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快感

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的扬名大作当然是《恶之花》,这部极端浪漫主义的诗集被某些人认作是伤风败俗和亵渎神明的,却得到正流放的雨果的垂青.几乎与此同时,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发表一些散文,自称是"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
"这还是《恶之花》,只是更自由,辛辣和细腻".
我对波德莱尔的涉足,从此开始--<巴黎的忧郁>.
波德莱尔,一个审美视觉坚决与"上层社会"脱离干系的艺术家.他的思想有许多地方深与王尔德神似,形却不肖.王尔德字里行间有贵族的血液和繁华,波德莱尔不同,有傲骨却无傲形.以更加自由的形象反射对自由/孤独以及自由审美观的追逐.波氏描写的是一种更抽象的现实生活,散发着形式与实质极端不可调和催生的畸形美,且这些按作者本人的意思,是因缘际会之作,甚至与原先"预谋"相反.主题尤其围绕关于人群与孤独,一反传统上流社会庸俗审美,寻求"恶"之美.
1.孤独
随便抽过哪一篇来,满眼孤独.
不是呻吟孤独,亦不是逃脱孤独,而是最大限度的崇拜孤独,热望孤独.
"喂,你这位不可测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你父亲还是你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
"这......您说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你的祖国呢?"
"我甚至不知道她坐落在什么方位."
......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匆匆飘过的浮云......那边......美妙奇特的云!"
2.美
在波氏眼中,对美的研究是一场殊死的搏斗.审美无可归其位是他最难以忍受的:一边,维纳斯无情的望着远方不知道什么东西,香水凑在狗的鼻子上;一边,在人群之外生存的"寡妇"却有追求美的最原始感觉.
对主流认同的高贵温润的美,他讽刺,他鄙薄,他厌恶,他愤怒.相对于真善之美,那些矫饰做作的艺术品简直是对生活的亵渎和侮辱.然而作者充满矛盾的是:一边生活鞭笞的现实生活使作者难以忍受,"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一边怜悯被生活压制得"丑陋"的美好的人民.
3.自由
自由总伴随孤独,任谁也离不开彼此.自由的人独立,自由的人不被束缚,甚至只有审美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还原真实.作者不愿仅仅停留在空想之中--虽然他对梦境迷恋至极--他用挑战的方式让对方获得争取自由的观念.
波德莱尔简直是一个云彩贩子,他贩卖的云彩,形状奇异,自由孤傲,没有价格,只有价值.
"这还是《恶之花》,只是更自由,辛辣和细腻".
我对波德莱尔的涉足,从此开始--<巴黎的忧郁>.
波德莱尔,一个审美视觉坚决与"上层社会"脱离干系的艺术家.他的思想有许多地方深与王尔德神似,形却不肖.王尔德字里行间有贵族的血液和繁华,波德莱尔不同,有傲骨却无傲形.以更加自由的形象反射对自由/孤独以及自由审美观的追逐.波氏描写的是一种更抽象的现实生活,散发着形式与实质极端不可调和催生的畸形美,且这些按作者本人的意思,是因缘际会之作,甚至与原先"预谋"相反.主题尤其围绕关于人群与孤独,一反传统上流社会庸俗审美,寻求"恶"之美.
1.孤独
随便抽过哪一篇来,满眼孤独.
不是呻吟孤独,亦不是逃脱孤独,而是最大限度的崇拜孤独,热望孤独.
"喂,你这位不可测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你父亲还是你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
"这......您说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你的祖国呢?"
"我甚至不知道她坐落在什么方位."
......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
"我爱云......匆匆飘过的浮云......那边......美妙奇特的云!"
2.美
在波氏眼中,对美的研究是一场殊死的搏斗.审美无可归其位是他最难以忍受的:一边,维纳斯无情的望着远方不知道什么东西,香水凑在狗的鼻子上;一边,在人群之外生存的"寡妇"却有追求美的最原始感觉.
对主流认同的高贵温润的美,他讽刺,他鄙薄,他厌恶,他愤怒.相对于真善之美,那些矫饰做作的艺术品简直是对生活的亵渎和侮辱.然而作者充满矛盾的是:一边生活鞭笞的现实生活使作者难以忍受,"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一边怜悯被生活压制得"丑陋"的美好的人民.
3.自由
自由总伴随孤独,任谁也离不开彼此.自由的人独立,自由的人不被束缚,甚至只有审美在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还原真实.作者不愿仅仅停留在空想之中--虽然他对梦境迷恋至极--他用挑战的方式让对方获得争取自由的观念.
波德莱尔简直是一个云彩贩子,他贩卖的云彩,形状奇异,自由孤傲,没有价格,只有价值.
有关键情节透露