惧,他扮演了一个戏剧性的角色,其基本问题便是永恒生命。而我拒绝参加这个游戏,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其他人扮演他们的角色。这令我深深着迷。 我不喜欢用理性来对抗理性。因为我是一名柏拉图主义者,我不能无视理性。我认为,为了做好事,人们知道什么是好,这一观点具有自明性。我不相信原罪,即让我们从出生起就成为罪人的那个概念。同样我也不相信人性本善。在我看来这在日常经验中非常荒谬。但是我仍然认为,那些把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思想事业的人,可以理智地确定善存在于何处,也有能力去实现或是成就它。 在一个像我们这样的社会里,死亡不经常被提及,它是一个尽头般的存在。在它明显缺席的情况下,死亡仍然决定着我们的许多行为,特别包括那些被强加的、或是可以引出宗教问题的行为。 这(我们这样的社会)是一个不能直面死亡、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正常现象的社会,一个即使是在最可悲的条件下、即使是人类自身终结,也要把延长寿命作为目的的社会,并且特别是,它不能接受“死亡是自然和必要的”这种观点。此外,我猜想任何相信轮回的人都会体味到,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同等的价值;对于这个人来说,动物世界也是人类世界的延伸。与普遍观点相反,我认为人类物种比动植物物种更不具有暴力性。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它们。

>追随柏拉图,追寻智慧

追随柏拉图,追寻智慧
作者: [法]吕克·布里松 著, 梁中和等 选编
副标题: 吕克·布里松古典学术访谈与论学
isbn: 7576003898
书名: 追随柏拉图,追寻智慧
页数: 256
译者: 孙颖, 李博涵, 张文明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1
装帧: 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